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增强学生求知动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ao6633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年、月、日”是普及性通识教育,知识点分散,包括平年、闰年、大月、小月、二月天数的规律,全年总天数,每月天数变化,内容驳杂,牵涉面广。“年、月、日”的知识中规律性内容较多,涉及天文学和历法知识,但归根结底可依托数学运算来推演。
  [关键词]问题导向;求知动力;年、月、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41-01
  “年、月、日”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年、月、日及其进率关系”,教学难点是“二月份天数的奥秘,平、闰年的判别”。因为是普及性通识教育,所以学生已储备大量的间接经验,但这些经验都是散碎、肤浅、模糊的,学生间的认知差异也很大。针对这些情况,教学设计时,笔者以问题为导向,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动机。

一、课前思考


  对于“年、月、日”的知识,教师要明确区分哪些是学生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知道如何有效利用学生已知的部分开展教学,而未知部分中又有哪些可以由学生自学弄懂,如何规整散乱的知识点,提高效率,等等。
  本课程与数学密切相关,同时牵涉天文历法推演、农历历法甚至是五行玄学和易经八卦,至于天体运行等高深知识要到五、六年级的科学才会学到。如何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将玄妙的知识用科普的形式展现出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教学问题。
  对于“年、月、日”的教学,一线教师普遍采取“观察年历、发现规律、归纳总结”的教学方式,学生自主活动不明显。那么,如何改启发诱导式教学为探究发现式教学呢?既然“年、月、日”属于普及性通识教育,如何体现其数学性?如何以知识性内容为载体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通过什么材料、数学思想支撑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二、课堂回放


  [教学片段1]以“一罐全脂奶粉够不够吃一个月”的问题为切入点,探究“每个月有多少天”,区分大、小月并研究2月份的天数变化。
  1.展现情境,提出问题。
  一罐奶粉有300克。半岁大的宝宝每天吃10克,这样的一罐奶粉,够吃一个月吗?
  生:当月天数如果小于或等于30天,就够;当月天数如果是31天,就不够。
  2.探究“每月天数”及其规律,区分月份大小。
  师:请你翻阅面前的年历,观察每月的日期,然后分析哪幾个月够吃,哪几个月不够吃。
  课堂活动:学生人手一张稿纸,对照年历,将每个月的天数数出来。
  学生独立作业后,先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交流。
  师(小结):通过对万年历的观察,发现每年固定有7个月是31天,称为“大月”;有4个月是30天,称为“小月”,2月是特殊月,仅有28天或29天。(板书:大月、小月)
  3.介绍识记大、小月的方法。(主要介绍拳头记忆法、口诀法,并让学生尝试记忆)
  4.着重研究2月份的天数,认识平、闰年。
  师:2月很特殊,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这其中有规律可循吗?
  课件显示2012年2月份的年历表,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
  生2:每隔四年出现一次29天。
  师:没错。如果2月是28天,当年就是平年,如果2月是29天,当年就是闰年。
  [教学片段2]以“一年吃多少奶粉”为载体,探索“全年天数”,学习年、月、日三者之间的进率关系,计算了解平年和闰年全年天数。
  师(再次呈现情境图):半岁大的婴儿,每天吃10克奶粉,一年需要吃掉多少罐奶粉?
  生:求出全年天数即可。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教师点名学生上台板书)
  生1:31 28(29) 31 30 31 30 31 31 30 31 30 31=365(366)(天)。
  生2:31×7 30×4 28(29)=365(366)(天)。
  生3:30×12 7-2(或-1)=365(366)(天)。

三、教学反思


  以问题为导向,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年、月、日”的知识点多,为了有效整合串接,教师编制了两个连续问题“一罐奶粉一个月够不够吃”“一年要吃多少罐奶粉”,把年、月、日的知识融入实际问题,以解决应用问题为引擎,巧妙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靶向更精准。然后再诱导学生观察“哪些月够吃、哪些月不够吃”,发现每个月的天数变换,继而接触大、小月及闰、平年等系列概念。最后,通过解决“婴儿每天吃10克奶粉,一年需要吃掉多少罐奶粉”的问题,研究“全年天数”,理顺年、月、日三者的关系,计算并掌握闰、平年的天数。这两个问题具有连贯性和思辨性,激发了学生的理性思考。
  (责编 罗 艳)
其他文献
[摘 要]对比,能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把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进行比较,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  [关键词]对比;操作;平均分;余数;有余数除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
[摘 要]数学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应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功能,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积淀数学文化,提升数学素养,凸显数学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素材;数学思想;数学历史;数学之美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05-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
[摘 要]综合与实践课活动内容形式多样,如果按活动形态的不同,动手操作型可归为其中之一,这样的课型往往需要准备一些活动材料,但是面对多种多样的活动材料,教学中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组织,没有清晰的活动要求,那么整节课可能就会在看似热闹、实则无效的状态中结束。以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有趣的七巧板”教学为例,把动手操作型综合实践课分为几个教学模块“善用预学单、精设问题链、要求多样化、情境适引导”,从而激发学
[摘 要]]数学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还应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如果说数学知识是教材上的一条明线,那么数学思想就是隐含其中的一条暗线。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知识探究和建构的过程,充分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日积月累,才能够实现数学素养的不断提升。以“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为例,介绍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简化、数形结合、优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思想方法;四基;鸡兔同笼;数学素养  [中图
[摘 要]合作探究式教学是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以合作方式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合作并不是把课堂丢给学生,更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积极开展探究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不追求形式,也不喊口号,真正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有所获。  [关键
[摘 要]平均分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乘法的意义以及表内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内容,是建构除法意义的主要基石。从教学实际出发,教师应把握好除法的起始教学课程,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活动,并适时建构数学模型,以组建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轻松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具备发展性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平均分;数学模型;概括化认识;符号表征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课堂的生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动态过程,其中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预设,往往会形成一对矛盾,但正是在这个矛盾冲突中,学生的认知矛盾点凸显出来,学生思维发展的层次性也有了清晰的脉络,此时教师就要从矛盾入手,进行合理建构,将学生引入自主探究,自悟自得的课堂氛围中,实现思维的飞跃。那么,如何把握学生的认知冲突,建构精彩的课堂生成呢?笔者认为,唯有尊重才能够释放学生灵动的思维。现以《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实践为例,谈
[摘 要]优秀的数学教师总会想方设法传授给学生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从而让学生感悟数学之美,进而爱学数学、乐学数学。要让学生真正感悟数学之美,应发挥数学教师、数学思考、数学课堂和数学学习的作用,让数学之美溢于言表、产生共鸣、感叹于口、烙上烙印。  [关键词]数学之美; 感悟 ;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课型之一,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认为复习课是最难上的,因为在复习课中通常采用高强度“炒冷饭”式的复习模式,结果教师累、学生累、复习效率低下。教师要想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在课前理顺复习思路:找准有效复习的切入点→把握有效复习的关键点→选好有效复习的着力点→重视有效复习的延伸点。依照复习思路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复习,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理顺思路;有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接受式学习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无分优劣,不可偏废,因为“适合学生的就是好的”。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合理组织教学,使接受式学习在概念定义、直观演示材料等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习方式 接受式学习 解读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