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几点思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lhe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教师要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认真做好教学设计工作,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设计出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方案,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必须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备课要增强教学设计意识
  教学设计就是在上课之前,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等综合方案,也就是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考虑问题越周到,课堂实施就越有效。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三维目标中的第一个目标),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一味的尊重教材,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这两个目标虽然是隐性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每一节课的设计,都要力求体现这两个目标。尊重学生是课改以来我们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备课理念。
  传统备课中,我们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对教学内容既要做出背景分析,又要做出功能分析。语文教学设计要有语文意识,也就是在平时的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有积累的意识,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其次是思考的意识,这是语文学习的关键;三是创造的意识,创造是语文学习的高境界。总之,要把语文意识贯彻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并逐渐增强语文能力。
  二、课堂教学设计要重点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活动设计
  教师要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就要优化课堂导入,重视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设计中,要注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快乐的身心交流中学习、成长。从思想上教师要确立教学模式意识,必须运用精湛的技巧设计,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课堂的学习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教师只是课堂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如何设计学习流程,是教师理念转变的重要体现。是否从教中心转向学中心,关注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过程,更多的在于知识内化、素养的提升。新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全体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把主宰权还给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比如教课文《百草元到三味书屋》就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教学可以分三步来进行:首先进行了解性朗读。请五位学生轮流朗读课文,目的是了解熟悉课文内容,字词正音,句子连贯。接着在理解课文描述了什么、表达作者何种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朗读。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做到“教材在我心中”“学生在我心”,例如《狼》这篇文章中,我们既要遵循规律,又要张扬个性;有的学生认为狼很聪明;有的学生认为狼阴险;有的学生认为狼有合作精神;这些都要给予肯定和赞许。
  三、要加强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教师课后要注重教学设计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为。课堂反思,不仅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学习中,让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的同时,学生主体性更要充分发挥。因此通过反思,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一节教学效果好的课,必定在教学的总体设计上把握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学情,体现了思维的坡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可取之处。反思总结这个设计成功在哪里,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分析不足之处。每一堂课下来,都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记录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败笔”,并对其原因进行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应吸取的教训。教育教学中的许多地方都需要我们及时的反思,反思是教师在平时对自己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亮点与遗憾以及瞬间的灵感进行总结分析、学习完善的活动。希望广大教师在反思中完善,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现代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奠基工程”,小学语文作为这一工程的一门重要学科,无疑更要为素质教育服务。
其他文献
作为社会保障的一道安全网,社会救助对生活陷入困境弱势群体的生存权提供基本的保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转型,传统的救助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和解决贫富差距等
新课程改革之后,有关高效课堂的话题已越来越深入的展开。所谓的高效,就是用最少的教学时间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的。那么怎么改变传统课堂,发挥45分钟的时间效能,使课堂得到质的提升,把学生从时间加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脱出来,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思索的问题。我们面对的每一个个体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有的孩子喜欢用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钟情于用画画来描绘自己的
摘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首先,由于文言离学生生活时代甚远,字词生疏难懂,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没什么兴趣。其次,文言文中词量大,用法灵活,这对于没有文言基础的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再加上传统文言教学中,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以致在学生中流传着“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的说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策略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
摘要:众所周知,语感训练是初中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语文作为母语,新时期的我们很多都忽视语感的训练,而语文和英语学科一样,学好语文同样需要训练语感。  但在实际的语言教学活动中,这最要紧的首要任务并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真正重视,更没有认真去落实。在此,我旨在呼吁广大教育者重视语感训练。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育教学 语感训练 课堂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
[摘 要]:加强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有效地沟通与交往,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每位学生成为“蜜蜂”,获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课题化教学 研究性学习  [引 言]: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
摘要没有想象的思维是干枯黯淡的,没有创新的语言是苍白无力的。教会学生想象和创新,不仅是为了应对高考,更是为了让他们拥有更丰富更多彩的人生。想象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联想过程,通过对许多有联系的现象的观察、分析、联想,找出本质的或有规律性的东西,为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依据。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 想象力方式  当前,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重视,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语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关键,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
在新课标下,初中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需要有所转变。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实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认为要从如下方面做好:  一、要树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丧失了很大一部分属于自己的教育优势。随着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语文课堂已经不是惟一的知识来源。许多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广
内容摘要: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可见作文教学的擀要。但是一提作文,老师认为难教,学生觉得难写。作文成了语文学习中的一块"拦路石"。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标对作文要求的改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作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科学、新颖和带有灵活性、启发性的教法引导学生作文。下面我就作文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教学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针对具体学情,运用多种手段,优化教学方式,打造丰富多彩的精彩课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程 精彩课堂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却是要求教师不仅教会学生教材上这几十页纸的内容,而是要把语文这一门课同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摄入语文课堂,进而再把学生拉到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