中国艺术的自学者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o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注:一百多年前,在欧洲有一批数量并不众多,然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收藏家,他们由收藏起步,办展览,搞研究,交流,结社;甚至穷其一生著书立说。他们的本职本行甚至不为人知,与中国艺术相关的活动与成就却使他们留下名字;通过他们,中国艺术被推到7世界的眼前,西方社会和普通民众,由此知道了在西方的文艺复兴艺术之外,还有另一种成熟的东方艺术,有另一种古老的审美系统;这批人收藏的中国古董,也成了中国文化被西方了解的一条途径。这篇文章里出现的人物,就是当年那批孜孜不倦研究中国艺术的欧洲精英之一。
  斯迪芬·伍登布歇尔(StephenWootton BusheH,1844 1908),对于当今西方艺术界、收藏界甚至汉学界而言,这个名字已经耳熟能详。这个人一个世纪前去世;然而,他的著述,例如《东方陶瓷》(Oriental Ceramic)《中国陶瓷特征》(Description of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仍旧被后代的研究者视为经典广泛引用。
  1904年和1 906年,先后由英国V&A(即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的简称,下同)博物馆出版的两卷本《中国艺术》,是他为西方民众写的中国艺术鉴赏引导,这些内容,成为进入这个领域的有效指南,在1907年再版;1909年重新出版了修改本,而且在继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再版。
  如今,布歇尔的著作,观点,百年以来他对西方学术界研究中国艺术的影响,包括他以代理人和作者的双重身份与西方众多著名藏家,与V&A博物馆的合作关系,都已经成为倍受关注的话题,已经有大量研究结果面世。然而,这样一个早期跨入异国他乡,没有任何背景就开始对另一种完全陌生的艺术的研究活动,这个人有过怎样的一生?
  斯迪芬·伍登·布歇尔1844年7月出生于英国肯特郡,父亲务农,母亲在他六岁时去世,以后他就由继母照料长大。
  斯迪芬在盖伊医院学习药理,选了一个中级医科专业课,也选了部分伦敦大学的课程,表现出众。后来有一份讣告回忆他: “在盖伊医院,他很快就获得了一个速读的好名声,很轻松就能记住读过的内容,当然,不仅仅是个好读者,他也有很敏锐的观察力。”显而易见,这些特点不仅帮助他顺利成了一名医生,也有助于他日后自学中文。1866年毕业之后,他在盖伊医院当上住院外科医生,1867年担任了贝瑟尔姆皇家医院的长驻医官。
  在1868年他就被推荐去英国驻北京公使馆担任助理医官,年薪600英镑,而且批准他“在北京进行个人的学习活动”。1868年2月29日,布歇尔从英国南部南安普敦港口上船,先去上海再转往北京。
  1874年12月,布歇尔回国和老家肯特郡一个医生的女儿结婚,然后一道返回中国,此后他们几乎一直住在中国,直到1899年布歇尔退休。
  布歇尔在他31年的医生职业生涯里相当勤勉,而且还让自己成了一个中国艺术品的收集者和鉴赏者。一些和他同时代的人对他的特点和活动有过记载,最富细节性的描述是作家玛丽·格冉弗德·弗雷泽(Mary CrawfordFraser)写的:“我们优秀的医生斯迪芬‘布歇尔用当地话跟人交谈他们的病痛,免费发他们一些药品,得到了人们的尊敬。没有这个能力,显然难以融入中国人的方式里去的。”玛丽的丈夫是当时驻北京公使馆的秘书。
  布歇尔具有怎样的个性特点?这里有两张照片,也许能看出一点端倪。
  一张是他刚抵达中国的年轻时候,另一张则是中年时期。仔细打量中年的布歇尔,眼睛明亮有神,带了一种谨慎的神情。这种审慎正是他的特点。在他的多种出版物里,他一直表现得很谦虚,在学术理论前没有任何自负和傲慢。
  1901年,爱德华·帕克(EdwardParker Harper,1849-1926,汉名庄延龄,英国人,外交官,汉学家,曾在华任领事)在曼切斯敦大学做汉语教授时写道:布歇尔尽管是一个并不“声张的汉学家”,却对真正的汉学研究有极大贡献。
  对于多数外国人而言,当时的上海是一个热闹的商业中心,北京则好像一潭死水,沉闷,了无生气;严格地说,北京的主要价值是依赖于政治领域的活动。居住于此地的西方人并不多,1874年是50人,1889年也才200来人。这个圈子里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平静的生活正好为那些好奇又勤奋的人提供了机会,布歇尔就是其中一个。除了工作,他全部时间都排满了计划,增加额外的学习课程和活动,目标是学习中国语言,进一步学习中国艺术。在公使馆里做医生显然是个宝贵的优势,在《东方陶瓷艺术》前言里他自己也写道: “我有个便利途径,在工作的时候能够接近清朝皇宫的一些地方和一些贵族高官私宅,这些途径使我看见一些本地藏家的珍品。通常这些收藏不会对外公开,一般外国人是看不到的。”他的学习资源来自他的中国病人、古董商铺、市场小贩,几乎天天都有人去英国公使馆门前和认为有外国人的地方兜售古董。尽一切可能和努力,布歇尔依靠自学,成了一个熟悉中国艺术的西方人。
  布歇尔到北京五年之后,就发表了第一篇文章,研究北京孔庙的石鼓。大概也在这个时候,他开始与奥古斯塔司·沃拉斯顿·弗朗克(AugustusWollaston Franks,1826-1897)信件往来,后者是大英博物馆新成立的中世纪文物部的负责人。布歇尔以私人关系替弗朗克物色收购藏品。那时他已经熟悉了收集东西的门路。从1869年以来,几乎是踏入中国开始,他就在不断地收集,到1874年,他已经有了数量相当可观的青铜器,后来还把这些器物出借给英国的南肯辛顿博物馆(即后来的
  弗朗克把布歇尔推荐给了南肯辛顿博物馆,其后布歇尔又成了这个博物馆的代理人,在中国代理收购器物。在1882 1883年,短短一年,布歇尔就为这个博物馆收集到了233件古董,多数是明清两代的瓷器,花费总共只有500英镑。这批器物成为这个博物馆最早收集的中国瓷器。正是布歇尔购买的这批东西,启动了南肯辛顿博物馆收藏中国艺术品的计划。1898年,布歇尔的青铜器也被该博物馆以400英镑接手。同时,布歇尔受英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为新改名的V&A博物馆写一本怎样认识中国艺术的入门手册。这就是那本日后被不断印刷的经典著述的最初萌芽。
  在那些年里,布歇尔一边做医生,一边涉猎中国艺术,还与两个重要的美国收藏家有密切联系。一个是威廉姆·汤普森·沃尔特斯(WilliamThompson Walters,1819-1894),对布歇尔翻译成英文的《陶说》(清乾隆朱琰所著,1774年初刊,被认为是首部全面讲述中国陶瓷史的专著)尤其感 兴趣,为了推荐给更多人,他在自己所著的《东方陶瓷艺术》(1896年出版)的目录中列入了《陶说》。沃尔特斯曾经一度被认为是欧美收藏界里藏品种类最多、质量最好的藏家之一。
  第二个重要的美国收藏家是希伯-雷金纳德毕晓普(Heber Regi-nald Bishop,1840-1902),收藏的主要兴趣是玉器和硬陶器。1889年1月毕晓普联系到布歇尔,请布歇尔给自己的玉器藏品目录帮忙,准备出版玉器方面的著作。从他们交往的信件(现存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来看,当年布歇尔参与了玉器图册的制定计划和完成出版;而且,如同给其他博物馆和个人帮忙的惯例,一经认识,此后他也为毕晓普在北京代买藏品,俩人关系很不错。
  布歇尔一直为毕晓普工作到他退休后的1902年。1892年春天,他回北京呆了三个礼拜,其间继续帮助毕晓普采购藏品。按照代办内容,布歇尔从一个据他介绍是一个中国的学者朋友那里采购了一些玉器,还委托一个中国画家专门为中国玉器的制作过程做了一个系列的水彩画插图。布歇尔自己则完成了玉器目录的说明文字。除了采购用去的花销,布歇尔得到了300英镑的报酬。
  布歇尔收集古董,也出售古董。翻开历史档案,1880、1886、1888、1889和1890年,他使用“约翰先生”之类的化名,数次委托佳士得公司拍卖自己的藏品。从公司档案可以看见,属他名下的东西,通常只是简单介绍:“一个绅士在中国收集的东方瓷器。”作为一个政府外驻机构雇员的身份,布歇尔大概更喜欢用化名参与拍卖。
  这些拍卖他也赚得很愉快。1888年8月佳士得的一场拍卖,他提供了99件瓷器,卖出624英镑,比他一年的薪水还高。根据佳士得的物品目录,当年他委托的全是青花瓷器,目录上一概描述为“冰梅纹”或者“景德镇瓷器”,笼统地把这些瓷器归于康熙时期。但没有一个瓷器有准确的日期款识,后代专家也指出布歇尔委托拍卖的多数器物里,都有赝品夹杂其中。那些目录也清楚地表明,那时候布歇尔积极搜求的是1880年代欧洲流行的康熙瓷器,尤其是青花装饰的瓷器。
  1899年11月17日,可能是查出心舭状况不佳,布歇尔因健康原因从医官位置上退休。
  从北京退休回到英国后,布歇尔先在伦敦南面郊外的中产区买了一套住房,然后,在哈欧山的山边公园路另外建了一栋房子,建造得十分舒适。花费当然不菲,不是依靠一个普通公民的退休金,而是来自他的那些有收益的业余活动。退休之后,他有了时间来开始更多的计划:1904年到1906年为南肯辛顿博物馆(South Kensington)完成两卷本的《中国艺术》;帮助修改编辑摩根藏品里的中国瓷器Ef录(Catalogue of The Morgan Collectionof Chinese Porcelains,1907年由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出版);撰写他自己关于中国陶器和瓷器的专著《中国陶瓷的特征》(Description of Chinese Portery,and Porcelain)。
  1908年,在经受了六个月的大肠炎之后,布歇尔因心脏状况恶化逝世,年仅64岁。他的写作没有完稿。
  一个语言学家,本职是医生,又是一个著述学者,一个收藏家,还是一个懂生意的代理人,布歇尔的一生丰富得令人惊叹。这个出身英格兰农家的医生,凭借自己的业余学习,掌握了中文,举手推开了中国艺术领域之门,深入了古老的中国艺术世界。斯迪芬·伍登布歇尔已经是这个领域的泰斗,一个早期西方对中国艺术研究的鼻祖。
其他文献
香港苏富比将于4月3日-8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2010年春季拍卖会,呈献逾2100件珍品,总估价近10亿港币(截至2月上旬),包括当代及现代中日韩及东南亚艺术、传统中国书画、中国瓷器及工艺品、珠宝、腕表及洋酒。部分拍品将于3月在亚洲各地巡回展览,并于4月3日 7日在香港公开展出。  此季中国书画拍卖推出“张宗宪珍藏中国近代书画(第三部分)”30件精品并“中国书画”专场共230余件佳作,总估价
期刊
潘玉良是民国时期较早走出国门学习绘画的前辈艺术家,曾留学法国和意大利,多年游历欧美。1928年学成回国即投身到我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先后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美专)西画系和中央大学艺术科西画组执教多年,将西方正统的绘画技法和教学方法引入国内,培育出一批优秀的艺术家。1937年她再次返回法国精研绘画,多次在法、比等国获得奖励。她创作勤奋,大胆尝试和借鉴各种艺术门类,成就卓著,一生践行“合中
期刊
一    中国当代陶艺(本文所探讨的话题主要限于现代风格,之所以未用中国现代陶艺或称中国现、当代陶艺,是为与美欧等习惯上对陶艺时间段的划分和称谓相一致。另外,当代陶艺在概念上所包含的范围比之现代陶艺要宽泛一些,这更符合中国近十年陶艺发展的状况。此文所涉内容未包括港、台、澳地区)的发展严格来说是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及广东陶瓷产区等院校和地区是这种风格的最早
期刊
2005年夏天北京文物研究所发现并清理西城区毛家湾明代瓷片坑,当中出上14片“官钧”瓷片,以官方考古发掘改写了“官钧不见于遗址出土”的原有认识。其实在此之前北京旧城区已多次出土同类“官钧”瓷片,只是均为民间爱好者所发现所收藏。与此相对的是,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里,北京旧城区在清代以前的地层中出土宋代官、汝、哥窑瓷片的情况非常罕少,几近空白,而同为传统观念中的宋代五大名窑的“官钧”却频频出土。笔者以为如
期刊
1月20口,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主办,中国未来研究会文化经济交流部书画名人院、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收藏委员会等承办的“黄军胜楷书草化计算设计法则及书法作品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行。  展览开幕式后,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萧燕翼、刘东瑞,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解永全,中国将军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永金,文物出版社书法编辑部主任崔陟,陕西盛世书画
期刊
清逊帝·名爱新觉罗 溥仪(1906-1967)于1908年继位,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三岁登基,仅在位四年,便于1912年2月12日退位,清朝灭亡。从此溥仪便踏上了一条携宫廷珍宝颠沛流离之路。  本文从末代皇帝溥仪盗宝始术出发,列沈阳故宫博物院现藏的溥仪御用表的来龙去脉、溥仪喜爱钟表的原因以及藏品情况作一介绍。    御用珍宝的辗转始末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
期刊
乾隆皇帝是清朝定都北京以后的第四代皇帝,他雄图大略,颇有作为,在长达六十余年的统治期间使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迅速发展,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同时也使他自己成为名闻中外的英君明主,他的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页。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当了60年皇帝和3年太上皇,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活了89岁,所有这些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不仅如此,乾隆帝对汉文化的兴趣
期刊
第四章、清古玉辨伪    六、唐荣祚《玉说》  ——晚清古玉杂记  唐荣祚,大兴人,字锡五,号华夏居士,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身世不明,但1912年尚健在,其时已七十一岁。光绪十五年(1889年)十月,受英使馆医官卜士礼的委托,为英国伦敦博物院收藏的二十余件中国古玉撰写《玉说》,光绪十七年脱稿,经厂肆龙文斋刊版寄英。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所留数十册印本荡然无存。经访觅于朋侪,仅获不全
期刊
楼上楼下两重天    友人告诉我,他有十几张海上一位人物画大家的作品,拿给我一看均是伪作,我让他说一下买画经过,他说他交往多年的一位倒画的朋友,认识海上这位大画家,以前就买过这位大画家的画(我曾见过此人买的那两张真画),这次预先联系好后,便带他一起去的上海。在旅馆住下后,又电话和这位大画家的太太联系了一下,约定好去的时间。于是第二天俩人一起来到大画家住的地方,在其楼下朋友对他说:“大画家年龄大了怕
期刊
胡风一生与书结缘,“他一生酷爱文艺,一心想着编好书,出好书,”晚年的胡风“最高兴的事还是手捧一本新书”(梅志《书香余韵》)。在胡风失去正常生活的时候,书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在胡风陷入精神崩溃的时候,书唤醒了他迷失的灵魂。书,是胡风如影随形的朋友。    一个有着“鲁迅情结”  “胡风缘”者的赠书    《鹅鸟嫁人》,又译名《鹅妈妈嫁人》,是台湾作家杨逵的小说集,收入了四篇短篇小说,即:“鹅鸟嫁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