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教学活动后的反思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nib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听了十二位老师的数学课,受益匪浅,我认为这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有三点:第一,每一位老师都比以前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第二,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探索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普遍有所提高。第三,能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每位教师的课堂上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主动独立地去思考,而且表现了各自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这在低年级的课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学生能依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并且产生了问题,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这次大量的课堂实践表明,每个学生都会津津有味地讨论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数学问题。因为这些生活中的事物、活动都是学生经历过的,或者能感受到的,他们有感性认识的基础,所以在分析这些事物一活动中的数学问题时,很容易激活他们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很容易用积累的经验来感知其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打破了以往单纯由教师讲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以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群体讨论交流,得出数学结论,而结论的获得方式又是多样化的。这样既为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为自主探索搭建了舞台。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大多数老师能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教学从为掌握而教向为发展而学转变,在教学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学生的发展视为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老师们不再抱着教科书上的例题不放,教科书仅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和素材,而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观念、数学活动成了教学的主线。特别是四年级有位老师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课体现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丰富课程资源,而不是把教科书所呈现的知识形态作为模本,复制到学生的头脑中。
  下面就六年级两位老师的课谈一些具体看法。六年级(1)班薛老师《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我认为成功的关键还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给自己桌上的易拉罐穿上漂亮的衣服,用料多少怎样计算?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很快融入愉快的探究氛围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自己探究知识,实现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的矛盾转化,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在学生初步感知圆柱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思考,发现了计算侧面积的方法,学生已经会计算圆的面积,很自然的也就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易拉罐穿衣服用料问题就很自然地解决了。
  薛老师还设计了一些实际中经常要解决的问题,如给水池的周围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用多少水泥,以及做一节烟囱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做一个无盖水桶用料多少,能装多少升水等等。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而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从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展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其潜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维,主动探求,使其体会到了学习的愉快,在相互启发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有益于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六年级3班王老师《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合理,有针对性。从不同复习内容的设计看,都为学生自主探究圆锥的体积以及计算做好了铺垫。在探究新知阶段老师通过让学生削铅笔,把圆柱转化为圆锥,让学生观察后猜想圆柱和圆锥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也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再让学生通过实验用圆锥装大米往圆柱里面倒,验证在等底等高情况下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三分之一,学生的猜想得到了验证,会觉得自己很聪明,有一种成就感。老师注意了知识纵横的联系,能把知识点放在整个知识的系统中研究,把握了教材的内在联系,自觉地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能确定知识点在知识系统中的位置,统观全局。抓住“圆柱体体积”是派生在“长方体体积”这棵树上的,“圆锥体的体积”是派生在“圆柱体的体积”这根枝条上的关键点,使学生很自然地探索出了“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再让学生利用自己推导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老师没有自己演示给学生结论而是改变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把学生推到学习活动的中心,创设条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掌握规律增长才干。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创造学习的教学水平。
  这两位老师都注重了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课上没有机械地传授,全是不着痕迹的点拨、引导,但处处进发着思维的火花。她们没有将积累知识当作教学的主要任务,而是将发展学生的思维看作唯一目标,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注意的是不要让理念与行为脱节。教师们都有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新理念,但也有一些教师面对学生众多的无法预测的想法而缺乏教学的机智。教师的教学理念来自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只有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师的教学实际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构建起属于自身的新的理念,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其他文献
“教学不应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探索知识的过程,获取技能、学得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作文技能的形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不是几节专门的作文教学专题课所能解决问题的,寓作文教学于日常课堂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事,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技能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依此看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得牢牢抓住学生心理,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会处理问
期刊
近年来,学生犯罪的案例在逐年上升,应当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犯罪行为不仅给学生自己、受害人以及双方家庭都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还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一:家长和教师对学生人身权利的侵犯  学生在家庭中相对于父母是弱者,家长偷看其日记、拆阅其信件、限制其人身自由、不顺心时便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孩子犯一些情节较重的错误,要么辱骂、虐待、遗弃,要么放任不管。学生在
期刊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与更多的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创设探究的情景,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这种学习方式既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又能使学生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分享。  首先,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
期刊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老师明知学生有错误而不及时批评指出,无异于怂恿其继续犯错误,但在批评时如果施行“无麻醉手术”言辞直接,可能会使学生加剧错误的程度,弄不好可能会增加师生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注解谈话的方式,讲求批评的艺术性。  首先,要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最好是选择没有第三者在场的场合,否则学生会认为你是故意让他当众出丑,这自然会增加他的抗拒心理,因为
期刊
经常有这样的感受:有的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张弛有度;而有的课气氛沉闷,平铺直叙,课结束了,紧张的气氛远没有丝毫缓解。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难道是教师没有认真备课?不是的,因为在知识上并没有什么漏洞。认真对比思考,原来这缺了的东西,正是教师的激情!有了激情,才能给课堂增添活力。  怎样才算有激情?教学中的激情,就是要使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学科如痴如醉,也就是说,要能点燃学生对本学科的激情。就
期刊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力短暂,容易分散,只有一些具体、有趣的事物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主动、愉快地学习,是使课堂教学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手段。那么,“趣”从何来?    一、“趣”从新课导入中来    新课的导人如同电影、小说、戏曲一样,在整个教学中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作用以及新旧知识逻辑上的衔接作用和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作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
期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体制的改革也进入到了关键时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改变劳动力素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偏低的现象,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让教育主动承担起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历史使命,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但
期刊
心理学家诺尔蒂说:“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内疚;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爱。”如今,幼儿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更注重如何尊重幼儿,如何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如何更好地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面对孩子的淘气、缺点、错误,有的老师束手无策,有的老师对幼儿大声训斥、罚站……那么,我们如何深入到幼儿的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中去,恰到好处地运用好批评
期刊
担任班主任工作是教师的光荣,也是教师的乐趣所在。自参加工作后,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工作期间不论是汲他人之长,或是经验偶得,是传统的教育方法,还是新形势下的改革举措,我总觉得做好班主任工作,关键还是要落实“亲”“爱”“诚”“德”“省”这五个字。    一、亲    《学记》中说:“亲其师,言其道。”这里存在着师生互“亲”的双边关系。我说的“亲”就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
期刊
近日有幸听了本市五位小学数学教学精英的一场PK赛,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听后颇多感触。我们先来看本节课的教材说明和目标定位。教材说明:主要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