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hiiu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某夜,位于农村一所中学的几名学生酒后群殴一名男生,使其轻伤。事后,有五位学生集体出走,校内外一片哗然。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纵深推进,在农村学校,诸如喝酒、打架等事件呈增多趋势。学生不怕老师,甚至很“油”,成为农村一线老师共同的感触。与课程改革之前相比较,学生们似乎不“太平”了。
  这是不是新课程改革惹的祸?我们农村的一线老师应该怎样认识这些现象?能受到什么启发呢?
  
  一、三个“集体无意识”
  
  首先,家长集体无意识。目前,农村家庭一般有两个孩子,家长们没有太多时间在孩子身上“精耕细作”。具体原因算一笔账后就一目了然。退耕还林后,农民便失去了山地(少数居住在山区的农民除外),仅剩平原上的耕地,平均按每人2.3亩耕地计算,一个四口之家共9.2亩。假如全部种植小麦,西部农村平均亩产量约500斤,以目前小麦市场价0.72元/市斤,共折合人民币360元,总计3312元。但生产成本又是多少呢?如果每家都用自己留的种子,每亩耕地从下种那天起需要以下花销:秋季播种费15元、专用化肥20元;开春开沟施肥机械费20元、化肥18元;夏天收割打碾30元。9.2亩共计947.6元。这样以来,农村靠种粮食所得利润只有2364.4元。这意味着一个农民家庭即使把全年所产收入卖掉,所得不过仅有2364.4元,这点钱维持四口人的生活是不够的,况且大部分家庭往往是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就更困难了。而实际情况是农民种粮只为生计,把粮食看得很金贵,总怕遭“年景”,不得已才变卖粮食,大部分粮食都存放着,囤中有余粮,心里才不慌。这样一来,家里的日常费用从哪里来?只能去搞副业了。这样一来,家长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自然就少得可怜,挣钱养家的想法在农村家长的身上是第一位的。生活的压力,让长时间在外奔波的家长失去了耐性,要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必然选择一种“立竿见影”的方式:呵斥、拳脚甚至棍棒。
  农民文化素养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们讲不出什么道理,就目前来说他们没有给孩子讲道理的习惯,在农村父母眼里,那样似乎显得“低声下气。”家中男人一般在外,母亲虽然与孩子天天见面,但大部分农村母亲能做到的仅仅是缝补浆洗,提供一日三餐。出现问题,处理方式也很简单,泼辣得不辨是非就去骂别人,软弱得只去骂自己的孩子,甚至有时也动手。
  长久如此,认为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父母很多,“三句好话不如一个耳刮子”在农村父母中早已达成了共识。鲁迅讲过,奴隶们受够了酷刑的教育,他知道对人应该用酷刑,只要他一旦有权,是否采取酷刑自然也难说。参照此语,农村家长简单对待孩子集体无意识由来已久。
  其次,学生集体无意识。农村孩子几乎个个都挨过大人的打骂,挨打就像喝凉水一样普遍。小时候不懂事,惹了家长生气要挨打,干了坏事自然要挨打,没按父母意愿做事少不了挨打。在农村,孩子做了错事而没像往常一样挨一顿打,这反倒比挨打更让他们害怕。有人肯定不解,难道有人喜欢被打不成?!当然没有人喜欢被打,习惯成自然而已。吉林省教师李某殴打学生致伤事件被媒体曝光后,记者采访了该班学生,记者问学生是不是犯了错误,同学齐声答是,又问该不该打,学生又齐声说该。我们不难发现,在学生眼里,打人不是一件过分的事情,他们默许了这种情况的存在,他们没有从中体会一种不公平、不公正的意识。
  第三,教师集体无意识。以前的教育方式过分注重甄别与选拔,以“分”为本,过分追求成绩,成绩成为区分学生“好”与“坏”的标准。对老师的考核也以学生成绩来衡量。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老师除了加班加点之外,呵斥、体罚、打骂也一起上阵,尤其对所谓“差生”,后几种方法的使用频率很高。处在农村的一线老师也都知道自己的学生自小在什么环境中长大,自然而然也把这种方式从学生父母那里借用过来。从效果上看,体罚与打骂确实有效,这是老师最后的制胜武器。在班集体的管理上,老师逐渐失去了耐性,少了语重心长的诱导,多了恶语相向和拳脚相加,且不管学生身心受损,先让学生服帖了再说。老师们交流心得的同时,这种集体无意识也随之广泛流传开来。
  
  二、转变·迷失
  
  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课程内容、结构、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要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老师观、学生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祖国未来发展的需要”是此次课改的核心内容。对于“人性”的关注达到以前七次课程改革从未有过的高度,历史上任何一次课程改革从没有像这次一样如此关注人本意义上的学生!
  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发展性、独特性以及独立意义。
  教师的课堂作用转变了,老师上课时不再一直板着面孔,上课过程成了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一言堂”局面彻底被打破,老师“权威”性逐渐退居其次,师生共同探究成了课堂上的主要内容。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转变了,老师开始尊重、赞赏学生,帮助、引导学生。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更是让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不敢小看。乔丹、比尔·盖茨更是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合理性的典型例证。
  当农村一线老师真正地走进新课程,老师的各种角色迅速的转变了。
  学生知道新课程改革,但是所知甚少,理解到的也是有限的,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对课程改革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有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就跟老师开一些不该开的玩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到的现象是:以前凶巴巴的老师突然变得和蔼可亲了,开导、劝诫替代了打骂、体罚,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说心里话;课后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密切了许多。学生仿佛一夜之间被置于一个陌生的环境,如果说以前的“高压”让学生“太平”,这时学生的感觉是“我是学生我怕谁”,反正老师不会打人的。学生出现了短期的“精神缺氧”。在一个没有养成被别人尊重的环境里长大,突然被尊重、被重视、被当成核心,有些学生迷失了自己,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叙述的一幕。
  
  三、复苏·回归
  
  新课程实施后,老师们发现学生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数学老师让学生做一个转盘,共同探究学习“概率”,很多学生把自己的转盘装饰的很漂亮,有一位学生竟然做出一个电动的转盘,让老师惊叹不已。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求知欲复苏了。同时我们也发现,“问题”也多了起来,老师稍有不慎,学生便“反抗”了,“老师,您不该那样说我”“老师,您错了”,诸如此类语言不时可以听见。这是什么?这是学生自我意识的复苏啊!学生逐渐有了“我”的概念,可是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问题,例如有的学生故意顶撞老师,甚至一时想不开而离家出走等。
  这就需要我们农村一线老师正确引导,让学生也真正地走进新课程。家长、老师应该首先反思,反思我们身上的“集体无意识”,我们的方式和态度。我们为孩子提供了怎样的成长环境?我们应该学会包容他们的“叛逆”“抵制”,甚至有时的目中无人,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帮助他们自我完善、完美。这需要老师的真情付出要更高一个层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核心,全心全意学习知识、关爱生命、善待他人,最终实现本次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体制的改革也进入到了关键时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改变劳动力素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偏低的现象,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让教育主动承担起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历史使命,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但
期刊
心理学家诺尔蒂说:“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内疚;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爱。”如今,幼儿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更注重如何尊重幼儿,如何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如何更好地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面对孩子的淘气、缺点、错误,有的老师束手无策,有的老师对幼儿大声训斥、罚站……那么,我们如何深入到幼儿的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中去,恰到好处地运用好批评
期刊
担任班主任工作是教师的光荣,也是教师的乐趣所在。自参加工作后,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工作期间不论是汲他人之长,或是经验偶得,是传统的教育方法,还是新形势下的改革举措,我总觉得做好班主任工作,关键还是要落实“亲”“爱”“诚”“德”“省”这五个字。    一、亲    《学记》中说:“亲其师,言其道。”这里存在着师生互“亲”的双边关系。我说的“亲”就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
期刊
近日有幸听了本市五位小学数学教学精英的一场PK赛,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听后颇多感触。我们先来看本节课的教材说明和目标定位。教材说明:主要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
期刊
在一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听了十二位老师的数学课,受益匪浅,我认为这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有三点:第一,每一位老师都比以前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第二,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探索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普遍有所提高。第三,能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每位教师的课堂上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真正成了学习
期刊
杜甫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把这首诗的涵义用到教学上也恰到好处。我在上公开教学《养花》一课时,问:“什么样的花草是自己会奋斗的花草?”话音未落,只听见有人大喊道:“桃花心木。”“哗……”同学们都哄堂大笑,四十多双眼睛齐刷刷地投向了靠窗户的那个座位。原来回答者是本班成绩最差的学生蒋xx,此时他呆呆地坐在那里,脸涨得通红。我一怔,脑子里飞速运转:怎么办?我无论无何得
期刊
目前,话题作文取得了一统江山的绝对优势,学生各种文体的训练淡化,这当然自有道理。但教师在训练时是否可以不管文体进行训练呢?  我认为,作为起始年级的语文教师,仍应重视记叙文的教学,因为记叙文的写作是最基本的写作,记叙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写作能力。忽视了记叙能力的培养,也就像修建筑没有打好地基,对以后的写作来说只能是空中楼阁。  那么,怎样做好记叙文的训练呢?    一、起始年级学生应从一事一议作文的
期刊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反思是提高老师素质、促进教师成长的核心因素,只有经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今后的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教师应反思什么呢?    一、教学反思的起点是发现教学问题    通过对实际教学的感受,总结教学经验,收集其他渠道的信息,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产生研究问题的欲望。    二、教学反思的核心是分析教学问题    教学实践中发
期刊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灵魂,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是刻不容缓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育工作的成败,是衡量素质教育水平的重要依据。作为农村中小学,加强德育工作更应该全方位、多渠道进行。笔者认为,主要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教师师德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是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良好的师德是教师培养学生的前提,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是学校教育教学管
期刊
一、立志法    人的道德行为是受其思想意识支配的,一个人树立什么样的志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自我修养要达到的水平。没有志向的修养,就像射击没有靶子,航船没有风帆。诸葛亮曾寄言他的外甥“志当存高远”,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也说:“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这里的大志可以是安邦定国的“将相”,也可以是造福一方的人民公仆;可以是具体可及的目标,也可以是作为行为规范的格言警句或供自己仿效的伟人偶像。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