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师,只有让数学教学融入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绿色的数学课堂,让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作为数学老师,曾经非常羡慕语文老师丰富的拥有:能与学生一起徜徉在文学的殿堂里,欣赏感人的名篇,产生心灵的共鸣.语文课堂,师生在文学的享受中,营造着激情飞扬,诗意流淌的境界……从教以来,我常常思考:数学课上,我以什么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我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应该得到什么?数学教学究竟该做什么?是让学生去熟记一些公式、概念、性质、法则?还是教会学生做习题,去应付考试?不!数学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内涵.数学是科学,数学是艺术,数学是语言,数学蕴涵着人类文化的美.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只有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绿色的数学课堂,让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一、教学回归生活,数学充满活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生活,为数学课堂引来源头活水.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结合生活实例组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鼓励质疑,调动学生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熟悉的事物总让人感到亲切,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去质疑、去探究.
例如,在辅导学生复习单位进率换算时,我设计了一道题:这是一位同学的日记,请你用数学的“眼光”去读,用“—”划出使用不当的计量单位,并在下面写出恰当的计量单位.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洗刷完毕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喝了一杯250克的牛奶.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这是学生很熟悉的场景,学生边读题边在头脑里想象出场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感觉到日记里描述长度或重量单位不符合实际,争先恐后地举手指出错误:“2分米长”的床改为“2米长”;“8米”高的餐桌改为“8分米”;“65千克”的鸡蛋改为“65克”;“3吨”重的书包改为“3千克”.课堂引入学生熟悉的事物,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更容易引导他们质疑问题、探索知识、巩固知识.
三、从题海走向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成为知识的主人
对学生来说,数学是现实的、有趣的,有用的、富有挑战性的.溢满生活气息的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数学,才能让学生感到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数学知识与生活的链接让数学学习有了实际意义.
四、挖渠引水,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例如,在讲“妈妈买衣服”时,学生对买衣服不仅熟悉,而且很感兴趣.我先导入:同学们喜欢新衣服吗?新年时妈妈有没有给你们买新衣服?学生都很兴奋,纷纷告诉我,妈妈给他买了几件衣服.我及时引入正题:“这里有5件衣服,它们的价格分别为46元、52元、34元、53元、41元.现在,假设妈妈有100元钱,要买一套衣服,可以怎么买?应付多少钱?”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要告诉我,他们准备怎样买.(1)有的说要买①和④两件,因为衣服46元+裤子53元=99元,还剩1元钱.当我表扬他,并叫他坐下时,他又补充了一句话:“老师,我要买这件衣服还有另一个原因,因为上衣是深蓝色的,裤子也是深蓝色的,这样看起来像套装,很漂亮.”(2)有的说要买③和⑤,因为衣服34元+裤子41元=75元,这两件是这5件衣服中最便宜的,这样妈妈就可省下很多钱,给我买书……看,学生想得多周到,不仅要看钱是否带够,还要注意颜色搭配,更要懂得给妈妈省钱.接下来,我又把这道题巧妙地延伸到学生身上,请了几位同学来介绍他们现在身上穿的衣服需要多少钱,100元够买吗?这样做,使本来很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总之,生活是数学课堂的源头活水,让数学走近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深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充满兴趣地去学、去想、去表达.只有让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使数学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一把钥匙.
作为数学老师,曾经非常羡慕语文老师丰富的拥有:能与学生一起徜徉在文学的殿堂里,欣赏感人的名篇,产生心灵的共鸣.语文课堂,师生在文学的享受中,营造着激情飞扬,诗意流淌的境界……从教以来,我常常思考:数学课上,我以什么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我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应该得到什么?数学教学究竟该做什么?是让学生去熟记一些公式、概念、性质、法则?还是教会学生做习题,去应付考试?不!数学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内涵.数学是科学,数学是艺术,数学是语言,数学蕴涵着人类文化的美.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只有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绿色的数学课堂,让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一、教学回归生活,数学充满活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生活,为数学课堂引来源头活水.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结合生活实例组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鼓励质疑,调动学生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熟悉的事物总让人感到亲切,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去质疑、去探究.
例如,在辅导学生复习单位进率换算时,我设计了一道题:这是一位同学的日记,请你用数学的“眼光”去读,用“—”划出使用不当的计量单位,并在下面写出恰当的计量单位.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洗刷完毕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喝了一杯250克的牛奶.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这是学生很熟悉的场景,学生边读题边在头脑里想象出场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感觉到日记里描述长度或重量单位不符合实际,争先恐后地举手指出错误:“2分米长”的床改为“2米长”;“8米”高的餐桌改为“8分米”;“65千克”的鸡蛋改为“65克”;“3吨”重的书包改为“3千克”.课堂引入学生熟悉的事物,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更容易引导他们质疑问题、探索知识、巩固知识.
三、从题海走向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成为知识的主人
对学生来说,数学是现实的、有趣的,有用的、富有挑战性的.溢满生活气息的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数学,才能让学生感到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数学知识与生活的链接让数学学习有了实际意义.
四、挖渠引水,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例如,在讲“妈妈买衣服”时,学生对买衣服不仅熟悉,而且很感兴趣.我先导入:同学们喜欢新衣服吗?新年时妈妈有没有给你们买新衣服?学生都很兴奋,纷纷告诉我,妈妈给他买了几件衣服.我及时引入正题:“这里有5件衣服,它们的价格分别为46元、52元、34元、53元、41元.现在,假设妈妈有100元钱,要买一套衣服,可以怎么买?应付多少钱?”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要告诉我,他们准备怎样买.(1)有的说要买①和④两件,因为衣服46元+裤子53元=99元,还剩1元钱.当我表扬他,并叫他坐下时,他又补充了一句话:“老师,我要买这件衣服还有另一个原因,因为上衣是深蓝色的,裤子也是深蓝色的,这样看起来像套装,很漂亮.”(2)有的说要买③和⑤,因为衣服34元+裤子41元=75元,这两件是这5件衣服中最便宜的,这样妈妈就可省下很多钱,给我买书……看,学生想得多周到,不仅要看钱是否带够,还要注意颜色搭配,更要懂得给妈妈省钱.接下来,我又把这道题巧妙地延伸到学生身上,请了几位同学来介绍他们现在身上穿的衣服需要多少钱,100元够买吗?这样做,使本来很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总之,生活是数学课堂的源头活水,让数学走近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深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充满兴趣地去学、去想、去表达.只有让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使数学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