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中专教学中的德育教学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H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是才的基础和前提。在职业中专教学中一定要渗透德的教育,在教材中一是要利用作者,提高渗透的自然性;二是要依托内容,增强渗透的主动性;三是要结合练习,增强渗透的针对性。通过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使学生将来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德是指人的思想品质,从政治的角度来说,德育意味着一个人的政治觉悟、阶级觉悟、思想觉悟以及这个人的政治品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德育则意味着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精神面貌、做事风格、为人品行和为人处事的表现等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则意味着个人的意志、兴趣、爱好、情感、情操等。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对于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塑造完美的人格乃至建功立业都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学校的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
   一、利用作者,提高渗透的自然性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者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讓学生们不感受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因此来说,找准渗透点很关键。在中专语文教材中选编进去的往往都是一些文质优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可以采用提问启发式,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中的突出事迹,并从中得到启迪。比如说《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教师可以问学生:鲁迅年青时本是学医的,可他为什么后来又弃医从文?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使大家明白,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民众,拯救祖国。
   二、依托内容,增强渗透的主动性
   教师要从教材出发,寻觅到源头,从而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从语文教学的内容来看,在现行的《大纲》中在教材内容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选取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还要求教材要思想内容好,所选中的作品要符合教学目的中提出的思想教育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事现代化建设的献身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课本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说朱自清的优美散文《春》和《绿》,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等,通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的文章,陶冶学生的情操。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做》,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通过充满爱国主义的诗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结合练习,增强渗透的针对性
   掌握渗透度,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关键所在,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时,这种渗透如果说渗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如果说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德育不仅要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而且还要选准德育的要求与学生精神要求的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收到较好的效果。
   语文连接着人类社会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思想意识,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情感交流的特殊工具,因此说要切实有效地进行语文训练,不能脱离他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教育因素。思想教育渗透在教材中,贯穿在训练内容当中,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德育因素。语文又具有现实的社会性,它连接着社会,它连接着社会,与其他学科共同具有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而奋斗的献身精神,而且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勇于进取的精神。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是必需的,中专语文教材中,一般安排了几个应用单元,其中包括调查报告,这也是具有针对性的,因为社会发展的形势在不断地变化,学生总不能成天坐在教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应该让他们把眼光不时地移向社会。中专生是一个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的阶层,下海之前先探风,要把他们由单纯的学生向社会公民演变,必须及时让他们去认识社会,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应配合学校安排,结合写的培养目的,去布置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调查,去体验生活,使他们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气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因此要抓好写作前的作文指导,教师的作文指导首先要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兴趣是动机产生的原因之一,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因势利导,将学生们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转移到预定的目的上来。其次是要将时代热点做为选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教师通过正确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抓好作文写作后的作文批改,在作文批改中纸上谈心。一方面教师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以达成共识;另一方面,要多给予学生以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们的调查报告,哪怕只是有一点点闪光之处也不要忘记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中专学生毕竟年龄不大,阅历较浅,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不强,许多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这时候,语文教师就要加以正确引导,在鼓励的同时及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总而言之,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露痕迹,达到随风潜入的境界,可以说就是实现了文道统一的目的。教师要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品格意志,促进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并根据教学大纲中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按照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榆县职业教育集团管理中心)
其他文献
《服装美术设计》是中等专业学校服装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对《服装美术设计基础》课本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我对该教材的内容和知识体系以及教材的重点、难点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对教材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认识。尤其在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首先,我认为学好服装设计必须加强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
近几年来上海高考数学命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通过从命题的理念、试卷的框架结构、构思布局和试题设计等各个方面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从实践和理论
对于一个优质的水利建设工程,是实施严格且先进的工程质量管理的结果。应该通过施工前期的质量管理和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来实现的,良好的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能够为施工中和施工后
对增长曲线模型中回归矩阵的向量函数的估计,在矩阵损失下,我们得到了线性估计在一切线性估计类中可容许的充要条件.
如何用科学实用的方法来考查与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实现多元化目标,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难题。文章结合自己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谈谈“四结合考试与评估”模式的做法与体会:   一、不搞“突袭”,主张参与性,坚持教师与学生相结合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学生最厌烦的是政治课,最畏惧的也是政治考试。因为政治课理论条条干干太多,学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行知先生提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由此可见,深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行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文章就此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上好绪论课,设计好导语,增强生物课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先入为主效应。因此上好绪论课及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导语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绪论课教学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气相环状碲团簇Ten(n=3-12)的拉曼光谱.使用B3LYP方法,四种Dunning相关一致性基组(包括三ζ函数cc-p VTZ-PP,aug-cc-p VTZ-PP,sdb-cc-p VTZ以及sdbaug
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与学生专业内容相结合,切实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考核方式,为计算机特长类应用教学打下基础。   当今社会人才的除了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能力。针对这一特点,中等专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除了普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外,还担负着为各专业进行“专业计算机应用”的教学任务,即
应用文写作是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应用文的写作,又是中专生踏入社会后较常用到的文体之一。因此,如何培养好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能力,使之能较好地适应社会,便成了中专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一应用性广、时限性强的文体,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而应用文在格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又独具其特别的要求,学生学起来不怎么感兴趣,教师教起来也会觉得费力。笔者多年从事中专学
一、政治试题的新特点   随着高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考试方案的不断完善,政治学科在高考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必然有明显的变化,并呈现出更多的新特征。江苏政治试卷是江苏省自主命题的高考试卷,经过仔细研究和认真分析,我们发现政治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考查内容和考查重点的选材,一是仍然坚持两个“重点”的结合,即教材的重点与本年度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其材料多以现实经济、政治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