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探究式四步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iwi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探究式四步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探究式四步教学法”分为“导学”“探究”“质疑”“反馈”四个课堂教学环节。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导学案为依托,以学生自学为基础,以探究质疑为核心,以反馈为手段,激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最终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式四步教学法”的灵魂在于抓住一个“变”字,改变教学顺序,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变革师生角色,变以老师主体为以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死记硬背为自主探究,变老师问为学生问,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要求老师一方面要拥有广博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具有善于启发诱导、灵活化解矛盾、熟练调控课堂的教学能力。
  二、“探究式四步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1.学生的主体性
  实行“探究式四步教学法”的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展示的舞台,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快乐学习、共同演绎精彩的场所。课堂的主角由教师转为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学过程中认识活动的主体。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去独立思考,用自己的双眼去认真观察,用自己的嘴巴去交流、评价,用自己的双耳去听、辨别,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操作,从而获取自己独有的感受和体验,得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不再是配角,而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2.教师的引导性
  “探究式四步教学法”虽然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师生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但教师并非变得可有可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教师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教学,引导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式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教师的这种“引”是一种真诚的帮助,不仅表现为一种启迪,也表现为一种激励。教师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不仅有智力因素参与,也有非智力因素参与;不仅引导学生参与学,也引导学生参与教,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是课堂上的主人。
  3.学习的自主性
  “探究式四步教学法”重组教学顺序,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打破了“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者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组成新旧知识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 “探究式四步教学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了由“能学”“想学”到“会学”的转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4.教学的民主性
  在“探究式四步教学法”中,教师真正蹲下身来,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鼓励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生活的知己;给学生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环境,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动态过程;给各种类型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机会和舞台,尊重他们的差异,让学生在这种多向的互动合作探究中,获得多元的、鲜活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民主化的教学不仅保证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且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不仅要针对学生的状况长善救失,而且也要教学相长;不仅学生要参与学,教师也要参与学;不仅教师指导教,学生也要指导教。教学过程中的“小环节、多台阶、多角度、多赏识”,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知识的乐园,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5.学习的质疑性
  课堂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探究式四步教学法”倡导质疑学习,在不同环节设计上要求用不同的质疑方法,或师疑生,或生疑师,或生生互疑。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以“疑”为主线。学生不疑,教师不讲;学生有疑,老师解疑;学生无疑,老师追疑。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问题意识,让学生自己学,自己观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起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精神,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不仅使学生参与学习,而且使其学会学习;不仅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而且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培育他们的创新精神。
  (责 编 东 方)
其他文献
所谓知识可识化,就是将个体知识以图解的手段表现出来,形成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认知的外在表现形式。将其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有效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有着十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力科技保障。  一、情境识字  情境识字不仅可以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教学工具。识字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板块
答题说明:试题后面附有答题卡,请参赛者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连同竞赛标志剪下寄到本刊编辑部(复制无效)。截止时间:5月31日。邮寄地址:河南郑州市顺河路11号河南教育(基教)编辑部,邮编:450004,电话:0371-66336844。  一、单项选择题(40分,每小题2分)  1.“赔了夫人又折兵”说的是哪个小说人物?( )  A.周瑜B.刘备  C.孙策 D.曹操  2.《西游记》中唐僧的
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多年,我深感信息技术课由于其独特的教学环境和方式,存在一些特殊问题。通过思考与实践,我摸索出了一些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对策。  问题一:学生行为习惯差,缺乏应有的信息公德意识  在信息技术课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玩游戏,任意删除或更改文件夹中的内容,调整显示器的显示参数,更有甚者,为了摆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软件对自己电脑的控制而随意插拔网线。这些行为,不但会导致
小学的科学教育向来是我国教育的传统科目,经历了从“自然”课到“科学”课的演变,现在的科学教育凝聚了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更人性化的教学导向。结合自主创新的新课程要求,生本理念进入了小学科学课的视野。生本理念的核心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尊重实际情况、尊重学生感受为前提,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减少干预,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挖掘自身的潜力,自由而学、自信而学、自主而学。  一、实践感受,注重体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能力素质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掌握知识正是为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总结、多领悟。在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完基础知识后,通常要结合热点时政资料、社会现实问题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就为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已近20年,但浮躁、功利和分数似乎还在左右着许多人的神经,大家似乎都在更加努力地培养学生的素质之一——应考能力。  人们普遍认为:考试是最为公平的一种选拔评价方式。其实从学生个体来说,考试是最不公平的一种评价方式。因为考试只是让有强记忆力、强表达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学生的热忱、责任心、使命感,沟通力、成长力、领导力以及个性、特长、内涵是考不出来的,考试更考不出来一个人工作上的实践能力
班级里总有特调皮的孩子。他们像一尾尾鲇鱼,不停地游来游去,搅动着这方小小的池塘。我们班的这尾鲇鱼叫刘鑫隆,最开始,我也是幻想用一顶班干部的帽子约束、控制他,所以,我顺着他想
“穿越”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通俗的是指某人物因为某原因,经过某过程(也可以无原因无过程),从所在时空(A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B时空)的事件。2011年,这个词语在国内的网络、电视等媒体的火暴程度可谓铺天盖地,甚至有人将2011年称为“穿越年”,更是形成了一大批“穿越”粉丝,号称“船帆”。在“穿越小说”和“穿越剧”的日益熏陶下,当今青少年已经深受其害。  一、有多少孩子迷失在“穿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