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中职学生作为未来新型技术人才的重要储备,其综合素质、技能水平直接决定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制造强国能否实现的大局。当前,由于中职学生处于较为敏感脆弱的年龄阶段,同时受到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加之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存在一定不足,导致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中职学生作为未来新型技术人才的重要储备,其综合素质、技能水平直接决定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制造强国能否实现的大局。当前,由于中职学生处于较为敏感脆弱的年龄阶段,同时受到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加之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存在一定不足,导致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前行的标杆,起到引领方向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对其进行了重点强调,并提出“要从思想、道德、人文等各个方面在时代发展进程中传承和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石,也为中职德育教育实践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本课题以L市两所中等职业学校为研究对象,试探索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实践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德育教育相适应的部分加以系统化,对整个中职德育教育进行整体设计,以期来提升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课题首先从宏观的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教育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其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的内在逻辑联系入手,阐述将德育价值内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中职德育教育提供丰富而优秀的教育资源,提供行之有效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再次从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找出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着重论述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并从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比较可行的建议。
其他文献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己任。作为中职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作文教学担负着提升学生基本写作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任务。然而,当审视当前中职作文教学时,我们发现仍存在着诸多不足。生活是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以生活理念为指导,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这或许是改变当前中职作文教学不足的有效路径。课题研究的重点是以生活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探索其在中职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希望课题
本文就当前人工智能与教育相结合的发展趋势,针对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搜集,结合问卷调查进行理论思考,了解当前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希望能够对人工智能应用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所面临的挑战,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本文从三个章节围绕人工智能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机结合进行阐述和研究,以期达到对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借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得体使用英语的能力。英语写作不仅能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水平也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中英语写作普遍面临学生写作水平低,写作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元认知策略作为一种高级思维和指导学习的有效策略,有管理和控制其他策略的功能。国内外元认知策略与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虽有成果,但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结合的研究应该得到进一步拓展。笔者在高中
在全面建设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法治教育的地位日益凸显。初中阶段是建构法律知识体系、提升法律运用能力、树立法治信仰的黄金时段,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而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要把“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教育目标传播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进而上升至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系统推行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必修课程
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总目标。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只有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出发点,才能担负起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历史重任。班级授课制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最普遍的教学模式,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小班化教学,但是每个班级也有几十个学生,在45分钟一堂内,针对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实际操作会有困难。所以,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效果往往因人而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消化不了。针对这个问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蓬勃发展,人们需要以批判的方式来区别海量的讯息和知识。并且,2017版最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语言技能内容中强调阅读时要“批判性地审视语篇内容”,“培养学生预测、略读、扫读、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技能”。批判性阅读不是要求读者简单地记诵和接受文本知识,而是要主动地发掘文本中更深层次的含义,以明确作者所要传递的真正要义。这不仅是对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要求,同时也给英语教学带来了积
“学习拖延”是指明知道拖延会造成不良后果仍进行不必要的拖延,导致没能在预期内完成必须或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同时伴有不良情绪产生的行为。初中生的学习拖延表现尤为明显,且会给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在充分研读以往文献的基础上,以郑素瑾2009年编制的《中学生学习拖延问卷》为测量工具,选取W市X中学的562名寄宿制初中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施测,发现寄
本文依据“有效教学”的理论,着眼于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结合文献资料和理论思考,希望能够对提升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从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部分对小学低年级(此处指小学一二年级)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阐述和研究,以期达到对小学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的目的。第一章,分析小学低年级传统文化课堂的教学现状,现状主要包
初中阶段不仅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更是其思想品德、价值观念、政治素养、人生目标塑形的关键时期。学校和教师必须抓住这一“拔节孕穗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为了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的实效性,克服传统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的弊端,需要大力推进该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基于此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法律素养是社会法治化管理下新时代公民必须具备的重要思想政治素养之一,中学时期是培育学生法律素养的黄金时期,鉴于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于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比较薄弱,因此,制定策略来高效培育学生的法律素养,既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研究初中生法律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包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