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zhan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直接的感受能力,它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文教学最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这以为最要紧的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能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这是一种较高级的语言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朗读、吟诵、涵泳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国传统教育非常重视朗读,它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让自己反复吟诵、涵泳,感受作品的意境,理解作品的内容,品味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美感体验。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时,读者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错落有致的节奏、声情并茂的朗读,震撼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如在教学《海燕》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和体会海燕这一艺术形象,我精心设计了朗读这一环节: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勇敢地,自由自在地”重读,“飞翔”拉长,重读。这里一方面要突出海燕的勇敢,另一方面,营造环境的恶劣。因此写乌云的句子速度缓慢,气提声凝,突出压抑的气氛,而写波浪的句子速度加快,重读“冲向”“恶狠狠”“摔成”这几个词语,要表现出海燕的力量与气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中重视枯燥的讲解,要多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学生多地去品味、感受作品中的形象。
  二、放飞学生的想象翅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
  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理解文学作品,就要以过自己的二度创作,将文字转化为头脑中的艺术形象,想象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读者经过自己的想象,进入作品中去,才能理解文章的语言,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想象和联想就不会有语感。如在读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诗句,就会立刻借助想象和联想当时的景象:仿佛看到了疾风席卷大地的情景和大雪纷飞随风飘舞的情状,又仿佛听到了激荡于耳际的狂风怒吼声,通过想象,让我们体验到边塞奇寒、壮美的自然风光,也能够感受到与友人分别时的环境。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还应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让教学内容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生活画面,让学生主动地融入到情景中去,受到情景地感染和熏陶,在不经意中就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了。
  三、厚积广储,加强语言积累,深化感悟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广泛地阅读,储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语言材料,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只有有了更丰富的语言,才能更好地去理解语言,要引导学生博闻强记,背诵一些经典的段落篇章,妙句美文,拓展阅读范围,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从名著中去积累语言,使学生努力从作品中积累语言,使学生努力从作品中揣摩、品味各种词汇的特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情能力。
  四、引导学生积累生活实践,提高语感的敏锐性
  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生活是文学的“源头活水”,如果离开这个“源头活水”谈语感能力的培养,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切断了语言文字和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即使十分优秀的作品也难以感受到其意义和情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表象储备越丰富,感情也就深刻。试想,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夕阳西下时的表象,以怎么会有“夕阳西下几时回”感慨呢,只有积累更多的生活的阅历,储备更多的表象,才能感到更深刻,悟得更透彻。
  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揣摩品味语言
  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那些文客骚人们都讲究炼字,都在遣词造句上下工夫,唐代诗人贾岛的“推敲”典故,就是炼字铸句的典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揣摩、品味语言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如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里为什么用“钻”而不用“长”呢,细细品味就能感受到“钻”所表现出来的勃勃生机,领略到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长”就显得太一般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字斟句酌,咬文嚼字的读书习惯,深入地去揣摩、品味语言的妙处。
  六、听、说、读、写结合,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感
  我们不仅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要在听说读写实践中培养语感,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能力重要途径,也是检验语感能力的一种手段。通过听说、听写、听读、听记等形式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强化学生练笔,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学生通过练习扩写、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等,读写结合,升华感悟;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语言是是思维的外壳,说话训练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勇敢,可以通过讲故事、诗歌朗诵会、辩论会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总之,语感 虽然是一种直觉思维,但却要以过长期地规范训练而形成的一种语言修养,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教师要注重学生体验、积累、训练,致力于语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正如刘勰所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其他文献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文明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在这四要素中,声音是构成音乐的物质基础,时间是音乐在空间呈现的载体,情感是音乐表述的核心。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文明是方向。怎样上好音乐课。怎样使自己的音乐课使学生有愉悦的享受。这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音乐教学则是以“听-唱-情”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过程。整个过程中,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如何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如何使
文章以中小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以该公司员工激励方法的制定为主要研究内容,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综合运用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人性理论、管理激励理论,提出了制定员工激励
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非常符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的,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范围,语文课堂应该立足于学生生活,听社会热点、焦点、国家大事,看来自于生活的色彩斑斓,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读要调动生活的体验来感悟、理解、升华;说要符合生活的实际及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写要调动自己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才会写出生动优美的文字。语文教学反对脱离
患者男性,41岁.胸闷、气促1d入院.入院前1周,因受寒后咽痛、轻咳,咯白痰,无发热,1d前感胸闷、气促、活动后加重,伴夜间睡醒后呼吸困难.患者从事农业劳动.否认高血压或高血脂
东菱精纯克栓酶(Batroxobin,DF-521)是一种新型强力单成分溶栓剂,近年来国内开始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2].而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尚少有报道.我们于1995年开
为了明确河南省大白菜根肿病菌的生理小种类型,从新野县十字花科蔬菜种植基地采集2份大白菜根肿病菌样品(XY-1为原始菌,XY-2为新引菌),采用菌液注射接种法,利用Williams和ECD
对我院在1997年1月~1999年12月收治的无明显合并症的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抗凝、溶栓及改善心肌缺血等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治疗,收到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
江苏常州一公司员工在办理交接班手续时发生纠纷被打成重伤,员工和公司就是否构成工伤产生不同意见。日前,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就此案做出终审判决,法院判决认为,是否认定工伤
文章对信贷制度支持体系不平衡、授权制度不合理、地方政府政策不配套和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等信贷制度缺陷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提出了积极营造中小企业信贷制度创新的基础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 ,SIRS) ,1992年首先由美国提倡使用 ,作为病情重症化的一个较早的警戒指标[1~ 3] 。用于急性胰腺炎的研究报道较少 ,本文探讨SIRS概念用于此组病例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