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中有关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初步方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jing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代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本文对如何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列方程解应用题 提高 能力
  
  列方程解应用题既是对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的一个检验,也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列方程解应用题知识贯穿整个初中代数部分,从初一到初三都涉及列方程或列方程组解实际问题的内容。应用题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难点。由于应用题涉及的数学知识较多,综合性强,解法灵活,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极好素材,因而它是近几年中考和初中数学竞赛中的热门题型之一。多数学生对应用题觉得无从下手,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研究和探讨这方面的内容。
  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求学生知识面广,基础扎实、思维灵活,但这样的学生毕竟较少,所以列方程解应用题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和焦点。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耐心
  列方程解应用题来源于日常生活,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耐心。现代教育学家都持这样的观点:“学好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首要问题是学生有决心和信心去学习。”只要让学生将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
  2.抓牢四个步骤
  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般要经过四个步骤:(1)审题。让学生认真研读题目、理解题意、分清题设和结论、明确目标。(2)分析。寻找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探索解题的途径。(3)解答。在把握好题目全局的基础上写出标准的解答过程,只有书写认真﹑清楚,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4)校对。解答完后要培养学生进行回顾、检验与讨论所得解答的習惯。因为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讲并不简单,特别是对问题中隐含的某些限制条件,学生不一定能注意到。例如有这样一题:一次考试出了25道题,在所给的四种答案中选定一种。答对一题得4分,不答或答错一题倒扣1分,如果一个学生得90分,他答对了几道题?一位学生是这样做的:
  解:设得90分的学生答对了X道题,由题意得方程:4X=90,解得X=22.5,即该学生答对了22.5道题。
  另一位学生是这样做的:
  解:设得90分的学生答对了X道题,则不答或答错25-X,由题意得方程:100-(25-X)=90,解得X=15,即该学生答对了15道题。
  看上去上面的两种做法都是正确的。其实只要我们回到题目中认真分析一下不难发现两种皆错。第一个学生没有搞清楚这个题目隐含的条件:要么答对,要么答错或不答,即答案应该是非负整数,所以出现22.5道题的错误答案。第二个学生虽然得出整数解15道题,但是他没有从全局上把握好这个问题的实质,如果这个学生再仔细分析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许多破绽:首先答对一题得4分,答对15道题只有60分,其次还要扣除答错或不答的10道题10分,这样的话答对15道题只能得50分而不是90分。因此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一定要抓牢四个步骤,以免出错。
  3.找准等量关系
  找准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核心,也是学生最无从下手的问题,因为它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如:物理公式、价格问题、银行利率问题、溶液浓度问题、工程问题等。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很多,包括译式分析法、列表分析法、线示分析法逆推法、图示分析法、层层分析法等。就初中数学中涉及的列方程求解应用题的题型,这里着重讨论前四种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译式分析法。所谓译式分析法就是将题目中关键性的语言翻译成代数式,把文字语言翻译成代数语言,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方法。翻译的步骤一般是:(1)翻译未知量(即设出未知量);(2)翻译属性量(即题目中的主要属性),用已知数和未知数组成的代数式表示所有的主要属性;(3)翻译等量(即同时表示一个属性量的两个代数值必定相等)。只要我们注意分析,正确理解题意,逐个进行翻译,当翻译完毕时,方程也就基本成形了。如:某市有42万人口,计划一年后城镇人口增加0.8%,农村人口增加1.1%,这样全市人口将增加1%,求这个市现在的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分析:本题有两个未知数,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
  属性量及关系:①农村人口=总人口-城镇人口,②农村人口×1.1%=总人口×1%-城镇人口×0.8%。
  变化过程:①设现在城镇人口是X万,农村人口为(42-X)万。
  ②一年后城镇人口增加(0.8%X)万,农村人口增加1.1%(42-X)万,总人口增加42×1%万。
  ③由题意得方程:1.1%(42-X)=1%×42-0.8%X,解方程得X=14,则42-X=28。即城镇人口是14万,农村人口是28万。
  (2)列表分析法。顾名思义,就是将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表示到表格中,利用表格分析出各种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列出方程的方法,这种方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3)线示分析法。如相遇问题、追击问题用线示分析法就比较直观,使学生很快地找到等量关系的一种捷径。
  (4)逆推法。逆推法也叫做还原法,就是把问题发生的顺序倒过来,用逆推的方法逐步还原来解答一些问题。解应用问题,多数学生都习惯用直接解法,但对于直接解法比较困难的问题不妨使用逆推法,有时可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4.注意几个事项
  在找准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应用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未知数的作用;(2)对未知数补充条件的探讨;(3)单位换算,有些问题中已知条件的单位不同时,必须先化相同;(4)方程两边的代数式表示同一个属性量。
  以上探讨了关于列方程求解应用问题的初步方法,尽管以上不能包括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所有内容,但在数学教学中有一定的价值,只要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能去认真研究教法,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水平一定会有大的改观。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教材.
  [2]中学数学解题方法.
  [3]中学数学教法总论.
  [4]中学数学教材研究.
其他文献
数学模型方法,不仅是处理数学理论问题的一种经典方法,而且还是处理科技领域中各种实际问题的一般数学方法。现代电子计算機的广泛应用,使得数学模型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切领域。马克思曾说:“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如今数学在发展高科技、提高生产力及加强系统管理科学等方面的重要性已日益被人们所认识。新课程实施后,数学模型是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饱含對历史深沉的审视,对现实冷静的洞察,对未来辩证的思索。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因此有人说,创新就是教育的终极存在的价值所在,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要义所在。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如何把创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1.营造自由与安全的教学
近年来,新课改在本省各地取得巨大进展,新教材、新要求也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初中数学新教材在适应学生差异性方面很有特色:教材正文理论要求有所降低,删去了繁琐的计算题及多步推理论证题,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拓广了知识面,选择了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紧密现代生产、生活的足够数量的习题,也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以充分发展。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的差异,
后进生是在教学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本人在几年来的数学教学中体会到,后进生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的情绪,是提高整体教学效果的一大难题。后进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社会的、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先天的、后天的。但大部分后进生都是后天形成的,下面对后天形成的后进生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初中数学学习中后进生的表现和形成原因    (一)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后进生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笔者经常有这样的困惑:有些类型的练习题目不仅讲了,而且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有这样的埋怨:巩固题做了千万遍,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引起了笔者的反思。诚然,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众多,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尤为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例题继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
摘要: 本文针对如何巧用教学方法,激发创新思维这一问题,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寓教学于审美之中,引发创新灵感;激发好奇而质疑,促进创新思维;培养讨论习惯,触发创新思维;变换思维方法,激发创新思维。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    中学数学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造未知的知识,而是创设一定环境、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运用积极的求异思维、敏锐的观察力
数学是一门发展思维、创新思维的学科,逻辑性较强是它的一大特点。它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再现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最大潜能。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驾驭教材,渗透新理念的创新思想呢?    一、要把握教学内容,为课前做好教具准备    教具是引导学生解决困难的载体,是帮助学生化难为易的桥梁,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也是使学生展开想象的引导线。它为教学的成功起到了极好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在教学条件差的边远乡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数学阅读是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是连接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桥梁。对于聋人来说通过数学阅读,做好与标准文本数学语言的交流,更是规范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学习数学语言,提高数学语言理解力和表达力的重要渠道。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特点及教科书编排的说明文式的结构,使得学生普遍缺少阅读的兴趣,而中高年级的学
一、小学数学的特性    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作为基础教育中启智的小学数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提高能力,培养思维,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同时促进身心发展。小学数学不仅具有数学的抽象性、逻辑严谨性和运用广泛性,而且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性,那就是生活性、现实性和体验性。  1.生活性  生活性即倡导将数学学习回归儿童的生活。小学生是从自己现实生活的实践中认识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