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联合护理模式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肢功能状态的影响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flgvdh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康复联合护理模式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及腋网综合征等患肢功能状态的作用和影响,综合评估康复联合护理模式组对改良根治术后患者患肢功能状态的效果,为改良根治术后患者上肢功能锻炼及康复提供一种参考模式。方法纳入2019年10月-2020年6月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医院10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联合护理模式组和常规功能锻炼组,试验过程中剔除和脱落4例,每组各50例。常规功能锻炼组由护士进行常规功能锻炼指导与健康教育,康复联合护理模式组是由乳腺科护士联合康复科的康复师对患者进行评估、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并实施康复措施,康复师和护士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康复锻炼方案。两组患者均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5天,术后1、2、3个月测量肩关节活动度、双上肢臂围差值及腋网综合征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腋网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安全性观察。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分析将纳入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以下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糖尿病史、疾病分期、化疗方案、化疗疗程、是否淋巴结清扫、淋巴结清扫范围、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保类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1天,前屈(175.80±7.52 VS 173.20±6.29)、后伸(59.76±1.44 VS 59.40±2.35)、外展(175.40±7.68 VS 173.20±6.68)、内旋(88.90±2.91 VS 87.80±4.06)和外旋(89.50±2.08 VS 88.80±3.72)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术后5天,术后1、2、3个月的肩关节活动度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时间效应下,两组肩关节活动度随着术后时间越长,其肩关节活动度改善越明显(P<0.05);在分组效应下,两组间肩关节活动度总体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康复联合护理模式组的肩关节活动度优于常规功能锻炼组;在分组效应与时间效应的交互作用下,两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通过两组肩关节活动度的变化趋势图,发现在同一时间点上,康复联合护理模式组的肩关节活动度优于常规功能锻炼组;此外,通过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术后第5天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无差异之外,其余时间点(术后1、2、3个月)康复联合护理组患者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和外旋活动度均优于常规功能锻炼组(P<0.05)。3两组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情况比较分析3.1两组患者双上肢臂围差值分析通过两组患者双上肢臂围差值分析两组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的情况,术前1天两组患者尺骨茎突处,尺骨茎突处上10cm、20cm、30cm、40cm臂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对术后5天,术后1、2、3个月两组患者双上肢臂围差值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在时间效应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臂围差值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差值越大,表明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发生的风险可随着术后时间延长而增加;在分组效应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分组效应与时间效应交互作用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两组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发生情况分析统计两组术后3个月内发生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的人数,共发生5例淋巴水肿,发生率为5%。康复联合护理模式组发生2例轻度淋巴水肿,均发生在术后第5天,与手术原因和引流不畅有关,通过手法淋巴引流、手指点穴治疗、重新安置引流管等,出院后1月得到明显缓解;其余3例均为院外发生,2例经过3~6月的康复治疗后消退,1例中度水肿因依从性差仍在治疗中。4两组腋网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两组术后3个月内腋网综合征的发生率,康复联合护理模式组腋网综合征的发生率为16.00%,而常规功能锻炼组的发生率是康复联合护理组的2倍,为32.00%,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3.51,P=0.06)。5安全性分析采用Mann-Whitney检验分析两组患者拔管时间差异,结果示两组患者腋窝引流管拔管时间无显著差异(Z=-0.65,P=0.52),但两组胸壁引流管的拔管时间有显著差异(Z=-2.09,P=0.04),康复联合护理模式可缩短患者胸壁的拔管时间。此外,康复联合护理模式发生1例伤口坏死;常规功能模式组发生2例伤口感染,2例积液,康复联合护理模式组发生并发症的例数较少,说明康复联合护理模式是安全可行的,且可缩短胸壁引流管的拔管时间。结论:康复联合护理模式在术后早期可促进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腋网综合征的发生并降低其发生率;缩短患者胸壁引流管的拔管时间。但是,与常规功能锻炼组相比,康复联合护理模式在术后3个月内对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无明显作用。该模式充分发挥了康复和护理的学科优势,康复师与护士分工合作,促进了术后患者上肢功能状态的恢复,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功能锻炼提供了一种更加系统的专业的康复模式。
其他文献
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原发性肝癌的其中一种类型,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感染HBV能引起急性、慢性肝炎,同时也是引发肝细胞癌的一个重要危险要素[2,3]。HBV是一种环状部分闭合的双链DNA病毒,编码四种主要的病毒蛋白:HBV多聚合酶、HBV包膜蛋白、HBV核心蛋白和HBx蛋白。大量研究表明:HBx在病毒感染和肝癌的产生中扮演着重要
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作为目前最常见的呈现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最终都将导致病人出现严重的失能状态,但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促进PD发生和进展的具体因素和途径也并不清楚。近年来认识到,肠道菌群紊乱等肠道微生态的失调可能与PD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牛奶是常见的可能导致食物过敏的原因,而流行病调查发现牛奶的摄入可能与PD发生有关。酪蛋白是牛奶中导
随着医学的进步,骨肉瘤(Osteosarcoma,OS)的治疗由截肢逐渐转变至如今以手术和术前术后化疗为核心的方法,其治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但是由于骨肉瘤在术前术后的化疗过程中极易对其化疗药物产生了化学抗性,导致骨肉瘤总体预后仍不理想。大数据显示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在骨肉瘤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在骨肉瘤耐药中的作用及其具体发生机制还不清楚。本课题围绕长链非编码RNA KCNQ1OT1对
约30%原发性肾细胞肾癌患者术后出现癌症转移。探索肾癌转移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开发新治疗靶点和改善预后。RNA结合蛋白A1CF参与肿瘤细胞生长、凋亡、分化和侵袭进程。之前研究表明A1CF促进肾癌细胞增殖并抑制细胞凋亡。目前仍不清楚A1CF是否影响肾癌细胞迁移。本课题探究A1CF对肾癌细胞迁移的影响和分子机制。通过慢病毒转染构建A1CF过表达和敲低稳转细胞株。采用伤口愈合试验检测A1CF对细胞迁移影响。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9年06月至2010年07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骨与创伤中心住院并施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例共计40例,共计40膝(n=40),其中包括女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22例(n=22),男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18例(n=18)。将纳入实验的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n=20)、对照组20例(n=20)。给予对照组全膝关节
研究背景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作为一种无创治疗技术能完整地保留患者子宫,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HIFU治疗的原理为:体外通过一定的聚焦方式将低能量超声束进行聚焦,通过皮肤、脂肪、肌肉等组织传播至病变区域,焦点处快速升温至65℃以上,致使靶区组织产生不可逆性凝固性坏死,而声波所经过的正常
目的: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肝损伤病人伴随着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减少等问题,但睡眠障碍对肝损伤的影响尚无报道。本研究探讨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右旋半乳糖胺(D-galactosamine,D-Gal)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实验选取重18-22g的雄性BALB/c小鼠,采用腹腔注射LPS(10μ
胎盘是哺乳动物妊娠期特有的临时性器官,对母体健康和胎儿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胎盘发育的关键是维持专能性的细胞滋养层细胞的自我更新及分化之间的微妙平衡。由单核的细胞滋养层细胞通过膜融合产生的多核合体滋养层细胞承担了胎盘物质交换、妊娠相关激素分泌、抵御病原体入侵等功能。细胞滋养层细胞的融合不足可导致妊娠相关疾病的发生,如子痫前期和胎儿生长受限等。P57kip2(P57)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周期依赖性激
第一部分:体外制备HBV cccDNA的策略研究目的:探索一种便捷、快速的体外合成HBV cccDNA的方法,在细胞层面验证其功能性,为研究临床HBV耐药基因型的cccDNA功能提供有力的工具。方法:根据HBV rcDNA的特殊结构,设计分别以负链为模板和以正链为模板的PCR引物,对HBV基因组进行两段PCR扩增,两段PCR产物作为HBV DNA体外环化构建cccDNA的原料。以Gibson As
目的:研究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refractory heart failure,RHF)患者合并低血压(low blood pressure,LBP)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思路。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科在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的老年(≥65岁)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569例,按入院时血压分为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组(RHF+LBP组)和单纯顽固性心力衰竭组(单纯R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