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务报相关论文
不经意间,走过了2015。回首这一年,对在农产品市场中打拼的人而言,印象最深的,恐怕莫过于“互联网+农业”的风生水起。 搭上时髦的......
《时务报》是晚清“戊戌变法”时期最重要的一份刊物,对“维新变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清末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的刊物。《......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整个中国的思想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自强维新”的呼声日益高涨,一些传统的中国士大夫开始向西方探寻救国的道理......
推荐理由 以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为代表的西方阅读史学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中国出版史的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台湾......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维新派人物,所创办的《时务报》在维新运动中起到了舆论宣传作用,在当时的中国执舆论界牛耳,对近代中......
本文在 《跨出口岸:基于“士林”的 〈时务报〉全国覆盖》的基础上,根据 《汪康年师友书札》等资料文献,对 《时务报》外埠发行网......
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他毕生都在为中国的前途命运而奔走奋斗,报刊始终是他用来宣传革命主张、召唤......
时务文体出现于19世纪末,运用这一文体的中国报人们主张“救一时,明一义”,不炫字理,不规久远,不受一切文章规法程式约束,明白易懂,使其风......
通艺学堂图书馆的成立并非1897年初,其开办和“图书馆”名称的使用均晚于1897年9月20日。张元济在馆名的选择上,经历了从“藏书楼......
在《时务报》的创办及发行过程中,四川这县的吴德漓、吴樵父子作为报纸的幕后支持者,参与了《时务报》筹备、发刊、发行的主要过程,在......
<正> 戊戌变法时期,张之洞在国内政局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中法战争以后,清朝当权的洋务派剩下三位有影响的领袖:李鸿章、刘坤......
作者认为光绪新政容纳了洋务派与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裒集众长,折衷一是”,是处于“既不小变又不全变的中间状态”,称光绪帝为改......
梁启超,人称"梁任公",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被誉为清末民初最有影响力的报人和新闻理论家.其亲自主编或创办过<中外纪闻>......
《时务报》是维新运动中最重要的刊物,它引起的社会反响非常激烈。在它的读者中,既有对其主张极表赞同的,也有强烈反对甚至嫉视的。应......
【正】 戊戌变法运动是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叶的“救亡图存”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动荡的时代,报刊盛行,书肆林立,出版物......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1898年8月8日,由汪康年力主改为《昌言报》而告终。《时务报》存续2年,共出版69册。它是维新志......
《时务报》是梁启超、汪康年等人在1896年8月创办的以宣传变法维新为宗旨的刊物。发刊第一册所载梁启超撰写的报例强调:“广译五......
1898年8月,围绕《时务报》的“汪梁之争”以报纸奉旨改为官办告终,《时务报》由此而止,汪康年于8月17日另名续办《昌言报》,接续《时务......
《时务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译报,其"东文报译"栏目主持人古城贞吉是应黄遵宪之召受聘于《时务报》的。自此到《时务报》终刊,......
诺贝尔奖是世界科学界的最高奖项。根据《时务报》的珍贵史料,可以得出:在迄今掌握的史实中,《时务报》才是最早介绍诺贝尔奖相关......
汪康年曾是一名追求功名路的旧士子,后转化为戊戌时期著名的自改革论者、社会活动家和活跃报人。他曾猛烈批判中国锢疾,呼吁向西方学......
戊戌时期的中国,尚无近代化的交通、物流体系可将口岸地带与内陆地区广泛联通,这对报刊这种实物媒介的扩散相当不利。但在这样的条......
本文以研究《时务报》的进步意义为中心,探究该报纸在维新变法中扮演的历史角色。关于《时务报》的历史角色本文先简单介绍报纸每......
<正> 《时务报》是戊戌维新时期最有影响的一份刊物.由于梁启超、黄遵宪是当时著名的变法维新活动家,在近代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因此......
《时务报》从有批判意识的公众群体和非政治化的公共政治问题两方面建构了中国近代公共舆论空间。拟从办报背景、信息内容的转向、......
由黄遵宪、汪康年和梁启超等人创办的《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期间最为重要的宣传阵地,对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曾起到过重要作用......
新闻史的分期应该以新闻传播现象为标志,而不是政治事件,也不是简单的数字时间。《时务报》在近代中国首次使报刊这种大众传播形式......
甲午战争之后,清王朝国势阽危,政局风雨飘摇,面临亡国、亡种、亡教的可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政治危机与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此......
提起《时务报》,以往的学术界,更多地是颂扬维新领袖梁启超对此的贡献,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汪康年与《时务报》的关系入手,阐述了汪康......
<正>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变法运动,同时也是真正具有近代意义的思想启蒙运动。变法期间,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是当时......
清末,报纸这一近代媒介随西方文明传入中国,知识分子们利用报纸议论国家大事,纵谈时事利弊和中外机宜,希冀以此影响国家当权者,干预时政......
【正】 孙中山和梁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政治代表。一九○○年前后,一度互相向慕、商谈合作,后又彼此分手、展开斗......
作为晚清戊戌变法时期最受瞩目的期刊,《时务报》在读书界引起的回响多元繁复。每位读者在读报的时分,都会因个人关怀的不同与思想......
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他毕生都在为中国的前途命运而奔走奋斗,报刊始终是他用来宣传革命主张、......
中国源于古代的“文明”一词在近代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是英语Civilization的译词。新义“文明”根源于西洋 ,但直接来自东洋。 19......
期刊
本文通过黄遵宪创办《时务报》的历程,阐述了他始终注重舆论工具作用和积极务实的办报思想,这对今人办报依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
从《时务报》诞生入手,通过梳理其与维新思潮的关系及内部派系情形,分析其诞生的社会、政治及文化背景,再现其诞生的具体过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