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教学学习兴趣与创新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man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初中政治教材内容越来越综合,已经涵盖时事政治、经济发展、人文科学、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越来越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当然,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性思维也有实质性的助推作用。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有效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广大初中政治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初中政治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初中政治学科教学现状及分析
  1.开课情况严重受中考“指挥棒”影响,中考考与不考,开卷还是闭卷对初中政治课的教学其决定性影响
  即使正常开课,但学校的态度是边开课边观望,一旦有不考的信息,三年级的政治课会很快停开,为中考学科让路。学生对政治课的态度也因侥幸心理而摇摆。一旦政治学科成为非中考科目后,政治教师不被重视,使政治学科的骨干教师流失。
  2.教学情况
  ⑴对教材的掌握程度不足。由于政治学科需要与时俱进的特征,政治学科教材改革相对频繁,教学内容调整幅度较大,教材的变化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部分教师短时间难以仅靠以前的老底不能使用新教材的要求。教师也难以对整个初中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大部分只能熟悉1-2个年级的内容,不能总体把握教材体系。目前对初中全部教材都能熟练掌握的教师较少。⑵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由于政治学科理论性较强,教师多采取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应用的情况不尽如人意,教学方法陈旧和教学手段的落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题目稍微灵活,学生就不会了,从教育效果看,没有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⑶教学观念陈旧,评价手段单一。目前大多数教师教学观念还或多或少地停留在“应试”上,没有充分认识到政治课作为德育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同时在评价上只能以考试成绩高低作为衡量和评价学生的标准。没有(或很少)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挥,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⑷师资队伍匮乏。初中政治教师平均年龄超40岁,年龄普遍偏大,教学积极性和教研活动参与的热情较差,另外,有点学校班级少,一个人要教两个以上年级的课,有的老师教政治还有兼任历史等其它学科,加之政治学科教材变化速度快,给教学带来不便,教师负担很重,所以也很难潜下心钻研教材,加之人们对政治学科的偏见,认为这个学科谁都可以教,兼任情况的存在实际上导致了政治学科师资队伍的匮乏和紧张。总之,以上诸原因导致初中政治学科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二、建议与措施
  1.激发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最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通常学生做的好的事情都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换句话说,如果想让学生认真的上好每一节政治课,只有让它们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顾及到师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但是只有求知欲,没有自信心那也不行。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学生经常受到鼓舞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强化初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近年来,教育研究者额工作者对中学德育工作进行了大量研究,指导学校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工作。学校在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确尽了极大的努力,想了不少办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观念、纪律、法制意思、集体主义观念、理想、奉献精神等等或多或少还有偏差,有点甚至还有一些严重的缺漏。其原因在于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考核制度,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容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有误解,德育工作重活动、轻效果,重课外、轻课内,认为思想教育是课外的事、业余的事无关紧要,思想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任务和地位、作用,在教学中,应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德育功能:思想政治的导向性;道德品质的可塑性;行为习惯的养成性。针对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应具备的功能,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⑴承认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广泛性,分层次,讲实效,注意可行性。⑵要把灌输与自主自律结合起来,力求知、情、信、意、行统一。⑶对思想道德教育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3.突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理想、信念、信仰是统帅人们灵魂的精神支柱,是道德的基础。有了科学的理想、信念、信仰,就有了坚强的凝聚力。科学的理想、信念、信仰是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尤其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作者单位:新疆库尔勒市实验中学(第十中学) 841000)
其他文献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抛开学生和教材唱独角戏,从上课到下课,自己一讲到底,以显示自己对课堂的熟练程度。这样做一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的兴趣的激发;二是把学生读书做练习的时间挤到了课外;三是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有效教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它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既是认知的主体,更是发展成
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启发、引导、把学生的内部灵性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使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感受数学,提高探究能力,使每一位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预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为目的的一种固定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探究未知的能动性,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
自2004年秋季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实验阶段,此次高中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革,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了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高中生物新课程也不例外。必修课旨在保证所有高中生都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选修课则是在必修课学习的基础上,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发展需要进行选择
±800kV云广特高压直流工程直流测量系统由四个不同的TDC构成,采集直流场内各种信号,并为控制保护系统提供服务,在整个高压直流输电控制系统中起着连接高压设备和控制保护系统的
摘要:昨天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今天的我们,而今天的习惯决定我们的明天。因此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就犹你如在知识的海洋中佩戴了指南针,会沿着正确的道路一步步轻松地走向成功,成为别人学习的楷模。  关键词:习惯 ;书写 ;阅读 ;预习与复习  “好习惯是一辈子都用不完的利息,坏习惯是一辈子都还不完的债务。”好的学习习惯能让自己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工具学科的语文,初中生更应该重视学习语文习惯的培养。下面就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是学生的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它伴随着求知的动机、理智的情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表明: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都有具有重要意义。现就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应用题教学的要求,结合教学实例谈一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重视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  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的过程。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只有对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致使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发展。特别是新课改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许多变化,表面上课堂教学异常热闹,实则低效乃至无效劳动充斥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改的理念、追求有效  的课堂教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意境,是画家隐藏于作品的最高艺术境界。美术创作的最高目标,是通过艺术构思利用线条与色彩将作品的神韵包藏在画面之中。如同寓言将某一哲理与教训包容于故事之中一样,人的眼睛、面孔、皮肉乃至整个躯体形状都共同包装着心灵。美术作品的意境总是深藏于作品内部,人们只能靠心灵的体察去感悟、体味。而美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往往寄藏在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中,比如,郑板桥画的竹、朱耷画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