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pipi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老师要善于引导、疏通思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铺路搭桥。问题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充分研究教学内容,把握好设置问题的“四性”和“四度”。
  一、设置问题的“四性”
  科学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科学准确,语言清楚,切忌含糊不清、不合逻辑,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我曾听一位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水螅刺细胞在捕食中的作用时,这样提问:“水螅为什么能捕食活动的水蚤?”结果学生分别回答有触手、有刺细胞、有神经网等。若从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看,这个提问具有一定作用。但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刺细胞的作用,由于提问语言不严谨、指代不清,因此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实,只需要将问题的范围缩小些,目的再明确些,提出“水螅触手上有什么特殊细胞?在其捕食中起什么作用”“刺细胞怎样进行捕食”等问题,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针对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能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机提出一两个问题,恰到好处,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对于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如果备课时不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凭一时灵感,想到哪就问到哪,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常常会造成不良后果,有时造成教学的失误,有时偏离课程标准的要求,甚至出现不应有的错误。因此,教师应尽量避免上无准备的课,提无准备的问题。
  启发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重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学得生动、积极,达到启迪智慧、提高能力的目的。如在讲述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时,教师可先设问:“人们谈及酸梅时,唾液的分泌也会增多,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可以将学生带向本课的主题。教师要想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就必须对教材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还必须懂得学生的认知规律。
  趣味性。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探索欲。如讲水分代谢时,可提问学生:“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能自动向高处流吗?”这样耐人寻味的提问,最易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
  二、设置问题的“四度”
  难度。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既需要学生深思熟虑,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难而偏”或“浅而易”的提问都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跨度。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集中,能抓住关键,扣准重点。问题之间应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使之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才能顺畅。如在讲述“呼吸作用”一节时,我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复习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中。这些能量是生命活动需要的,那么这些能量是怎样释放出来而用于生命活动的呢?有了上面的铺垫,顺理成章地引入“呼吸作用”这一课题。
  梯度。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而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角色,去寻求知识真谛。如在讲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时,我先提问:“为什么DNA是遗传物质?”再提问:“为什么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最后提问:“为什么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这样层层设问,环环相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密度。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有紧有松,在紧张的高潮之后要有小的停顿,让学生对输入的信息有时间去梳理,以利于大脑皮层的有效储存。如果一堂课从始至终充满了问题,会使学生消化不良,教师问得越多,学生学得越糊涂。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的实验时,可利用操作的间隙,根据实验技能训练要求向学生提出以下一些问题:在实验前,为什么要给植物遮光1~2天?在做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时,为什么要把摘下的叶片放在酒精里隔水加热?以前曾学过用什么方法鉴定种子内贮藏有淀粉?这类提问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每项操作的目的,而且可以活跃学习气氛。
  实践表明,教师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才能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进而大大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
  (责 编 肖 飞)
其他文献
答题说明:试题后面附有答题卡,请参赛者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连同竞赛标志剪下寄到本刊编辑部(复制无效)。截止时间:5月31日。邮寄地址:河南郑州市顺河路11号河南教育(基教)编辑部,邮编:450004,电话:0371-66336844。  一、单项选择题(40分,每小题2分)  1.“赔了夫人又折兵”说的是哪个小说人物?( )  A.周瑜B.刘备  C.孙策 D.曹操  2.《西游记》中唐僧的
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多年,我深感信息技术课由于其独特的教学环境和方式,存在一些特殊问题。通过思考与实践,我摸索出了一些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对策。  问题一:学生行为习惯差,缺乏应有的信息公德意识  在信息技术课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玩游戏,任意删除或更改文件夹中的内容,调整显示器的显示参数,更有甚者,为了摆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软件对自己电脑的控制而随意插拔网线。这些行为,不但会导致
小学的科学教育向来是我国教育的传统科目,经历了从“自然”课到“科学”课的演变,现在的科学教育凝聚了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更人性化的教学导向。结合自主创新的新课程要求,生本理念进入了小学科学课的视野。生本理念的核心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尊重实际情况、尊重学生感受为前提,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减少干预,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挖掘自身的潜力,自由而学、自信而学、自主而学。  一、实践感受,注重体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能力素质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掌握知识正是为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总结、多领悟。在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完基础知识后,通常要结合热点时政资料、社会现实问题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就为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已近20年,但浮躁、功利和分数似乎还在左右着许多人的神经,大家似乎都在更加努力地培养学生的素质之一——应考能力。  人们普遍认为:考试是最为公平的一种选拔评价方式。其实从学生个体来说,考试是最不公平的一种评价方式。因为考试只是让有强记忆力、强表达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学生的热忱、责任心、使命感,沟通力、成长力、领导力以及个性、特长、内涵是考不出来的,考试更考不出来一个人工作上的实践能力
班级里总有特调皮的孩子。他们像一尾尾鲇鱼,不停地游来游去,搅动着这方小小的池塘。我们班的这尾鲇鱼叫刘鑫隆,最开始,我也是幻想用一顶班干部的帽子约束、控制他,所以,我顺着他想
“穿越”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通俗的是指某人物因为某原因,经过某过程(也可以无原因无过程),从所在时空(A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B时空)的事件。2011年,这个词语在国内的网络、电视等媒体的火暴程度可谓铺天盖地,甚至有人将2011年称为“穿越年”,更是形成了一大批“穿越”粉丝,号称“船帆”。在“穿越小说”和“穿越剧”的日益熏陶下,当今青少年已经深受其害。  一、有多少孩子迷失在“穿越”中  
一、“探究式四步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探究式四步教学法”分为“导学”“探究”“质疑”“反馈”四个课堂教学环节。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导学案为依托,以学生自学为基础,以探究质疑为核心,以反馈为手段,激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最终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式四步教学法”的灵魂在于抓住一个“变”字,改变教学顺序,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变革师生角色,变以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