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审题能力培养 突破地理高考瓶颈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uiopgf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题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地理学科应试能力的瓶颈所在。选择题具有考核辨析、判断和决策能力的功能,其考查知识覆盖面广,形式灵活,题目具有一定迷惑性,而且选择题的答案惟一,便于机器阅卷,评分比较客观公正,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2012年浙江省文综卷选择题为例,探讨学生选择题审题能力的培养。
  一、文字材料的提炼
  选择题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文字材料主要蕴含于题干中,题干中呈现的信息,主要是描述和说明试题的情景,提供了哪些明朗和“隐含”的条件及信息,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排除干扰信息至关重要。高考试题的文字经过反复推敲,从思维、逻辑上看,具备高度严谨性和科学性的特点,试题中所给的任何一个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信息,切不可随意忽略。因此,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分析,并对试题所给材料进行归纳、提炼,这是减少失分的关键所在。在阅读材料时,应在关键的字、词、句上标注符号,用打圈、打点或者是划线等方式注明,在答题时才能及时、准确地抓住材料中关键、有效的“信息”。 如浙江卷第3题。
  专家认为,欣赏旅游景观,尤其需要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读下列材料,完成3~4题:“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簌,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3.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村行”的评论,哪些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甲:“马穿山径菊初黄”中的“菊初黄”同时包含了由视觉、嗅觉感受到的景象;
  乙:“万壑有声含晚簌”中的“万壑”指的遍布的黄土沟壑;
  丙:“荞麦花开白雪香”指的是由视觉、嗅觉感受到的春天景象;
  丁:“村桥原树似吾乡”是由视觉看到的景物并引发的移情想象欣赏。”
  题干中的行为动词是“评论”或“说法”,设问的限定词是“村行”诗词的描写。“马穿山径菊初黄”中的“菊初黄”,“黄”是体现“菊”的颜色,是景物的视觉感受,并不包含景物的嗅觉感受;“万壑有声含晚簌”中的“万壑”,是指黄土高原受流水机械侵蚀,形成的沟壑纵横地貌景观;“荞麦花开白雪香”指的是由视觉、嗅觉感受到的春天景象,荞麦的生长期比较短,甘肃陇东、陕西渭北及黄河沿岸地区和山西中南部的小麦及其它作物收获较早,荞麦在该地区一般7月中旬播种,应是秋天收割而不是春天。从诗词中“菊初黄”和“棠梨叶落”,也可以判断是秋天时分,并非春天景象。“村桥原树似吾乡”——山村小桥、树木仿佛我的家乡一样,是诗人对景思乡,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无限惆怅之意,是触景生情的体现,“是由视觉看到的景物,并引发的移情想象欣赏”。
  二、图像材料的解读
  图像材料的解读分为三个步骤,即解读图名、图例、注记。首先是图名的解读。图名具有简练、含义明确、概括性强等特征,是图中众多信息的集合体。图像的种类主要有区域图、地形图、等值线图、坐标图、景观图、扇形图、结构图等。图名能够概括反映图中要表示的主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指引问题方向,说明信息主旨。但是在平时读图中,图名信息常被忽略,因此要重视对图名信息的阅读和理解。
  其次是图例的解读。地理环境各要素如山脉、河流、城市、铁路等不可能按比例表示在地图上,必须把它们加以分类、归纳,根据其特征,设计和制定各种形式的线条、图形,以代表相应的地理事物,这些符号叫做图例。这些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常注明在各种符号的旁边。图例是表达地图内容的基本形式和方法,是现代地图的语言,是读图所借助的工具。地图符号一般包括各种大小、粗细、颜色不同的点、线、图形等。符号的设计要能表达地面景物的形状、大小和位置,而且还能反映出各种景物质和量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要看懂地图,必须先认识、读懂图例。图例有地图语言的功能,要从地图上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熟悉常用图例十分必要,通过解读图例可以了解此图中包含的相关地理事物的多少以及它们的分布特征等信息。
  再次是注记的解读,在地图上起说明作用的各种文字、数字,统称注记。注记常和符号相配合,说明地图上所表示地理事物的名称、位置、范围、高低、等级、主次等。通过注记与图例的结合,才能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组合状况,分析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内在联系。各种地形制约着河流和交通线路的分布,同时也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城镇聚落形成与发展;交通线路对人口的分布、经济的发展等具有重大影响。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求从图中去分析和推导。例如,第5题是东南亚等高线图,图例有国界线、水域、河流、等高线;注记有经纬网的度数和等高线的高程。从图中等高线、河流的流向,可以判断出泰国的地形是东、北、西高、中南部低的特征。
  又如,9~10题:“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图名是“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图例有表示五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的柱状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图中的纵坐标表示人口增长率,有正值和负值,横坐标表示五大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图中这些信息的提取,是做此选择题的前提。
  三、表格材料的剖析
  表格是地理统计信息资料的分类展示形式,是地理高考试卷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在高考综合题里出现,而且在选择题中也有。在2011年浙江文综卷地理部分有三个表格,2012年试卷中也出现一个表格题目,说明地理统计信息资料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表格中所呈现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自然地理内容,如气候的气温、降水、蒸发、积温,河流的流速、流量等,也有人文地理内容,如三次产业的结构、工业、农业、人口、城市、能源等各类数据。因此首先要注意名称,确定表格中所要表示的内容;其次要审读表格中的各项内容;再次是审读表格中的数据,针对表格中的各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是解读表格的关键,要灵活运用表格中的数据,从中找出反映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并能正确解释或说明表格中反映或体现出的地理事物特征、差异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数据内在有何联系或影响,切不可被表格中众多的数据所迷惑。如2012年浙江文综卷综合题第二题:据表1分析德班的气候类型。
  题目所给的是“德班气候资料”,表格横向是表示各个月份,纵向表示两个气候要素。表格中共有24个数据,气温栏目的12个数据中,实质就是一个数据有用,即最低月气温为16.5℃,这就决定了该地属于热带气候类型;降水量的数据总体可以看出是干湿分明,总降水量在1 000mm左右;再结合气温和降水的季节组合,是雨热同期,气温高时降水多,气温低时降水量相对少。由此可以判断出是热带草原气候。
  综上所述,审题时紧抓文字材料、图像材料和表格材料所包含的信息及其相互关系,方可有效提高读题和解题能力。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反复实践中实现。但万变不离其宗,读懂题目,提高审题能力依然是提高应试能力的关键所在。
其他文献
一、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1.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手段  选择和运用合理的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能很好地提升地理教学效率。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一节一直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仅运用“讲授法”讲解这一内容,学生由于缺乏空间概念还是很难理解。如果教师在讲授时,配合黄赤交角简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或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如flash动画,直观展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北
交通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经脉,交通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城市的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高安市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区面貌日新月异,道路交通明显改观。但日益改善的交通条件,并未能解决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交通问题已成为影响市民生产生活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针对该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简要分析。  一、高安市交通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安市交通条件相当优越,新建的赣粤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浙赣铁路和京九铁路支线连接
地图包含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可以直观体现多种地理知识,活用巧用地图可以使初中地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强化读图意识,做到“眼可识图”  当前初中地理教材中图片数量大幅增加,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更好地从地图中获取相关地理知识。例如,通过地球公转图,引导学生找到太阳光直射的纬线以及昼夜变化和南北半球的区别。同时,培养学生读图例以及注记的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而图例则是地图的语言,通过图
2013年3月18日,“渝(重庆)新(新疆)欧(欧洲)”国际铁路首趟回程货列,顺利抵达重庆团结村中心站。不仅标志着“渝新欧”站上了常态化、成熟化运行的新起点,更为改变“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对外开放格局埋下伏笔。看中国地图,重庆地处内陆腹地,不沿边、不靠海,距离出海口2 000多千米。然而,打开世界地图,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寻找重庆的方位:向西,从重庆到欧洲,不是比从沿海更近吗?这不就是扩大开放的“新通
“合理的假设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为问题解决找到一条思路。”因此,教学中有预设背景的合理角色定位可以为地理课堂开辟一片广阔的天空,让学生在发散性的思维活动中有话可讲、有点可论、有例可引。  一、精心分析教材,联系实际准定位  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对农业是陌生的,对于生活在我国东部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为主要发展特点的苏州学生而言,农业这一节的学习更多是停留在了解
一、引言  传统理论认为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向上传输到茎、叶,以保证植物生长。然而,植物直接从大气中吸收水分的相关研究已有过两个世纪的不懈探索,实证了植物地上部分尤其是叶具有直接吸收利用大气水汽的能力,并逆向传输到根部和根际土壤,一些学者称之为“负蒸腾”。该方面工作极少研究植物大气水汽利用的生态水文过程、生理生态机制和水汽利用的定量评估,植物(尤其荒漠植物)对非饱和大气水汽利用的相关研究
一、培养兴趣,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忍受”,成为负担。要让学习地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才能轻松学好地理。因此,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只要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联系实际就会感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为了培养兴趣,可以把世界地图与中国地图挂在自己经常看到的地方,这样随着时间推移,地图的每一细节都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学习理念”中指出“倡导自助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由此可见,实现“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提升,地理实践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校园周边环境则是开展地理实践教学活动理想场所,本文以笔者
一、理论与研究综述  1.认同与国家认同概念  认同(identity),即“我是谁?”。最早由弗洛伊德通过精神分析法将其引入到心理学范畴进行思考。以弗洛伊德为基础,艾克里森提出“自我心理学”并认为“认同”是连续而有阶段性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是人通过在社会交往中显现出的差异性而产生一种自我认知、自我界定,对自身特征的认识。而随着国外由逻辑实证主义向关注本体的人文主义学术思潮涌现,关于“认同”的研究
视觉在人类思维、认知、体验和实践等“真实”世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使学生认识和欣赏我们生存的世界,提升人的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果从视觉文化的角度看,通过日常生活的图像化解释使得课程的构建在象征与意象之间、推理和事实之间,蕴涵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内容。  一、视觉文化的理论基础  1.佩维奥的双重代码学说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