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型综合实践课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d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合与实践课活动内容形式多样,如果按活动形态的不同,动手操作型可归为其中之一,这样的课型往往需要准备一些活动材料,但是面对多种多样的活动材料,教学中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组织,没有清晰的活动要求,那么整节课可能就会在看似热闹、实则无效的状态中结束。以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有趣的七巧板”教学为例,把动手操作型综合实践课分为几个教学模块“善用预学单、精设问题链、要求多样化、情境适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预学意识,巧妙提升学生的操作思维含量,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动手操作型;教学模式;有趣的七巧板
  新版苏教版教材的综合与实践课活动内容形式多样,如果按活动形态来划分,“有趣的七巧板”为动手操作型,这样的课型往往需要准备一些活动材料,以便学生在课上观察或操作。但即使有了活动材料,教师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组织,没有清晰的活动要求,那么整节课可能就会在看似热闹、实则无效的状态中结束。
  “有趣的七巧板”是蘇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材本身的教学要求,可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1.使学生通过拼图活动加深对已经学过的一些图形特征的认识,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在拼图的过程中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3.通过拼图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善用预学单,有效激发学生自主预学意识


  【原设计】
  师(课件演示“七巧板的来历”):一副七巧板有几种不同的图形?分别是哪些图形?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比一比,哪些图形是完全一样的?
  【改进设计】
  2.一副七巧板中有( )种不同的图形。这些图形分别是( )、( )、( )。
  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3.比一比,哪些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完全一样的?(写序号)]
  师(在学生课前独立完成预学单后):关于七巧板,你知道什么?
  生1:七巧板可以拼出很多的图形。
  生2:七巧板中有三种类型的图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生3:一副七巧板中有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
  生4:2个大三角形一样大(①和②),2个小三角形一样大(④和⑥)。
  起初采用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的教学模式,是因为觉得这样的形式比较稳妥,整体看来也比较顺畅。教学后发现,这样的设计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太小。而利用预学单引导学生课前自主研究七巧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有的发现七巧板有三种不同的形状,有的了解到七巧板中三角形的块数最多,还有的清楚七巧板中有两块一模一样的大三角形、两块一模一样的小三角形、一块中等的三角形。在自主学习与预学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七巧板有了初步的认识,还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同时也促进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精设问题链,巧妙提升学生操作思维含量


  【原设计】
  师:用七巧板中的两块图形拼一拼,能拼出哪些我们认识的图形?独立操作。
  师:说一说你选用的是哪两块,拼成了什么图形。
  生1: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正方形。
  生2: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三角形
  生3: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生4:用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小号三角形拼成四边形。
  生5: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拼成四边形。
  师:用七巧板中的两块图形,通过不同的摆放方式,可以拼成我们认识的不同的图形。
  【改进设计】
  师:用七巧板中的两块图形拼一拼,你能拼出哪些我们认识的图形?独立操作。
  师:说一说你选用的是哪两块,拼成了什么图形。
  生1:我用两块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师:这两块三角形还能拼成什么不同的图形?
  生2:三角形。
  师:还有吗?
  生3:平行四边形。
  师:同样是这两块三角形,我们利用不同的拼法拼成了哪些图形?
  生4: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师:在拼图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生5:把相同的边拼接在一起。
  师:还有不是选择的这两块七巧板拼图的吗?
  生6:我用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小号三角形拼成了四边形。
  生7:我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小号三角形拼成了四边形。
  师:这是两组不同的图形,但都拼成了四边形。
  由于是从用两块七巧板拼学过的图形入手,学生兴趣盎然,全面参与。原设计在组织交流时只是单纯地展示了各自的拼法,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组织交流的作用仅限于反馈。改进后,再通过几个问题 “你为什么把这两条边拼在一起?”“两块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不同的两块七巧板都能拼成什么图形?”就能串联整个教学,看似简单的操作,却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要求多样化,充分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


  【原设计】
  师:大家用两块七巧板拼出了我们认识的图形,能不能用三块、四块或更多块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独立操作。
  【改进设计】
  师:大家用两块七巧板拼出了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一般四边形,除了这些,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   生1: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
  师:想挑战用三块、四块或更多块七巧板拼出这些图形吗?
  生(齐):想。
  师:我们一起来看活动要求:(1)独立思考要拼什么图形,打算选择哪几块;(2)动手拼一拼;(3)拼好后在组内说一说拼图时的思考过程;(4)限时3分钟。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集体交流,汇报拼图时的思考过程,展示不同的拼法。)
  原设计只是单纯地要求学生用更多块七巧板去拼图形,学生的积极性不够,个别学生的思路也打不开,学生只是想着去拼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几个图形。改进后增设了拼图前的梳理与思考、拼图后的组内交流以及时间限制。在学生充分感知用两块七巧板拼学过的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尝试用三块、四块或更多块七巧板拼学过的图形,基于两块七巧板只能拼出有限的几种图形,这样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三块、四块或更多块七巧板能拼出更多不同的图形,同一种图形也有了更多不同的拼法,既加深了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知,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对图形间联系与区别的认知。与此同时,活动要求中并没有对用几块七巧板去拼图提出硬性要求,这样开放的活动充分满足了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新增设内容】
  师:下面要加大难度了,你们有信心挑战成功吗?请听要求:(1)用一副七巧板的3块、4块或更多块拼一个五边形;(2)小组比赛,拼法最多的小组获胜,限时3分钟;(3)有困难的可以寻求组内其他同学的帮助。
  师:请组长汇报有几种拼法,看看哪组拼得多。
  师:请拼法最多的小组展示他们的拼法。
  师:还有不同拼法的吗?
  师:你们都是小老师,检查一下他们的拼法是否符合要求。
  (学生展示作品,不符合要求的要重新拼)
  在学生充分體验用七巧板拼学过的图形基础上,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在指定时间内拼指定图形的竞赛。这样的形式,首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操作热情,其次,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小组内的帮扶形式也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进一步提升。

四、情境适引导,初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原设计】
  师:七巧板不仅能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还能拼出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形。(多媒体出示三种图形)你喜欢哪一个图案?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照样子动手拼一拼。比一比谁的动作快。(学生动手操作,集体交流评议)
  【改进设计】
  1.拼单个图案
  师:七巧板不仅能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还能拼出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案。请选择一幅适合自己的图案,动手拼一拼。(限时3分钟)

  2.拼有联系的图案
  师(课件出示,略):其实七巧板不光巧,它还有悠久的历史呢!这是七巧板拼出的古诗《枫桥夜泊》,以及寓言故事《拔苗助长》。
  师(课件出示,略):这是老师自己拼的,大家能猜到是什么故事吗?
  生:《守株待兔》。
  师:你们也可以像老师这样,小组合作,将几个同学拼成的图案编一个有趣的故事。小组合作要求:(1)组员先商量拼什么故事;(2)动手拼一拼;(3)拼出故事的小组可加分;(4)限时3分钟。
  师:组长先介绍组员拼出的是什么,再请其他同学猜猜你们拼出了什么故事。
  原设计只安排了一个拼图案环节,改进后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拼单个图案”拼出的图形不再限于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还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图案。基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教师给出三种不同的选择,分别是狐狸(可按图寻找相应七巧板摆出图案)、乌龟(按照图案轮廓想象出相应的七巧板再进行拼图)和鱼(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创造富有个性的鱼的图案),这样的设计充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操作和体验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找到自信,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第二环节“拼有联系的图案”是在学生自主拼单个图案的基础上,教师借助七巧板的历史熏陶以及学生欣赏美丽图案的契机,提出合作拼故事的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先要商量拼什么故事,然后按照故事需求合理分配拼图任务,最后再简单表述。这是一个充满了挑战的活动,但是学生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从最后的展示成果来看,几乎每个小组都拼出了不一样的故事,组员们也各尽其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选择了叙述故事、分配任务,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选择了拼故事中的主要图案,能力弱一点的学生选择拼一些背景图案。这样的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充分尊重了不同能力学生之间的差异。
  [ 参 考 文 献 ]
  沈科.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型分类及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3(29):45-47.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今年学校组织了“专题式教学研究”活动,我被安排教学“找规律”一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上好这堂课,在课的导入环节我也引用了“数学魔盒”,设计了如下的导入。  师:你们看,这是一个很神奇的数学魔盒,它会不断地出现各种颜色的珠子。瞧,一颗红的,一颗蓝的,猜猜看下一颗是什么颜色?  (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由遐想)  师:哦,是黄色。(课件出现黄色)接下来呢?  生1:什么颜色都有可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应该让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要注意方法合理、灵活”,而简便计算教学就能让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因此每一位教师应该加强对简便计算教学的研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简便计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简便计算教学;运算律;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66-02  小学数学的
[摘 要]深化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要务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地把握知识脉络,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精准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体验,从而让数学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生长,让学生自由学习、快乐学习。同时,数学教学还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切实担负着学习引领的作用,承载着学生发展需要的智慧,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学习主体 ;数学素养;小数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2
[摘 要]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概念的本质,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概念,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概念教学 辨析 类比 操作 变式 经验 内化 迁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29  概念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呢?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
[摘 要]在“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中采用适时对比、问题引领的方法,在对比中促进学生感知和领悟知识,让学生在问题引领中树立问题意识。  [关键词]适时对比;问题引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25-02  [教学片断]  师: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图形?  生1: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
[摘 要]回归教育本质,就是要潜心教学,把关注点放在学生发展的本质上来。“行止有章,思想无疆”,深刻体现了教育回归的姿态,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行为要有规矩,但更主要的是使其思想无疆,发展思维,这样的课堂才富有生命力。  [关键词]回归;本质;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8-0071-02  教育需要回归,回归师生的发展,回
[摘 要]智性学习不在于记忆大量的法则,而是在于建立知识结构。在智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要提供合适的学习情境和材料,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建构知识体系,达到过程与结果融通共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智性学习;三角形;自觉建构;提升学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28-02  智性学习是
[摘 要]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之前,很多学生都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顺学而教,课堂教学的重心必然从“发现规律”升级为“验证结论”——让学生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之所以为180°的探究过程,让数学学习在建构中走向丰盈和深刻。  [关键词]理性思维;推理;深度建构;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67页“三角形的内角和”。  【课前慎思】  1. 四年
[摘 要]对比,能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把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进行比较,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  [关键词]对比;操作;平均分;余数;有余数除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
[摘 要]数学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应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功能,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积淀数学文化,提升数学素养,凸显数学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素材;数学思想;数学历史;数学之美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05-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