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作文教学“返朴归真”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yan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小学生是具有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和谐统一体,儿童生命的发展具有整体性和延续性。精神生命的教学应该是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对于小学作文教学而言则意味着教学目标、过程、评价的整体性。
  【关键词】感情真实 内容具体 中心明确 新奇有趣 独特感受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R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96-02
  学生怕作文,尤其农村学生更怕作文,城市小学生与农村小学生在习作水平上的差距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农村学生相较与城里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稀少,社交能力更无法与城里孩子相比;他们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所以写的作文存在以下现象:
  1.学生作文缺少个性。
  2.作文假大空。
  3.作文字、词、句、段标点符号问题百出。
  对于这些困境和现状,相信每一个在农村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人都会有更多的体会。尽管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花了不少心智,可谓煞费苦心但收效平平。即使每次在学生作文前,从选题到开头结尾,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每个环节都指导的有板有眼,滴水不漏,可最后换来的还是学生干巴巴、令人沮丧的文字。在一次次失望和无可适从中我们开始反思所运用的指导方法是否最适合我们的教育对象,其得到的答案也是肯定的,一般的作文训练方法,运用在农村学生身上,必然要碰壁的。那么如何做到,既能够立足现有作文教学理论和成功方法的同时,又能够在这些理论和方法中寻求突破,走出一条更有助于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的训练方法,这就是我多年来一直努力探询的作文教学中的“循规”与“寻变”在此将我的思路和经验提出与大家交流。
  一、从功利到人文的位移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大家都看到了在作文教学目标要求、形势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认为作文教学的要求降低了,文体淡化了,训练提得少了。原来要求小学生写的记叙文改为记实作文、想象作文等等。但这些变化的背景是什么?根据何在呢?
  《基础教育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已开始走出了对人的局部关注。《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世界观的过程。”这种“改变”意味着以学科本位、课堂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教育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教育从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促进他们和谐发展这个大前提出发,也开始从关注社会,作为社会的工具;关注知识、能力、情感中的发展到关注人的身心完整的发展,不断的实现着向生命的回归。
  要特别指出的是,《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的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不是“三个目标”语文素养是体现于一个完整、复杂、多样、丰富的人的身上的。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但人的发展不等同于七个目标的简单相加之和,七个方面中任何一个方面也不能等同于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过程中的,而不是游离其外的,这应是语文素养的一个基本特征。
  另外,降低作为起始阶段的要求,容易使学生获得成功,避免挫折感,对保持作文的兴趣是有利的。从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特点来看,小学作文教学是以儿童原有的听说能力为基础的。儿童在入学之前已有相当数量的词语,口头言语已具备了与人交流的能力。口语的独白言语和文字书写的段落、篇章大同小异,自然就成为儿童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把强调“真情实感写入《语文课程标准》有利于克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的毛病,对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新的作文教学理念与传统作文教学理念的区别在于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自由,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是对先进文化的追求。
  二、自由表达与个性化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认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一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都包含了自由表达的意思。
  为保证学生的自由表达,在作文中写出个性,《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活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第二段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这相对于过去“大纲”“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等笼统提法,更加重视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导向。
  鼓励自由表达,实现写作的个性化,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让学生在自然和自由的状态下作文,让他们能无拘无束地写日记、周记;编童话、故事;经常写一些生活随笔,读书笔记。这些限制少的自由文体的写作,看似无规范,随心所欲,行文却及其自然往往能发现生活,抒写出对生活的真切感悟,反映儿童“本真”的生活。教师应为儿童撑起一把“保护伞”,提供自由、自然、宽松、宽容、安全的支持性环境。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大家知道,学生厌学是因为对学习无兴趣,无兴趣是因为失去了自信,而失去自信是因为失败的次数太多。如果我们把这个过程倒过来,让学生多获得成功的体验,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嘛。
  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老一辈的语文教育家曾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很多语文老师也有志于此,进行过多年的探索、实验和改革,在此不再赘述。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我想谈自己的三点看法:   第一,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冲动与激情,使写作尽快进入“状态”。这里无非有两条途径,或材料有趣,乐于写、能写好;或作文的活动有趣,能引导、促进学生快乐地写。
  第二,要让学生的写作动机保持不断增强,就要在整个写作活动过程中不断获得愉快感、成就感,过程中的鼓励、肯定、表扬必不可少,同时还应不断变换活动内容与形式,不断地推陈出新,使写作活动“常写常新”。
  第三,自信心的培养要贯穿写作活动的始终,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一开始就充满自信地去写,让学生认识到“只要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并设法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帮助学生愉快地、顺利地、成功地写作,保持激情状态,原因是激情状态下可以调动自身潜在的能量和以往的积累、储备,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教师要想尽办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写作活动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信心,保持写作的热情。如能通过写作实践使学生增加自信心,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到了入迷的程度,也就达到了叶老“教是为了不教”的最佳教学状态,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关注、倡导的情感态度学习的最佳状态,是我们梦寐以求的。
  四、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
  把作文教学看作为师生共同体验和创造的生活,体现的是对教师和学生最完整的关怀,是对教师与学生生活意义的关怀,而非仅仅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智力发展的关注。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在学习与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的同时追求人的道德、审美和自由的精神。
  生活作文是以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和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为内容的作文。最早始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也称“日常生活指导模式”,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北部山区,农村和渔村小学教师发起“日常生活作文”运动。主张儿童及青少年将其日常生活及在集体中的体验感受、所作所为,以当地的语言就有关题目写成作文,由作者本人朗诵、听众讨论评议。
  生活作文的形成是既现实又具有一定教育思想深度的作文教学模式。它引导了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通过对作文内容的讨论,使学生形成主体性人格。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
  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意义的价值取向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体现。第一、二学段学习写作“记实作文”并扩大了实用性文章的写作范围,“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并在“综合性学习”当中增加“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的内容。
  对于“生活作文”教学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实施,目前所见资料不多,我们认为“生活作文”与“记实作文”的内涵是一致的,首先应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世界,比如家庭、学校、班级以及自然、社会、自己。当然这里有一个先后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次,在小学五、六年级可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将思考所得写成生活随笔,以利于形成个体对生命和自身价值的追求,形成独立思考的主体人格。教师特别要注意的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心里安全的、尊重的、给予每个学生平等机会的支持性环境。
  诚如此,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作文教学内容、形式、过程、评价及教学策略、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教师只有切实把握,科学实施,作文课堂教学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作者简介:
  崔巍(1971年—),女,汉族,毕业于江苏省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小学高级教师,现工作于江苏省盐城市任爱小学。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91-01  略读课文在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提升略读课文教学质量意义重大。然而,当前的略读课文教学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感到“迷惘”,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一是信马由缰,开放无度。像是一只无人引导的雏鹰,任其自由活动,没有人教其飞行,最终变成了一只不会飞的鸟;二是紧牵不放,面面俱到。就像
目的:以广东台山欧洲压水堆(EPR)核电站安全壳钢衬里结构为研究背景,提炼钢衬里结构模块化施工全过程中的关键力学问题,对钢衬里结构模块化施工技术从力学角度给出建议,对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某种意义上讲,成功的教师主要不是教给学生一堆死的知识,而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从词块(lexicalchunks)的定义入手,通过对词块进行分类,阐述了词块理论的现实意义,强调了词块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发现词块的习得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的流利性,有利于说
二次根式是一种重要的代数式,与整式和分式相比难度有所增加。学习这部分知识,首先要正确认识掌握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其次能熟练地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难点是正确理解与
一件服装由于着衣方式的变换,同一款式的服装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穿着效果。从一定意义上讲,着衣方式是服装整体造型在人体上的再创造。它在服装原有结构、款式的基础上,利用
【摘要】课外阅读能够有效地弥补课内阅读之不足,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放飞想象的翅膀,实现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课外阅读 指导方法 培养习惯 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97-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在新课程理念下展示富于灵性和生命性的精彩课堂景观,使“对话”不仅成为一个环节,一个过程,更成为一种理念,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的和谐统一。创造精彩的课堂必须实现有效的对话。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有效对话 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94-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摘要】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矫枉过正的现象——脱离文本,随意曲解文本。语文阅读教学首先教师要准确解读文本,明确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解读文本;最后,通过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形成大体一致的认识评价并创获文本。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 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92-01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