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困生转化对策探讨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zapric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有教育存在,就会有学习障碍学生的出现.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高中化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一、利用教育激励使学生确立学
  习目标
  马斯洛认为,自我需要是人的一种最高级别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有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需要,都渴望成为优等生.所以应使学生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在教学中,对学困生布置难易适中任务,可使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学习目标.为处理好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不同,我对不同水平学生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次教学”.
  在实施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我运用教育激励的基本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反馈、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能使学生深切地感到学习是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渗透着体验成功色彩的教学过程不是师生间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间共享生命的意义、共同成长的过程.
  “机智地教学”,构建智慧型课堂.在教师契合情境的即兴创作中,学生的内在求知欲被激起,向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搏击.我用欣赏的目光面对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能力,使学生勇于选择挑战性的任务,并付出努力,取得成功.这能使学困生充分体验到自身价值,不断超越自我,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以达到强化学习动机之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探究
  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灵魂.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自主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主探究是在兴趣驱使下进行的,而兴趣源自对疑难问题的求知.
  教师应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利用化学实验创设疑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促成学生的“发现探究学习”.
  发现探究学习是布鲁纳提出的,这种学习方法是在教师的启迪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在主动地学习、探究和运用已有知识的活动中,产生的领悟,就是一种发现.它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提出问题、创设问题、建立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和假设,并通过探究事实、搜集证据和科学概括、抽象得出科学的结论.学生在此过程中能领悟科学家探求真理的艰辛路程,进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创造精神.
  化学课程标准中,将科学探究过程概括为8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这些要素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可多可少,可以灵活地多种组合.在探究活动中,我特别关注学困生,使他们在合作或自主的探究中大胆操作、勇于质疑和反思.
  三、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加德纳认为,每个成人都有多元智能,而且各种智能的发展水平不一样,通过教育可以开发、促进各种智能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智能强项与弱项,我采取多种方式运用多元智能,以帮助学困生的学习取得进步.
  在实验教学中,我开发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以及视觉空间智能,使他们在理解化学微观电子云等模型、建立各种因果关系、设计、操作及观察化学实验中发挥了作用.我培养学生合乎科学的理性的想象力、探究能力以及科学精神.我利用语言智能及人际关系智能使学生开展自主及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自我管理的学习及合作探究中能各抒已见,深入探讨化学问题,展示语言表达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我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增强自信心,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开发、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使学生能了解自己的感受和情感状态,并通过表扬和鼓励,学生有了较强的相信自我的能力,能自主学习并不断监控自己的学习.
  学生因智能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学习风格.如掌握型(感官—思考)、理解型(直觉—思考)、人际型(感官—感受)、自我表达型(直觉—感受).掌握型的学生偏好动手操作或技术性的学习,因而化学实验技能及探究能力很好.理解型的学生喜欢智力挑战、独立思考问题,他们能透彻理解化学规律性的问题.自我表达型学生渴望探索观念、提出新的问题解决办法,因而他们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上和看法.人际型学生对人感兴趣,喜欢倾听和谈论人的感受,他们在学习中乐于助人,并需要别人认可他们的付出.
  我允许学生使用自己较强势的学习风格,以促进化学教学.事实上,大部分学困生并不缺乏学习的基本能力,而是因为他们的学习风格在课堂上被忽视.所以我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利用学生的强势风格,使他们攻克化学学习难关,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立自信.
  总之,由于高中化学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和多种原因,对高中化学学困生学习障碍的研究也正逐步深入,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肯定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其他文献
物理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的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  那么,如何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形成物理观念,领悟科学物理研究方法呢?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成为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物理探究.  一、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  定位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作为知识的传播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教师为物理复习课辛勤劳累,有时候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经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教师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教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当教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师,只有让数学教学融入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绿色的数学课堂,让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作为数学老师,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做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是每位教育者应该关心和研究的课题.作为一线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物理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把德育教育与实际相结合融入到课堂之中,揉到物理知识中.主要做法如下.  一、教育在课堂,工夫在课前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物理知识,而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课堂导入相当重要,它能使师生产生共鸣.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设计,会得到非同凡响的效果,教师能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专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设计数学课堂的导入呢?  一、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  1.设立情境导入法  开始尤为重要.开始上课时,通过一些吸引学生的故事或者游戏、比赛等,就能令学生带着好奇和疑问投入新课题的追求,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例如,在讲“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