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愿学语文,教师该怎么办?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qad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来说,教学是那么的新鲜,那么的充满新奇,和孩子打成一片是一种别样的沟通,但是渐渐的,我发现这会使自己在孩子的心目中失去那威严的一面。一直以来,我都不太忍心去指责哪个孩子,但是越是这样,每节课的课堂就越活,能不能很好地掌握所要求的知识,就使我心中有所琢磨,我企盼我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体会到所学内容的深刻道理或者是这门学科的美,被这门学科的魅力所折服。我更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一、 让孩子们学会课堂的“规矩”
  现实是残酷的, 课堂上孩子们虽然是好动,爱说,怎么说呢,光谈一些和语文的不沾边的事,简直有点乱的感觉。于是,我下决心要让孩子们学会课堂的“规矩”。而且为了一举成功,我决定来点物质刺激,准备了一些卡通粘纸,当课堂上哪位小朋友表现出色或者遵守纪律时,我就会将一张卡通粘纸贴在黑板后面的光荣榜上,这时会引来其他孩子羡慕的目光。
  几节课下来,还真是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课堂上孩子们守“规矩”了,坐得好好的,小手举得直直的……。那天上课前,小涛拉着我,急切地问我:“老师,你今天有没有带粘纸呀?”我拿出准备好的粘纸给他看,他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摸了又摸。我知道他很喜欢这些粘纸,可是他上课一直坐不好,而且还老爱抢嘴,不管和上课的内容有没有关系,他想说什么就会大声说出来。说真的有时好好的情绪会被他破坏掉,别提有多扫兴了,所以他至今还没得到过粘纸。我把他拉到身边,问:“想要粘纸吗?”他不停地点头。我心里有了主意,何不趁此机会,激励他一下。正在这时,上课铃响了,我在整理书本时,还故意把那些粘纸在孩子们面前扬了扬。和学生问好后,我故作惊奇地说:“呀,小涛坐得真好!“同时,我拿了两张粘纸,发到他的手里。我看到他挺了挺腰板,坐得更好了,脸上除了喜悦,还有得意。
   刚开始上课时,我一直比较注意地观察他,发现他与往常大不一样,一直很安静,很认真地听。我很得意,于是心情也特别好,上课也更投入了。快到下课时,突然,坐在小涛旁边的同学叫了起来:“老师,小涛光来踢我。”我一听,不禁又生气又失望,真是扶不起的阿斗,我快步走到他的课桌边,可是看到他那得意后失落的眼神,我不由得楞住了。我心平气和地问他:“你为什么踢同学呢?”他用坚定的眼神看着我,连忙捡起掉在地上的粘纸,用倔强的语气说:“老师,我的贴纸掉了,我同位用脚踩着,不让我拿!”我对他笑了笑,摸了摸他的头让他坐下了!
  课后,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我这样做对不对?如果没有小涛这件事情,我可能还在为自己的做法而得意,但是,通过这件事,使我反思自己的做法。本来小涛上课很活跃,虽然有时会有些小插曲,但是他在课堂上发言踊跃。我给他的表扬,我给他的“奖品”,犹如给他增加了负担,使他在课堂上竟然为了这两张帖纸而去踢别的同学。我们的课堂都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上给学生以行动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言论的自由,情感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将学生放飞。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飞扬,个性得到张扬。在享受开放的同时,怎样给学生适当的纪律约束呢?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呢?我在思考着这个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看到孩子们生动活泼地发展,但同时我也不能“纵容”孩子,课堂需要一些“规矩”来规范学生的行为,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这也许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永久的话题。
  新的课程改革中,提倡创设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舞台,使整堂课都融入在和谐的放松的活动中,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体验到了主动参与的无限乐趣,更重要的是达到了最终的目的使课堂“活”起来,让孩子“活”起来,让孩子入迷,有兴趣地学。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着眼于学生发展这一总目标,用心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这是我们新时代教育者的追求,也是新世纪教育永恒的追求。但是怎样使课堂活儿不乱,怎样有效的放飞孩子,怎样有效的约束孩子,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教师思考的,放飞是放飞孩子的思维,郭沫若老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爱充满整个课堂,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自然科学,我们要用师生之间的爱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用技巧引导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约束,并不是约束孩子的想法,而是让孩子有“规矩”的去遐想。
  二、让语文生活化
  随着语文的实用性人文性渐渐浮出水面,语文走出了陕隘的书本空间,走向了广阔无边的天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无论是读书看报纸与人聊天,还是听相声看电视,普通的或新奇的,或有艺术性的,只要留心观察,随时注意语言形象,总会碰到与学习和运用语文有关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生活化。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困于校内,困于教材,学生的学习得不到发展。如果我们在用课堂很好地学习、理解、消化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将语文的学习引向生活,相信肯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就要求语文必须与生活接轨,才能顺利的推进语文教学改革。
  (一)、调动生活体验,学习感悟语文。
  我们不能给学生这样的错觉:只有坐在教室里才是学习语文,走出了教室就没有语文了,语文和生活似乎是割裂的。经验告诉我们:生活其实就是一本最生动的大字典,一个最丰富的作文素材库! 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生活体验的。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感受进行充分地学习、感悟。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自己喜爱的小昆虫,去发现小昆虫的特点,上课时明显感觉到孩子们高涨的积极性,因为这样让他们觉得语文真的离自己好近好近,语文就在自己的身边。通过自己的体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拓展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课堂。
  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因此语文教学要向生活拓展,沟通课堂内外,使学生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广阔的生活。
  如学习《变色龙》一课,让学生了解变色龙为什么会变颜色?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嫦娥奔月》学完后,让学生去查询还有哪些神话故事与节日有关;《在大海中永生》让学生查阅还有哪些伟人的事迹让你难忘等。
  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把学生的学习引到大自然,引入了生活这个大课堂,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还大大的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量。
  (三)、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因此也可称为听讲式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而且要特别注重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要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基础。因此,我们要借助生活,把有利于语文学习的一些活动方式都“拿来”。
  ①演一演: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运用自己的想象,分组编排,即兴表演。例如:我在《伊索寓言》的教学中,在讲《狼来了》时,我要求学生将小孩说谎的前后差别演出来。同学们根据平时所看的电影、戏剧,共同探讨人物的语言、用动作、神情 ,以及简单道具。各组派出代表,分别是说谎的小孩和山下的农民们登台表演。在表演中,各组同学都融入自己的思想,可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样,既让同学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了文章的主旨,还学到了一些其他知识。
  ②做一做:新课程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可以给学生撑起一片想像的空间。如在学习《金蝉脱壳》后,我要求大家动手,用橡皮泥揉捏,雕刻一件自己喜欢的作品,然后运用恰当的想象,用准确的语言来向大家描述。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画一画:让学生依据课文,添加想象,亲自动手,让学生把书上的文字转化成一幅画。例如:在上《艾滋病小斗士》时,对于恩科西这个人物形象,书中有许多细节描写。我要求大家看课文后给这位小斗士画一幅像。结果,同学们一下子就抓住了人物的特征。
  ④赛一赛: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然后比一比,赛一赛,这样既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更快更全面的掌握知识。
  当然,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方法还有许多,如看一看、唱一唱、尝一尝等等。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爱做的形式,我们只有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用好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也叫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也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才。与以往相比,如今的教学早已不拘泥于粉笔、黑板和教本,课程资源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区,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成了学习的“课堂”。
   首先、充分利用挂图、录音、录像、书屋等校内资源。例如教《黄果树瀑布》可以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体会瀑布的壮丽,教《伊索寓言》可以引导学生上图书馆查查《伊索寓言》的资料等等。这些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化,网络化的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资源。网络化资源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活力,不仅具备声、形、色等具体的感观,而且方便、快捷。
  当然,课程资源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真正的课程资源只有当学生可以在任何最需要获取并用它来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困难时,课程资源才得到真正的发挥。因此,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许多有益的课程资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生活里。
  总之,社会是语文教育的大课堂,美国教育家华特•科特里斯说过:“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引入到课堂教学,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引导他们探究、合作、体验,从而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初中体育教学中要借助耐力训练,传递终身运动观念;要推行快乐体育,兴趣下形成运动观念;要规定训练强度,逐步形成运动习惯.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引导学生自觉养成体育锻炼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免征农业税,标志着“以农养政”时代即将成为历史。经济基础决定上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群体参与社会建设的人数不断增加,所涉及的领域也呈现多样化,并且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作为比较特殊的群体,女性凭借自身的敏感性和耐心,在企业
高三有机化学复习的特点是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紧迫的时效性,要求复习中在全面中讲重点,在规范中讲策略,在强化中讲效益。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抓住课本,研究考纲。  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追根还应源于课本,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高考知识体现课本内容,高考的最终落脚点是课本,而课本、《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认真研究“两纲”就会把握高考的“脉”。根据两
公益事业及其管理对于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健康、有序的社会公益事业能形成良好风尚、均衡贫富差距、调解利益冲突、缓和社会矛盾、补充社会保障、增进社会和谐。改革
“今日的小学生就是明日的建设者,教在今天,想到明天,要以明日建设者的要求来指导,衡量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于漪《谈教师的人格魅力》)读罢此语,我陷入了沉思,回想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要想成为培养明日合格的建设者,今日的教育应是一个不断地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教师应牢记“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的古训,以“导演”的角色投入教学之中,引导学
军事院校作为培养军官的学校,军事基础教育集中体现了培养对象的军事基础素质,这是军事院校区别于其他任何院校的最重要的特征。随着新军事变革的到来,现代军事战场对军人的
医疗保险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一方面医疗保险体系要有效地保障参保者的医疗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又要将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维持医保基金的平稳、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