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表格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w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列表法是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列表让学生经历从列表整理信息到根据表格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在“列表法解决问题”这一课中,让学生经历表格形成过程,从而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列表法;表格;有序思考;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5-0027-02
  列表法是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列表可以将问题中的信息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整理,然后枚举列出符合条件的一些结果,最后验证从中选择最佳的答案。在列表的过程中能有效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人教版教材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中安排了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运用,那如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表格形成过程,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呢?
  一、研读教材,改编例题
  教材编排的例题是:“用载质量2吨和载质量3吨的两辆车运煤,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怎么安排能恰好运完8吨煤?”其目的是呈现完整的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的完整性。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这道题的数据过于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用“2吨的货车运4次”或者“3吨的货车运2次,2吨货车运1次”这两种方法。列表中其他三种方法反而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并不能体现列表法的优势。其次,教材中先选择载质量小的小货车次数再来确定载质量大的大货车次数,这与我们平时的思考习惯相悖。一般我们会先选择大货车作为标准,把“如果要将煤全部运完,大货车至少要运几次?”作为列表法的突破口,然后依次减少大货车的数量,增加小货车的数量,直至大货车数量为0。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例题进行改编。结合“做一做”中的习题,我把例题改编为:“周末,小明去游乐场玩。他有5元人民币2张、1元硬币5个和5角硬币4个,儿童票每张10元,他可以怎样付钱?”
  虽然学生在一二年级时也已经有了接触列表法的经验,但他们接触到的都是现成的表格,只需要根据表格中已有的信息填空,学生对于如何画表格、表格要呈现哪些要素其实是知之甚少的。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通过观察、比较,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用列表的方法分析问题,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学会有序思考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整理已知信息;其次要唤醒学生填写表格的认知经验,让他们体会到可以先确定几行几列再画表格;最后在枚举时要按照一定顺序罗列,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这样才可以让有形的表格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逐步让列表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二、量体裁衣,实施教学
  一节数学课的教学,包含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适时引导,让学生的学习行为真正发生在课堂上。“列表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列表需求
  创设情境:周末,小明去游乐场玩。他有5元人民币2张、1元硬币5个和5角硬币4个,儿童票每张10元,他可以怎样付钱?
  环节二:自主探索,交流感悟
  1.自主探索
  师:小明可以怎样付钱呢?
  【设计意图:在设计付钱方案的时候,学生的想法是多样的,但也是无序的。大部分学生能想到2或3种方案,4种方案都找全的学生只有几个。】
  2.反馈交流
  师:通过我们集思广益,一共找到了4种付钱方案,但是这4种都找全的同学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生1:我每想到一种就写下来,没有按一定顺序去想。
  师:对,我们要有序思考,才能把方案都找全。
  师:现在这4种方案看起来有点乱,你能想到好办法让这些付钱方案看起来更简单、更有条理吗?
  生2:可以把它们放到表格里。
  师:你们想到的方法在数学上叫作“列表法”。
  环节三:尝试列表,体会优势
  1.整理信息,尝试列表
  师:哪些有用的信息要在表格中呈现出来?
  生1:要把5元、1元和5角这些币值写出来。
  生2:还要把付钱总数也写出来,这样才知道最后的总钱数对不对。
  师:现在老师按照你们的要求把这些信息写下来。
  5元
其他文献
[摘 要]解题教学是毕业总复习教学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解题复习教学中,由于教师面面俱到讲得太多,层层加码使学生不堪重负,环环推进落入俗套,丝丝入扣缺少反馈,而且传统的评价方式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导致复习课教学效率不高。教师在设计例题时,可触动学生的大脑“四叶神经”,引发他们积极思考,从而提升解题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大脑;四叶神经;解题效益;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作文,只不过是把人们生活中的见闻感受用文字记录在纸上,这本不是困难之事,但却被学生称为“作文难”。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有首写百灵鸟的诗写得好:“百喉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人鸟同理,只有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记生活之事、抒体验之情,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培养创新意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此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师法生活,积累创新素材  生活是最好的
[摘 要]小学数学的知识环环相扣,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知识的先后顺序。教师只有了解学情,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才能做到顺其自然,因其固有,从而真正取得数学教学的真经。  [关键词]顺应;基础;经验;年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4-0092-02  我国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曾说:“真正的教育只有
[摘 要]数学学科素养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以来,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力就成为主要关注对象。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通过特征、关系、结构,以及表示数学过程、规律等内容,论述几何直观在教材中的表现形式,帮助教师找出相关的内容来帮助学生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力。  [关键词]数学素养;几何直观;教材示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8-0
[摘 要]数学活动经验已成为课程标准的“四基”之一。教师在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时,通过引发“困惑”、促进参与、化繁为简等手段引导学生经历丰富的“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让他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学会学习。  [关键词]数学活动;活动经验;面积单位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39-0
[摘要]育人价值是数学教学的逻辑起点。从学生的成长角度出发,审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认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实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通过对数学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过程反思与发掘,彰显数学学科共通的、独特的以及基本的育人价值将数学“学科样态”转化为“育人样态”,助推学生数学素养与生命成长的双重建构。  [关键词]小学数学;育人价值;反思;发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要]根据关于梯形有关概念教材编写及二次开发研究(三)进行教学,展现了一种与机械式操作不同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引导学生抽象、提炼、积极思考一加工信息一获得结论,达到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梯形;教学设计;二次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0-0
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得高效教学的方法成为更多教师的思考重点。本文从课上的教学模式以及课下的巩固方法两个角度进行阐述。课上教学注重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动机激发,课下教学更注重能力和知识的巩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潮流的有用之才。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更加完整。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教
[摘 要]在公开课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常常“抛开教材自创情境”“恣意修改教材情境”,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创编这些情境的意图,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所创编的情境,使课堂回归数学本质,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教材情境;不良现象;公开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5-0059-02  课程
[摘 要]数学是一门严密性、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如何将繁杂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趣味知识,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直观,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其中,小小的画图策略,可发挥事半功倍的大作用。  [关键词]画图;数学思维;解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3-0056-02  动手实践、探析症结、解答问题,是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