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x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建立当代中国教育的创新体系,使我们拥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重视和加强对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悉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
  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一般来说,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和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应地进行调控。初读前,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运用“诱导式”;精读后,可用“询问式”。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三、注重学法传授,强调个性化
  1.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中培养独立性的思维能力。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教师要让课堂活起来。”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多向交流,课堂方能真正“活”起来。据此,教师要做到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答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2.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突破常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在教学中,要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如果总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机械地回答问题,那么学生的整个思维活动就是在教师控制下被动完成的,哪谈得上自主发现、解答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其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挥个性创造力。
  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1.课外阅读。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的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集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个人活动。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前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兴趣小组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尤其对于儿童,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为培养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他文献
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现实社会中,良好地语言表达能力会受到人们的称赞,也容易使别人接受你,所以在小学阶段我们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让学生产生说话的欲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想说、爱说的兴趣,达到“不亦说乎”的美好境界,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摘要】小学是一个学生学习生长的起航点,而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音乐对于少年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影响学生在少年时期的心智、动作、耐力、毅力、思维逻辑能力、品德修养以及想象力与创作力等等,而趣味对于少年时期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如何把趣味教学引入小学的音乐教育中,让孩子们在音乐的篇章下健康顺利的成长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关键词】小学音乐 音乐教育 趣味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阶段的小学生要能表演歌谣或简单的诗歌30~40首,能演唱英文歌曲30~40首。这就说明我们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要将歌曲、歌谣引入小学英语课堂。这样不仅便教利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能开启心智,发展学生的音乐、节奏智能。小学英语以学习语言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兴趣为主要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歌曲、歌谣以它韵律优美、词句简单、内容生动、形式活泼等特点深受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的振兴在教育,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教学活动的重要话题。那么,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呢?本人从事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本人认为,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应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
如同历史性“美丽的转身”,新课改循序渐进向世人露出“庐山真面目”——生命感和价值感。同样,新生力量亦一如细雨滋润着我教好小学语文的心灵之树,“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凸显出高山流水般灵动的晶莹剔透。  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我把“拿《桃花心木》这篇课文来说,以桃花心木为主题,恐怕不是单纯地写树木。作者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你在学了《顶碗少年》《桃花心木》课文后,在习作中是怎
【摘要】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耗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但收效甚微。如果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蹲下来看学生的作文,采取多种批改方式,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唤起学生写作的激情,学生会爱上写作的。  【关键词】作文批改 提高认识 培养能力    对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一直以来都让语文教师感到头疼,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教师拿着红笔,就像外科医生拿着手术刀,对学生原本就比较稚嫩的文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大纲》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又指出:“小学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也是从兴趣开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所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这是值得我们每位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话题。那么,在农村数学教学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前提下,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呢?下面结合我所学专业及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活动,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在数学被不少人误认为是枯燥学科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兴趣显得更为重要,学生的兴趣一旦引起,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而学得十分积极主动。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上下工夫。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对我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句话久久地在我心中回荡,使我深感责任的重大。我更忘不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于是,作为语文课改实验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