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斋诗话》相关论文
《姜斋诗话》是王夫之重要诗歌理论著作,其“情景相生”理论,有着丰富的理论价值.“情”的来源,不单单是与外在景物刺激相关,更是......
王船山的学术向以“复古”为其特色,他的诗学思想也不例外,贯彻在以《姜斋诗话》为代表的诗学著作中的中心是基于儒家文艺观的思考......
《姜斋诗话》是一部思想内容非常丰富、理论价值颇高的诗歌理论著作。在这部著作中,王夫之评论诗歌多引用杜诗,这对于我们研究王夫之......
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有一段精警的名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按说艺术的反衬,本是作家惯用和习知的手法.不......
《姜斋诗话》是我国十七世纪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著名诗人和学者王夫之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中关于“情景观”的论述尤其......
诗歌中的情、景历来成为诗人写诗的主干,王夫之在他的《姜斋诗话》中论证了情景二者的内在联系,并且说明了象外还有意的妙境。深刻......
本文比较王夫之<姜斋诗话>和叶燮<原诗>的诗论.比较的重点是两家诗论中的"迎、触、合、理"等核心观念.文章也征引相关的西方文论, ......
王夫之的思想博大精深,见之于文论方面,最重要的便是《姜斋诗话》;王国维之论文学,为世人所推崇,典范之作自然要算《人间词话》。船山论......
立意,是指文章主题的提炼和确定。“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王夫之《姜斋诗话》)文以意为先,意高则文胜,立意的好坏直接关......
在《姜斋诗话》中,王夫之从前代画论中拈出一个“势”字,并移而论诗,从而在古典诗学宝库中又增添了一个涵义精深的概念。所谓“势”,指......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句话揭示了“以乐景......
摘要:在王夫之的《姜斋诗话》中重点探讨了情景修辞论,书中包含的诗话作品中“情”与“景”的意义带有复杂性。本文首先对我国传统文......
意境说是古代诗歌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美学范畴。总结古代诗歌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讨其演变规律,对建设具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美......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其末章的后四句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王夫之的《姜斋诗话》......
<正> 意境是指诗歌反映社会生活时所呈现的艺术境界,即诗人在艺术形象塑造中所描绘出来的包含着诗人深刻的主观感情色彩的生活画面......
明人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四溟诗话》卷四)诗歌所要表达的主要是情,而情的载体主要是景。情与景相结合......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极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唐诗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诗歌作为语言艺术,必须有鲜明的形象,即景物。景物是......
《姜斋诗话》多次论及宋代诗人、诗作和诗论,表明了王夫之对宋代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的熟悉与重视;他站在哲学的高度,对宋代诗话所......
<正> 王夫之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生前几乎不为人们所知。他的诗歌文艺理论当时并未享有盛名,后来也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可以......
王夫之《姜斋诗话》是中国古代诗话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但学术界对其“心之元声”论重视不够。“心之元声”论,是王夫之对诗歌本质的......
<正> 每读过一些优秀散文篇章,往往被作者创造的深邃的意境所感动,萦绕于心,回味无穷。读了杨朔的散文,你就会感到那浓郁的诗意,有......
<正> 广为后人传颂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者范仲淹系北宋仁宗时的"一代名臣"。他从进士出身,官至参知政......
《姜斋诗话》对诗歌中的情景关系、见于言外的无穷意味等问题都有深入精微的阐述,集中体现了王夫之的诗歌意境理论。他的诗歌意境......
<正> 中国诗歌历来就重视情与景的交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诗......
<正> 景物描写是诗歌的艺木手段之一。妥贴、生动而形象的景物描写,有助于诗人感情的抒发。清人王夫之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
<正> 我国明清之际,论诗之风极盛。一时论诗专著如春花烂漫,景象峥嵘而壮观。王夫之的《姜斋诗话》,堪为装点此时旖旎风光的一朵瑰......
<正>"情景交融"说足中国诗学中具有鲜明民族传统的一种理论。如果从美学意义上溯源,可以追寻到《诗经》的创作实践中,以及随后的"......
【正】 诗话和词话是我国古代一种谈论诗词的随笔式的著作,是宋元以来我国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主要样式。自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正> 意境,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但是,究竟什么是意境?它包含着一些什么样的美学特征?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年来......
一、作品比较以下面几篇作品为例:《诗经·采薇》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事件上昔日离去对比今日归来,环......
【正】 举凡于文学活动中具有久远意义的根本性问题,往往伴随着社会的演进与文学的发展,人们也会对它争论不休,探索不已。既属创作......
诗有两种时空,一是自然的时空,一是心灵的时空。自然时空与心灵时空的完美融浃便会诞生诗美的境界:“天壤之景物,作者之心目,如是......
就文本而言,偏重诗学编码的文学文本不同于偏重逻辑编码的非文学文本:后者所传达的信息确定,意义明晰,读者读解会得出相同的认知和......
郭外岑同志提出“意象本质上不是比喻、象征、寄托”的观点,对“意象”质的规定性作了有益的探索,一些见解也值得重视。本文拟就“......
【正】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意境分为“常人之境”与“诗人之境”,将“诗人之境”分为诗人“所感之境”与诗人“所写之境”......
【正】 清初王夫之在《姜斋诗活》中引《诗·采薇》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