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调控代谢物对冠心病不良预后的影响及其代谢紊乱的表观遗传标记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心病是主要的心血管疾病类型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虽然手术和药物的治疗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情况仍不容乐观。冠心病被认为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生发展与机体内代谢功能紊乱密切相关。然而,传统的代谢组学研究往往只能提供代谢物与疾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无法明确其中的因果关联。并且,调节这些代谢产物在体内水平失衡的遗传和表观遗传机制尚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在大规模多中心的中国冠心病患者队列中开展基于血浆代谢组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metabo GWAS),以识别代谢物数量性状基因座(metabo QTLs)和遗传调控的代谢表型(GIMs),并探究GIMs与冠心病不良预后发生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地,我们开展基于血细胞DNA甲基化水平的代谢物-全表观基因组关联研究(metabo EWAS),识别与GIMs显著相关的胞嘧啶-磷酸-鸟嘌呤(Cp G)位点,探索可能影响GIMs体内代谢水平紊乱的表观遗传标记。主要内容如下:(1)首先,本研究在共1,551例中国冠心病患者中开展metabo GWAS。研究中共分为两组,即单中心发现组(N=1,028)和多中心验证组(N=523),我们采用填补后的3,435,39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与161个血浆代谢物以及12,880个代谢物的比值在两组中分别进行metabo GWAS。然后运用基于逆方差加权模型的荟萃分析法整合两组关联分析结果并检验两组之间的异质性。进一步,我们采用严格的多重假设检验阈值P<5×10-8/161=3.11×10-10和P=5×10-8/12,880=3.88×10-12,分别作为代谢物和代谢物比值的全基因组显著性阈值,在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等精细定位处理后,共识别了13个metabo QTLs,其中包含新识别的7个metabo QTLs:RHPN1,ZBTB16,LOC112268121,SLC10A1,GABRG3,ACSM2B和PWP2。(2)接着,我们在上述拥有5年随访信息的单中心发现组中开展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曲线分析以识别与冠心病临床终点事件相关的代谢物。在与metabo QTLs相关的9个GIMs(1,4-二氢-1-甲基-4-氧代-3-吡啶甲酰胺,甘氨鹅脱氧胆酸,3-吲哚丙酸,2-甲基琥珀酸,十二烷二酸,甘氨胆酸,3,4,5-三甲氧基苯甲酸,次黄嘌呤,肌苷)中,我们发现冠心病患者体内3-吲哚丙酸水平升高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风险降低相关(HR[95%CI],0.76[0.60–0.97])。进一步,我们以基因型为工具变量,采用基于孟德尔随机化(MR)的研究设计方法来探索其中的因果关系。一样本MR分析结果表明体内3-吲哚丙酸水平升高与MACE发生风险降低之间存在因果关系(HR[95%CI],0.70[0.55-0.89])。(3)最后,我们在包含470例冠心病患者的多中心队列中,开展基于血细胞DNA甲基化水平的metabo EWAS以识别与GIMs体内代谢紊乱相关的表观遗传标记。研究结果显示,除了十二烷二酸以外,其他八种代谢物(3,4,5-三甲氧基苯甲酸、肌苷、次黄嘌呤、甘氨胆酸、2-甲基琥珀酸、1,4-二氢-1-甲基-4-氧代-3-吡啶甲酰胺、甘氨鹅脱氧胆酸、3-吲哚丙酸)均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表观遗传调控作用。进一步地,Cp G位点甲基化与自身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分别与甘氨鹅脱氧胆酸(cg09883131,P=6.45×10-10)、1,4-二氢-1-甲基-4-氧代-3-吡啶甲酰胺(cg26465120,P=1.07×10-19)、次黄嘌呤(cg26767387,P=1.43×10-114)和肌苷(cg26767387,P=1.64×10-144)这四个代谢物最显著相关的Cp G位点的甲基化与其自身基因表达均呈显著负相关,提示这些表观遗传标记可能对上述代谢物的体内代谢紊乱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综上,本研究通过在大规模的中国多中心冠心病患者中开展metabo GWAS,为我们识别了一系列metabo QTLs,并提供了相应的GIMs。随后,我们深入探讨了这些GIMs与冠心病临床终点事件发生风险之间的因果关联,并通过基于metabo EWAS的分析方式识别了与GIMs体内水平失衡相关的表观遗传标记。研究内容增加了我们对冠心病患者体内代谢水平失衡的分子机制的认识,研究结果可能为纠正冠心病患者体内代谢水平失衡和降低冠心病患者不良预后风险提供潜在的干预靶标,从而有助于指导冠心病不良预后的风险预测和治疗工具的开发。
其他文献
学位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是缓解能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技术,但是太阳能存在低密度、不稳定以及间歇性等问题,因此需要配合大规模的能量存储来平衡负载。热能可以通过以下三种不同的方式储存:显热储能、潜热储能和热化学储能。其中热化学储能具有储能密度高、能量品质高、且长期保存无热损的明显优势,非常适合与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耦合,解决太阳能的不稳定性。主要的热化学储能体系中,由于Ca(OH)2/Ca O体系具有储能密度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s)是由黄曲霉菌(A.flavus)等真菌产生的具有强毒性和强致癌性的次级代谢产物。AFs分布广泛,是粮食及其制品中常见的污染物,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尽早检测出被A.flavus和AFs污染的食品,对于监测预警、防控和降低AFs的危害具有积极意义。但传统的A.flavus和AFs的检测方法均存在操作复杂、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等不足,不能满足快速检测
研究背景: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治疗可以即时缓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者的呼吸事件,但这种作用在脱机后能否维持仍未可知。此外,CPAP治疗远期依从性差且不能解决OSA的高危因素,如肥胖和生活方式。单纯CPAP治疗无法完全满足OSA群体的治疗需求。肥胖作为OSA的重要
随着现代制造业向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加工工艺文件智能生成,提高工艺设计效率、缩短模具产品制造周期,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作为模具产品研发的重要环节以及连接产品设计与生产制造的纽带,加工工艺设计旨在根据产品的材料、结构等特征,制定出最合理的加工方案并编制出加工工艺路线。目前,传统的模具零件加工工艺主要依靠工艺工程师的经验,通过人工进行编制,存在着编制效率低、设计周期长、无法适应
磷酸钙生物陶瓷颗粒在组成上与自然骨的无机成分相似,且可适应于填充不同形状的骨缺损部位,已被广泛应用于骨修复材料领域。磷酸钙生物陶瓷颗粒中的球形颗粒可以减少不规则颗粒在植入骨缺损部位后容易引起的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在众多磷酸钙生物陶瓷球形颗粒的制备方法中,挤出滚圆法同时具备球径均一、生产率高等突出优点。本课题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磷酸钙生物陶瓷微球,并通过造孔和表面改性优化磷酸钙生物陶瓷微球的性能,具体
蛋白激酶在调节细胞代谢、生长、运动、分化和分裂方面,以及与许多人类疾病的形成和发展有关的信号通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癌症、血管疾病、糖尿病、炎症和退行性疾病等,这使其成为药物研发中具有吸引力的靶标。自2002年伊马替尼获得批准以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批准55种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当前还有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候选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大多数小分子激酶抑制剂与激酶催化结构域结合,即ATP结合位点结合。
环氧树脂基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已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然而,该热固性聚合物对缺陷或裂缝敏感较高,在受到外界冲击时,基体内部的微裂纹会快速扩展并逐渐破坏材料的各项性能,最终导致材料的宏观破坏。因此,在环氧树脂材料中实现自修复功能,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和降低其维护成本,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基于环氧微胶囊和胺类微胶囊的双组份同质自修复环氧树脂具有低毒低成本、完全自主、同质高效、长效稳定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
杂环胺(Heterocyclic amines,HAs)是一类主要存在于肉制品中的内源性危害物,摄入可增加患结直肠癌、肝癌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风险。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杂环胺的含量、生成规律,以及采取有效的策略减少产品中杂环胺的含量成为研究的热点。本论文建立了杂环胺样品的前处理及同时检测多种杂环胺的分析方法,以鸡肉烤制加工体系为模型,探究了加工条件和食品配料对烤鸡肉中杂环胺生成的影响,以及利用天然调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