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刑法反应机制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历史到现代,每当人类社会暴发重大传染病疫情的时候,人们将面对一个死亡上升、恐慌不断、经济受阻、交际受限的社会。在2019年末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病毒”)疫情,目前仍旧在世界各地持续的蔓延扩展,世界各国依旧陷入到艰难的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中,且未见明显好转趋向。此次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不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而且深刻影响各国的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此次新冠病毒疫情也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了应对疫情危机,世界很多国家宣布进入国家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的社会亟需刑事法治予以保障。公共卫生紧急状态是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紧急状态。作为问题研究的语境,刑法反应机制是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紧急状态。刑法通过科学的刑事政策、刑事司法和刑事立法来应对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涉及妨害疫情防控秩序的犯罪问题。在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构建科学的刑法反应机制,涉及到公共卫生和紧急状态下的行政应急法治与刑事法治交叉性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学科研究价值。但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紧急状态这种特殊的社会形态下,研究刑法反应机制问题并非我国刑法目前研究的核心范式,也存在一定的研究空白。在本次新冠病毒疫情暴发的紧急时期,刑法通过刑事政策、刑事司法和刑事立法等不同的机制来应对疫情防控,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社会是一个安全优先型的社会模式。刑法要保护社会整体的紧急状态法益,最重要的是社会安全与疫情防控下的社会秩序。刑法价值反应在刑事政策上体现了“宽严相济,以严为主”的刑事政策。在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刑法的反应具有时空的效力范围,以区别于常态时期的刑法。在这种特殊的紧急状态下存在行政权力的应急扩张和公民权利的克减等,这些都是维护紧急状态社会下秩序的法律需要。刑法该如何合理的组织对涉疫情犯罪的反应?从刑法反应机制的构建讲,刑事司法反应机制是通过司法解释、立法解释和典型案例与指导性案例来紧急应对。从刑事立法的反应机制现况来看,针对特有的罪名、特有的量刑情节通过特别的立法形式以完善。最后,刑法具有打击犯罪、保护法益的机能,但在紧急状态下要更加注重发挥刑法的人权保障的机能。构建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的正当化事由也是刑法特别反应机制的重要方面。总之,刑法构建科学反应机制的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尽快结束紧急状态,从而恢复常态社会。除导论和结论以外,本文总计六章,研究的具体思路如下:第一章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刑法反应机制的现况。本章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本文研究语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世界各国的法治实践是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公共卫生紧急状态是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状态,性质上和常态时期以及其他类型的紧急状态不同。而本文研究的主题刑法反应机制是在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通过刑事政策、刑事司法和刑事立法来应对疫情灾难。这些是刑法反应机制包含具体要素。在本次新冠病毒疫情中,针对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刑法反应机制的现况分别从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刑事政策、刑事司法和刑事立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然后通过对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刑法反应机制的不足进行分析评述和梳理问题,凸显出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呼唤科学的刑法反应机制,为后续解决问题提供思考方向。第二章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刑法反应机制的价值根据。本部分从刑事政策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具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的价值考量。公共卫生紧急状态是从常态法治走向应急法治,存在安全与自由价值的冲突,但安全成为紧急状态下国家立场与价值选择。我国安全优先型社会模式,凸显我国的制度优势。第二,符合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价值根据的刑事政策。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的重心和周延两个角度分析。刑事政策重心是“依法从严”。刑事政策执行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即政策的周延性方面需要对刑法的功能进行正确的定位,对于疫情社会的犯罪危害以及行政违法和刑事犯罪进行界分。第三,符合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价值根据的刑法实践问题,主要是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刑事政策如何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实践中贯彻,主要是指“从重处罚”刑事政策如何在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实践的具体落实。第三章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刑法反应机制的时空范围。本章主要是解决刑法反应机制如何从常态法治转到紧急状态的标准问题,涉及到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刑法的时空范围。本章分为三节论证:一是,对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刑法反应机制的特别效力进行界定,从刑法反应机制的效力问题和效力原则分析。二是,对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刑法反应机制的时间范围进行分析。主要从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刑法反应机制下的“时点—时段”分析。时点分析以事实层面紧急事件来判断。刑法介入时点的确定以法定标准。时段分析主要从紧急状态的法定程序分析。对于紧急状态解除与刑法“常态”机制下“时点—时段”分析。从事实层面下分析紧急事件解除的时点问题。本文认为刑法转入常态反应时点采用从严判断与法定标准。三是,探讨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刑法反应机制空间范围,主要探讨疫情防控的“属地管辖”原则与刑法反应机制的问题。从国内角度分析不同区域应急响应级别与刑法反应程度之间的关系;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防疫措施差异化导致刑法如何科学的应对问题。第四章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刑事司法反应机制。本章主要从司法角度分析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有哪些具体的反应机制的问题。本章分为四部分:第一,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刑法由权解释。针对本次疫情防控中的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分析疫情防控下的司法现状。第二,公共卫生紧急状态涉疫刑事案例。刑事案例包括在应对新冠疫情防控中“两高”颁布的典型案例和指导性案例。通过分析指导性案例,研究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的犯罪的特殊性。第三,公共卫生紧急状态涉疫刑事罪名,针对具体犯罪行为在司法适应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第四,公共卫生紧急状态涉疫量刑情节,主要分析涉疫情犯罪中一般量刑情节和具体量刑情节。第五章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刑事立法反应机制。本章主要从立法角度探讨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如何进行科学的立法设计。本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探讨公共卫生紧急状态特有罪名;分别从特有罪名的设置根据和设置方案分析论证。在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依据常态刑法中的罪名在罪名的适应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故需要及时进行立法修改。第二,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刑法特有的量刑情节。根据公共卫生紧急状态的犯罪特点,提出设置的根据和设置的具体方案。在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妨害疫情犯罪的情节具有特定性,为准确定罪量刑,需要单独的设立犯罪情节。第三,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刑事立法形式。从立法理念与法益理论;提出了以刑法典与刑法修正案为模式的,不仅符合我国立法传统的立法形式,而且还能够维护立法体例的统一性。第六章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正当事由。该部分主要分析在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刑法反应存在的价值评价机制,如何科学的构建紧急状态下排除犯罪性事由。根据刑法正当事由分类提出了公共卫生紧急状态特定的正当性事由的分类。第一,公共卫生紧急状态的正当防卫。涉及到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对携带病毒不法侵害的认定以及干扰阻碍抗疫医疗行为的排除的行为如何在刑法上认定问题。第二,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的紧急避险。本节主要探讨紧急避险特殊情形;分别从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公共服务人员躲避疫情,普通公民躲避疫情和救治对象的行为选择中存在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能否成立紧急避险。第三,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正当强制问题。从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强制医疗和强制隔离进行分析论证,体现了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刑法正当性事由的特殊性,需要在规范上系统的梳理。依法惩治妨害传染病防治犯罪和相关的涉疫情犯罪,控制和预防社会传染病的传播,是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刑法反应机制构建的重要使命。在公共卫生紧急状态的特定社会环境下,传统犯罪的风险以然存在,同时紧急状态下的犯罪越发凸显,放在特定的社会重大疫情传播环境下审视,刑法应对社会犯罪问题愈加紧迫与重要。刑法在承担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传统的功能之外,对于变动社会中存在的公共卫生紧急状态的特殊社会情势下中涉及疫情秩序与国家安全和公民健康的新型法益保护功能要显著强化,在涉及危害疫情防控秩序的犯罪问题迫切需要刑法及时反应并有效应对,以实现紧急状态下的紧急正义。
其他文献
产业融合能催生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为分析产业创新提供了特定情境,而基于产业融合的电动汽车产业在全球的迅速发展,吸引了理论研究的广泛关注。发展电动汽车产业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推动产业轮动、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是应对环境污染、油价上涨、能源安全等问题的有效手段。因而,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也正大力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基于产业融合的电动汽车产业创新
锰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但锰电解沉积过程存在能耗高、电流效率低、固废污染重等问题,因此研究电解过程中节能减排有效措施是锰产业目前研究的重点。在锰电解沉积过程中,电极/溶液界面过程呈现丰富而复杂的动力学行为,同时由于存在锰元素多重价态变化,以及多重化学反应的非线性耦合,引起电化学振荡、金属分形生长等非线性行为,导致电解过程不稳定、不易控制、增加额外能耗。因此对电极/溶液界面物理化学过程进行充分深入的
趋化性是细胞或种群沿化学信号浓度梯度方向的定向运动。这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相互作用机制,常见于细菌的聚集模式、肿瘤诱导的血管生成、种群的生长与竞争等生物过程。这些生物学现象通常可以用抽象的偏微分方程(组)构成的数学模型来加以解释。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生物数学中的几类非线性趋化模型解的动力学行为,主要讨论了以下三类模型:信号间接产出的非线性趋化-增长模型、带有奇性灵敏度函数的趋化-竞争模型、具有密度抑制动力
2018年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正式纳入宪法文本,以“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体布局为新时代我国全面建成提供了目标指引。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执法司法制度”。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体系具体规范生态环境治理主体的行为,生态环境治理主体进行环境治理需要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在此前提下,承担了生态环境治理重
随着我国山地城市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城市问题:自然空间与建成空间割裂,大气水体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对机动车的依赖性变强,导致原本脆弱的山地城市交通系统雪上加霜;城市空间向外扩张,街区发展无序蔓延,空间功能单一。如何缓解上述问题成为山地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推进山地城市街区空间紧凑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山地城市街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总结,从山地城市街区的
将“自由七艺”(the Seven Liberal Arts,语词“三艺”与数学“四艺”)视作西方最为根本的教育体系并非新见,诸多学者均有高论。本文意欲从思想史与科学史的维度阐明,“自由七艺”不仅是西方教育领域的经典育人体系,就其本质而言,更可谓“西方科学的基础”:自古希腊始,其即是西方科学思想的主要载体,潜藏于其中的科学意蕴直接规制了科学的论证方式、学术准则与研究范式,培育和熔铸了自古希腊到近代
本文以中国—东盟战略互信构建为研究对象,从梳理战略互信的概念和内涵出发,在对战略互信的内涵、战略互信构建的影响因素以及战略互信的构建路径等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战略互信构建问题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到对中国—东盟战略互信构建的研究中。从历史进程、影响因素、构建路径、典型案例、发展前景等方面对中国—东盟战略互信构建进行分析论述。除绪论和结论外,本文主体部分共分六章,在内容的逻辑层次上分为三
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为让数字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经济发展,中国将数字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出构建“数字中国”的目标,并辅以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以鼓励企业数字化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以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很多企业都谋求数字化转型,但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效应尚不清楚。作为经济
宪法宣誓制度在我国2018年3月11日第五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后正式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宪法制度,该制度引起了较高的社会关注和学界的研究热情,与很多现代法律制度一样,宪法宣誓制度是从域外被移植进中国的法律土壤中的,这一制度从诞生、发展到塑型都明显受到特定的历史、文化甚至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囿于域外移植的法律制度进入本土后总是存在一定的初步接触到良好适应的过程,相较宪法宣誓制度在世界范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开始由高速增长期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期,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成为了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路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适度超前发展网络基础设施,并将网络基础设施视作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既重视通过投资效应促进其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也注意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