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教学,让数学活动经验深入人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78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活动经验已成为课程标准的“四基”之一。教师在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时,通过引发“困惑”、促进参与、化繁为简等手段引导学生经历丰富的“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让他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学会学习。
  [关键词]数学活动;活动经验;面积单位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39-01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原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变成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只有有效的数学活动(思维活动、操作活动等)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现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单位的认识”为例,谈谈如何让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更好地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活动经验。
  一、引发“困惑”,促其“参与”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对此做出对应的反应。我在揭示常用的三个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后,把这节课的教学重心转向认识1平方分米。
  师: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你知道什么是1平方分米吗?
  生1: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师:老师在每位同学的抽屉里藏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三个正方形(边长分别是0.1分米、0.95分米、1分米),请你找出面积正好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2(举起边长是0.95分米的正方形):我找了一个,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大概是1分米。
  生2(举起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我用尺子量了,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1分米。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到,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它只属于学生个体。当学生在寻找1平方分米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出判断,可见这样的活动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思维活动和操作活动中来。
  二、促进“参与”,生成“经验”
  学习数学知识是需要积累的,即后一阶段的学习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很多时候就是对前一阶段知识和经验的深入和拓展。因此,教师要肯花时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整个知识的探究和形成过程。如在认识1平方分米后,我就让学生去找面积为1平方分米、5平方分米、10平方分米的物体。
  生1:电灯开关的这个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我把这个1平方分米的紙片盖上去,刚好能重合。
  生2:我家的鼠标垫的表面积大约是5平方分米。
  生3:我的手帕面积大约是5平方分米。
  生4:我的桌面大约是10平方分米。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作用。更重要的是,这样观察和寻找物体的过程,又一次加深了学生头脑中对1平方分米的建构。
  三、化繁为简,积淀“经验”
  化繁为简,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即把复杂的事物转变为简单的事物。学生在上一阶段经历了数1平方分米的过程后,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感受到每次都这样去数会很麻烦,让学生去思考怎么做会更简单方便,为学生后续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积淀学习经验。
  师:如果老师让大家去找100平方分米的物体,你还会用数1平方分米的方法吗?
  生1:不会。那样太麻烦了。
  师:那你有更好的办法吗?
  生1:只要知道每行可以摆几个1平方分米,再确定摆了几行就可以知道这个物体的面积了。
  师:谁能举个例子?
  生2:比如一个物体横可摆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竖可摆4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那么这个物体就能摆32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32平方分米。
  师:大家真会动脑筋,看来我们以后估测物体的面积只要“横向数”乘“竖向数”就可以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通过引导学生经历估算物体表面面积的全过程,促进了学生进一步参与学习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活动经验和知识储备。
  总之,数学活动经验是建立在学生的数学活动基础上的,需要教师合理设计,并努力落实。只有这样,基本活动经验才能在课堂上深入学生心中,并生根、发芽、结果。
  (责编 罗 艳)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巧妙借助数学实验,唤起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发掘数据中隐含的规律以及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关键词]数学实验;数据分析观念;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65-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数据分
[摘 要]预设是教学的既定架构,它起着预演的效用,生成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结晶,它需要教师智慧的点拨。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精准、有效和科学地介入,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高效的学习,促进学习向纵深处延伸,使得课堂充满灵气。  [关键词]生成;介入;智慧;约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6-0073-02  生成是动态的,也是无法
[摘要]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操作,巧用学具,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并将数学回归生活,促使学生在操作与思辨中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关键词]操作;角;抽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8-0006-02  “角”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桌角、墙角、牛角……生活中处处都有角的影子,但这些并不都是
[摘 要]为了狠抓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以苏教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为例,收集数学信息,学会区分有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发展学生数学眼光;分析数量关系,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反思解题过程,帮助学生养成习惯。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解决问题;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7-0080-02  应用意识包括两层意思,
[摘 要]长久以来,对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生死守一条铁律: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学生只是谙熟算法,并不能深刻领会算理,这对混合运算的學习非常不利。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厘清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深刻领会算理,掌握算法。  [关键词]算理;算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42-01
[摘 要]数学教学如同烹制一道美食。在利用电子白板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白板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使之与数学课堂深度融合,不断为数学教学“着色”“添香”和“提味”,有效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关键词]数学教学;电子白板;深度融合  接触多媒体课件的教师都知道,用PPT、Flash、Authorware 等做出来的课件演示功能虽强,但是这些预设课件的内容是固定的,教学时只能按
[摘 要]解题教学是毕业总复习教学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解题复习教学中,由于教师面面俱到讲得太多,层层加码使学生不堪重负,环环推进落入俗套,丝丝入扣缺少反馈,而且传统的评价方式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导致复习课教学效率不高。教师在设计例题时,可触动学生的大脑“四叶神经”,引发他们积极思考,从而提升解题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大脑;四叶神经;解题效益;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作文,只不过是把人们生活中的见闻感受用文字记录在纸上,这本不是困难之事,但却被学生称为“作文难”。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有首写百灵鸟的诗写得好:“百喉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人鸟同理,只有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记生活之事、抒体验之情,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培养创新意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此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师法生活,积累创新素材  生活是最好的
[摘 要]小学数学的知识环环相扣,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知识的先后顺序。教师只有了解学情,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才能做到顺其自然,因其固有,从而真正取得数学教学的真经。  [关键词]顺应;基础;经验;年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4-0092-02  我国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曾说:“真正的教育只有
[摘 要]数学学科素养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以来,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力就成为主要关注对象。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通过特征、关系、结构,以及表示数学过程、规律等内容,论述几何直观在教材中的表现形式,帮助教师找出相关的内容来帮助学生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力。  [关键词]数学素养;几何直观;教材示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