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初探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iser3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9-000-01
  摘 要 本文对男女分班教学的可行性做了简要分析,即:教学大纲与教学考核标准对男女生的要求有明显区别、男女生分班教学有利于课堂秩序的维护、男女分班教学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中学男女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不尽相同、实行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等,并据本人多年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了几条建议,即:学校在进行教师招聘以及考核时要注意调整男女体育教师的比例、学校在体育课的课程时间以及课堂内容的安排上可以稍作调整、学校可定期组织相关年级的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与交流等。
  关键词 中学 体育教学 男女分班 可行性
  随时素质教育在我国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也越来越人性化,新课程标准对男生女生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身心状况等都有明显区别,因此男女分班教学势在必行,但由于其属新兴事物,目前大部分中学在进行分班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则据此做了简要的分析与探索。
  一、男女分班教学可行性分析
  教学大纲与教学考核标准对男女生的要求有明显区别。男生女生相较而言,学校体育中不同的体育项目对男生的动作难度、运动负荷等要求都要更高一些,而鉴于女生的生理特点以及身体承受能力,相同的项目对女生的动作以及负荷要求都要相对低一些,由此看来,男女分班教学比较合理,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所助益。
  男女生分班教学有利于课堂秩序的维护。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育较快,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容易产生两个极端,一是因部分学生为引导异性同学的注意而故意做出一些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另外,有更多一部分这个时期的学生则不愿意和异性同学交流与配合学习,导致课堂氛围呆板无趣,鉴于此,进行中学生男女分班教学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男女分班教学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学校体育对男女生的要求不同,在教学活动进行中,为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一般会针对其各自的身心特点对男女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有针对性的安排其运动量,以避免运动负荷不足或另学生难以承受,因此,教师不仅工作量加大,且会因课堂安排不够合理而达不到既定教学目标,而男女分组教学则可以有效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
  中学男女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不尽相同,男生大多喜欢竞技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如一系列的体育比赛,而女生相较之下大多喜欢安静、情节性较强的体育活动,而目前的混合式教学很难同时满足所有学生的运动需求,因此教学收效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以及体育教师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考虑实行体育课男女分班的形式,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从而满足所有学生的运动需求。
  实行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分班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学对象的单一,体育教师可以针对同一性别团体进行不同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尝试,而在课前准备这些教学方法与内容时要确保这些内容是符合这一性别特点的学生。这样一来则有效避免了同一教学方法或内容只能满足男生或女生而体现在另一方的学习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出现,大大提高了教学收效。
  二、关于男女分班教学的几条建议
  虽然男女分班教学有着诸多的优势,但因其理念较新,而当前大部分学校的实际情况,还存在着许多与之不符的情况,因此,我根据本地中学的普遍现状以及本人多年的基层实践经验,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学校在进行教师招聘以及考核时要注意调整男女体育教师的比例。放眼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体系,男女体育教师比例悬殊过大,而中学生正处在第二性征发育的重要阶段,男教师一般不会特别了解这个时期女生的身心状态,因此在运动量、运动项目的分配和选择上很难很好的把握,因此,调整男女体育教师的比例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男女分班教学。
  学校在体育课的课程时间以及课堂内容的安排上可以稍作调整。因大部分地区的体育课大多安排在上午的最后一节课或是下午的最后一节课,而学校班级较多,同时进行体育课的班级可能同时会有几个,各个班级的体育教师如不提前进行沟通,很容易出现会同时用到同一运动场地或体育器材的情况,因此,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安排进行调整,尽量避免多个班级同时进行体育课的情况。另外,体育教师之间应提前做好沟通,就算有两个以上的班级同时进行体育课,也要尽量避免教学内容相同,以提高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利用率,也不会因器材和场地限制导致分班教学不能顺利进行。
  学校可定期组织相关年级的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与交流。首先教师应充分了解所教年级男女学生的身心特点,并以此作为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促进男女分班教学的顺利进行。
  學校可加强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的性教育,使其和异性同学之间有正确、健康的交流,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不致因男女分班教学异性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而影响其今后的正常社会活动。
  参考文献:
  [1]张旺.上好男女生分班教学课的两个方面[J].中国学校体育.2008(11).
  [2]倪亚军.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男女生分班教学的再探讨[J].科技信息.2010(17).
  [3]张天定,张德杰.有关中学体育课男女生分班教学的刍议[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4(02).
  [4]谢卓锋.对“推行”初中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9(04).
  [5]马凌.推行男女生分班教学,确保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实效[J].中国学校体育.2008(11).
  [6]俞诚士.关于我国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思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6(01).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9-000-02  摘 要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已经不仅仅只关心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身体健康,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体育活动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促进幼儿的身体生长发育,更能够使幼儿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健康、完善的心理。  关键词 幼儿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一、前言  幼儿期不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9-000-02  摘 要 在学校工作中,体育教研组工作有其特殊性。作为体育教研组长,笔者尝遍了其中的酸、甜、苦、辣,藉此嗷诉一番:一是求共鸣者,不足之处给予指点;二是示之于领导,以求理解、关心与帮助;三是提供一点体会,方便同仁更好地开展体育工作。  关键词 体育教研组长 “味” “心”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教研组具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几年来,觉得教学中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学技巧。  1.以写字教学为切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9-000-01  摘 要 何谓“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体育新课程教学有没有效益,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有没有学到什么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9-000-01  摘 要 体育考试考前考生紧张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个人动机过强,对自己的成绩期望过高,无形之中背上了思想包袱,导致过度紧张;二是缺乏自信心,对自己的运动技术、技能和素质没有足够的把握;三是心理适应能力差,对临场的考试缺少良好的情绪体验,导致心理过度紧张。笔者针对这些原因,谈谈考前心理训练的对策、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9-000-01  摘 要 作为一种既古老又具有良好效果的健身运动,瑜伽不受地域和年龄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许多大学也将瑜伽列入体育课程,或与其他教学相结合,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 瑜伽 大学体育教学 心理教育  由于当前社会各种压力空前的大,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承受能力弱,当遇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9-000-01  摘 要 随着社会的稳步快速发展,家庭对幼儿教育的重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给广大的幼师学校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课题。特别是近些年来人们都幼儿综合素质的看重,幼师体育教学面临着新的课题,这就要求对广大幼师从业者要适应新的发展,新的需要!  关键词 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情感性教学  一、素质教育,以人
学位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9-000-01  摘 要 國家教体局、体育局等有关部门多次强调,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活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形成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  关键词 摆臂 后蹬 力量训练  多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9-000-01  摘 要 情感教育符合当今教学改革的需要,它与素质教育的内涵相吻合,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阐述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教师的情感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通过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以情育情所营造的良好情感环境,从而促使学生乐学、愿学、爱学,达到了课堂中教师愿教与学生乐学的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