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学中物感的差异性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_ling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品本质上是记录世界的,而世界是活生生的存在。中国的“圣人无情”指的是无自己特有的倾向,即就事论事,不用自身意志去干扰外物,其依据在于生活本身;西方的“主体性”依据在主体,用主体意志去干扰外物,将自身的思想感情寄托在外物之上。在这一点上,最为明显的体现便是中西方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物差异上。本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在对中西方“物感”说追根溯源的基础上,以各自具体的诗歌作品为切入点,探讨中西方美学中物感的差异性。
其他文献
新一代华裔移民对个人及社会身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可,但由于文化及性别差异,他们依然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难。本文从女性主义及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了李翊云的短片小说《千年祈愿
一、民俗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rn当前,中学生们熟知外国卡通人物,知道哈里·波特,热衷过圣诞节等洋节,但却对身边传统的民俗知之甚少.随着世界交流的加强,外来文化的渗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出了学生语文能力形成和语文素养获得的基本经验.但目前的语文课堂,尤其是文言诗文教学,满堂讲、满堂练的现象仍较普遍:或者为读(主要是朗读)而
消费文化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问题,而消费文化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影响则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产生的文化问题。本文着眼于视觉艺术在社会形态中的影响力,探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那么,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究竟应培养孩子们哪些健康的人格呢?根据美国社会学家亚历史斯?美克尔斯提出的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及曾欣然教授对社会主义新人本质特征的理解,我
课堂练习包括课前的引新练习,其练习过程就是在新旧知识间架桥铺路的过程:学习新知识的尝试练习,使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完成旧知到新知的转化的过程;学完新知识后
本文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晚年作品《复活》的细致文本分析,结合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三境界”说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自身经历,探讨小说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的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我国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用全副的精神去做事,学与乐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
本文主要以纪君祥的一剧为范本,通过时整个戏剧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戏剧的本质乃是戏剧的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之所在,在这个基础上又
一、创设演示情境,培养数学学习兴趣rn列宁指出:“人的认识是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践的辩证途径.”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