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根问底”亦精彩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q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追问是课堂教学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在一问之后又二次、三次提问,“穷追不舍”,它是对知识点进行深刻挖掘,逼近其本质的探究.课堂上教师适时的、恰到好处的追问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化平淡为神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素养,演绎课堂的精彩.
  【关键词】追问;有效;智慧;精彩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可见,追问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追问看似信口拈来,实则苦心思索,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一个智慧的“追问者”,犹如高明的渔者,何时下饵、何处下饵都需把握时机.教师恰到好处的追问,不仅能开启智慧之门,更能化平淡为神奇,提升学生的素养.
  一、于粗浅处追问——“吹皱了一池春水”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受知识、经验的局限或思维惯性的影响,对所学知识常表现出孤立、肤浅的思维特征.此时教师若能巧妙地追问,在学生思考粗浅处牵一牵、引一引,激发其想象,启迪其思维.那么教师的“一石”,必将激起课堂上阵阵涟漪,“吹皱了一池春水”.
  案例1:“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百分数,并尝试说一说这个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一名学生提供的材料是:姚明2007年投球命中率为50.7%.
  师追问1:这个50.7%表示什么意思?
  生1:50.7%表示姚明投了100个球,进了50.7个球.
  教室里一片哗然.教师笑了笑,没有评价,而是把目光投向学生.
  生2质疑:怎么可能有0.7个球,应该表示姚明大约进了50个球.
  生3:用四舍五入法,姚明投了100個球,大约进了51个球……
  师追问2:姚明是不是只投了100个球?
  生4(若有所悟):50.7%表示姚明如果投了1 000个球,进了507个球.
  学生们似乎觉得解决了0.7个球的问题.
  师追问3:刚才那名学生用了一个词“如果”,用得非常好,大家想一想2007年姚明是不是只投了100个或1 000个球?
  生全体(毫不犹豫):肯定不是!
  师追问4:那么命中率50.7%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
  学生思考片刻,豁然开朗,纷纷举手.
  生1:命中率50.7%这个数是姚明2007年中球的个数除以投球的总数得到的,不表示具体的量,所以不能说投中了50.7个球……
  其实,课堂在大多数情况是不可预测的.上例中,这位教师能迅速抓住有效的生成资源并充分利用,通过层层递进的追问,引领学生去探索、思考和讨论,把课堂上即兴产生的问题提升成螺旋式上升的问题,思路越追越清,问题越追越明,最后,达成共识——50.7%只表示中球的个数和投球个数的比较关系,不表示具体的数量.这看似简单平常的一问一引蕴含着智慧,点亮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于困惑处追问——“拨开云雾见青天”
  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释疑、创造的过程.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会提供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并及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究、实践和思考.
  案例2:杨凯明老师“有余数除法”.
  师出示问题:“一堆小棒,每6根捆成一捆,最后,可能还剩下几根?”
  生满脸困惑,(过了一两分钟一个大胆的学生)问:老师这堆小棒有几根?
  师:不知道,我也没有数啊.
  生:(再过了几分钟,有一两名学生举手回答)可能还剩下(1、2、3、4、5)根.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不管这堆小棒有几根,因为分到最后,余下来肯定比6根小,所以有5、4、3、2、1这些可能.
  师追问1:为什么不可能是7根呢?
  生:因为7根又可以捆成一捆(6根拿走了),就又剩下了1根.
  师追问2:为什么不能剩下6根呢?
  生:因为6根刚好是一捆,没有剩余了.
  师追问3:每6根捆成一捆可能剩下(1、2、3、4、5),那每4根捆一捆会剩下几根呢?
  师追问4:那每8根捆一捆又会剩下几根呢?9根捆成一捆呢?
  这时班级里大部分学生都踊跃举手了……
  上例中,杨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开放题:一堆小棒,每6根捆成一捆,最后,可能还剩下几根?引发了学生认知上的困惑,学生在苦苦思索后发现:不管被除数是多少,余数总是小于除数的.教师以此为契机继续追问:每4根捆一捆呢?8根、9根呢?学生在追问中思索,在追问中内化,在追问中沉淀,最后,“拨开云雾见青天”,总结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特征.
  三、于错误处追问——“自识庐山真面目”
  “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的确,错误是学生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经验,往往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和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将“拒绝”隐藏在巧妙的追问中,引导学对“偏颇”解读,让学生自行认识,自我反思、自己纠错,真可谓“自识庐山真面目”.
  案例3:“用字母表示数”.
  师:2a=a2正确吗?生判断有对有错.
  师追问1:举个例子来说明你的观点.
  生1:是错的,如当a=3时,2a=6,a2=9,所以2a≠a2.
  生2:是对的,如当a=2时,2a=4,a2=4,所以2a=a2.
  师追问2:谁说的对?   生3:生2的观点是错的,因为当a=2时,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不能代表全部.所以生2说的是不对的.
  师追问3:你能再举一个例子吗?
  生3:如当a=6时,2a=12,a2=36,所以2a≠a2.
  师追问4:谁能从意义上说一说为什么2a不等于a2.
  生4:2a表示2个a相加;a2表示2个a相乘.它们的意义不同,所以结果也不相等.
  错误是把“双刃剑”,利用得当,就会产生巨大的财富,为我所用.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也许正是学生经历了一次次错误的探险,感受到心理的挫折、惊喜与领悟,才从中获得了质疑、反思与多向思维的创新品质,在错误中探究,在错误中成长.
  四、于难点处追问——“柳暗花明又一村”
  新知识是因为有疑难之处才成为新知识的.就拿数学上常见的概念教学来说,它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证明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和公式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如果教师仅仅以引导者的身份,告知学生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被动接受,会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进一步发展.而适时的追问,可以让学生更清楚概念的形成过程,轻松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案例4:“商的变化规律”.
  师:请你计算下面的商,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200÷2=100,200÷20=10,200÷40=5.
  生1:等号的左边0是一个一个加上去的,等号的右边0是一个个减下来的.
  生2:第二个算式除数20,第三算式除数是40,并没有多加0.
  师:第二名同学不仅指出了第一名同学的发现并不成立,而且他把等号左边的数称作“除数”,这样我们就明确了这些数的叫法,那么其他的数可以怎么叫呢?
  生全体:被除数和商.
  师追问1:很好,那么通过上面这个算式,大家还有什么发现呢?
  生3:我发现除数越来越大,商越来越小.
  生4:我觉得还应该补充一点,就是被除数不变.
  师:刚才两名同学的发现很重要,我们是不是应该把他记录下来?师板书:被除数÷除数=商(不变).
  师追问2:大家能根据这组算式具体说一说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和除数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吗?
  生:被除数不变,除数2变成20,商却由100变成了10.
  师追问3:那2变成20是变大了,我们可以说成什么(生:扩大了),同理商100变成l0可以说成(生:缩小了).
  师追问4:那2变成20到底扩大了多少呢?商又缩小了多少?
  生6:被除数不变,除数2变成20扩大了l0倍,商由100变成10缩小10倍.
  师:说得很好,还能说一说其他的算式吗?
  生7:第三个式子的除数40变成20,缩小2倍,商由5变成10却扩大2倍.
  师追问5:根据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总结出怎样的规律?
  生8: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便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合适的问题,有的放矢,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调整思维方向,把研究重点转向商的变化规律.正是教师的层层追问,循循善诱,为课堂迎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景象.
  五、于意外处追问——“忙趁东风放纸鸢”
  叶澜老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数学课堂中随时有“意外”发生,教师要大胆打破预设的框架,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主动激疑,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让教学中的“节外生枝”演绎出独特的价值.
  案例5:“万以内退位减法”.
  在“质疑问难环节”,一名学生突然举手问:“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
  师:谁能说一说,你在从高位减起时遇到了什么麻烦?
  生1:从高位减起,后面遇到需要退位时不好办.
  师追问1:你是怎样改的?
  生2:差比原来少写1.
  师追问2:那你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在经过退位以后,使差不做改動呢?
  生3:老师,可以这样做,在从高位算起时,可以一次同时,看两位,如果下一位需要退位,在写差时就先留下一个1.
  师:你真了不起!还别说,这个方法真能行得通.
  这时,一名学生站起来提问:“老师,既然这种方法可以,那为什么书上说‘从个位减起’呢?”
  师追问3:这个问题提得好!你们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生1:老师,我认为按照书中介绍的计算方法算起来简便.
  生2:我也认为从个位减起要比从高位减起简便.
  师: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计算时要尽可能地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不过,今天我们要特别感谢刚才那名同学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正是由于他的这个问题使我们对多位数的减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提议,让我们大家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上例中这位教师面对学生的“节外生枝”,沉着应对,顺势利导,乘胜追思,将“意外”转化成有价值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真是“意外生成细追问,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有效的追问,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的“钥匙”,是将学生的思维条理化的“纽带”,是深化学生思维的“铁锹”,也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云梯”,它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学识,掀起了课堂的高潮.让我们“刨根问底”,问出“质量”,问出“品味”,问出“智慧”,演绎精彩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元元.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1(Z1):54.
  [2]付艳梅.让提问走向有效[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1(2):38.
  [3]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要】0能不能做除数,在数学教科书里总是把它说成“0做除数无意义”而被处以“死刑”.科技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这个古老而又基本的数学问题,是应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了.我认为应把0从“0做除数无意义”中解放出来,这对于人类从理论上,从客观上认识宇宙,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经过我多年的探索和论证,将“0做除数有意义”的结论和想法写出来,诚心与各界人士切磋,以求为祖国的数学事业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
【摘要】“让学习真正发生”是对学习走向深度的积极探索.数学学习中深度学习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情感态度三个维度来看,是基于主动学习,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互学、个人反思等学习过程,达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长久保持、灵活运用,最终使学习者学会学习,热爱学习.为促进小学生深度学习,可以“深入教材、整体建构”为基础,以引导小学生“深度加工知识”为核心,以“深度教学”成全“深度学习”.  【关键词】
【摘要】复习课是温故而知新的教学过程,复习课的地位也不言而喻.相比于新授课的细致入微,复习课中更重要的是做好对学生知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帮助其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并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复习课中例题的选取利用就需要经过仔细斟酌,绝不能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变成对某些特定题型的练习.  【关键词】数学复习课;最近发展区;例题编排  一、问题提出  在高三复习课中,很多教师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相互合作探讨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进而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数学;培养兴趣;发散思维  伴随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数学学科的教学改革正向前迈着坚实的步伐. 新课程标准注重体现“以学为本、兴趣教学”的教学思想
【摘要】当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它是以选用原版教材,采用两种语言授课的模式教学,强调借助于外语,不仅要能学得该学科先进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学好专业英语.现在一些独立学院也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双语教学实践.本文从笔者教学实践出发,对独立学院开展双语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开展双语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双语教学;独立学院;双语教学探讨;教学模式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
期末复习,往往都是教师带领学生先复习知识点,然后一起做题,从而达到复习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般会只顾着做题而忽略知识点,特别是当复习了较多章节的内容时,学生会产生倦怠感,从而复习的效果较差.此时不妨换个角度,将复习的课堂交予学生.笔者执教的苏教版七下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期末复习一课,立足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以重捡碎片为主线,适当拓展、演变,使其源于常规复习又不拘泥于常规复习,让学生在自己
◆习题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之“解方程”第一课时“作业本”P45第2大题.  ◆典型习题呈现  54-x=24  解:54-x x=24 x  54=24 x  54-24=24-24 x  30=x?  126÷x=42  解:126÷x÷126=42÷126  x=0.3×  習题特点与分析  这道题安排在解简易方程的第1课时后的课堂作业本中.这一课时前学习了方程
【摘要】假设检验是数理统计学中根据一定假设条件由样本推断总体的一种方法,具体作法是:根据问题的需要对所研究的总体作某种假设,记作H0;选取合适的统计量,这个统计量的选取要使得在假设H0成立时,其分布为已知;由实测的样本,计算出统计量的值,并根据预先给定的显著性水平进行检验,作出拒绝或接受假设H0的判断.  【关键词】数学归纳法;归纳原理  一、引 言  假设检验是抽样论断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根据
【摘要】本文以叙事的形式,将作者二十几年教学工作中总结的一点教育教学经验介绍给大家.希望对一线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帮助.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一套“班级精细化评价管理模式”.通过自身的实践体会,让大家了解这套模式的操作方法,了解此模式为何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科学管理;精细管理;智慧;策略;效果  多年来我所带的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都非常高,而且学习成绩都经常
【摘要】函数是初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是整个中学阶段的重点和难点.关于函数的学习零散地分布在初中和高中两个学习阶段,初中接触的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为高中阶段的二次函数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在这两个阶段,关于二次函数的学习是一个进阶的过程,如何良好地实现二次函数的衔接成为我们当前研究的重点,也是本文研究的中心.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二次函数;衔接  在整个中学阶段,函数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无论是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