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成长的窘境与生机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gao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关于“学困生转化”的专题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话题进行了充分研讨。与会期间,笔者综合多年的“学困生教育”课题研究,作了题为《破茧成蝶: 学困生成长的窘境与生机》专题发言。
  一、 以时空跨度为参照,引领“做最好的自己”
  【观点】总有一种教育是有效的
  “学困生”或“后进生”或“学习有困难的”或“头脑迟钝”的学生,在整个教育工作中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学困生学而不优,习惯不好,纪律松散,精神不振,表现不佳,总是惹出乱子,牵连老师的工作业绩。校园里,教室旁,常见如此风景: 被赶出教室到处闲逛的学困生,罚站在门口的学困生,被老师揪住鼻子、指着脑袋一训大半天而不开窍的学困生,趴在窗台和暖气片上写检查的学困生……
  学困生是教师心情不快的诱因,学困生让老师雷霆大发,暴跳如雷,也让教师态度冷漠,恶语相对,更使教师无可奈何,焦躁不安。
  较之对待成绩突出者,教师在学困生面前最没有耐心耐性,缺少冷静宽容,失去期待远见,乱了条理方寸。一言以蔽之,没有了教育者的胸怀、智慧和热情。对学困生,教师往往手段过激,轻则大动肝火,勒令检查,重则召唤家长,罚站动手,更甚者则有扫地出门的大动作。
  【聚焦】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人、发现人、开发人的过程。对人的认识、发现与开发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
  “当下的教育只关注学生的现实性,而且是死死紧盯着学生的现实性,始终没有勇气探出头来,看看墙外有没有更广阔的天地和更美丽的风景。我把这墙外的天地和风景叫学生的‘可能性’”(成尚荣)。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不少人认为,学生的“可能性”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代名词。“当你说‘不可能’的时候,这整件事就成了定局: 你自己把自己封闭住了。但如果你说这是可能的,你就会面对如何在心理上带来革命的这件事。”(成尚荣)的确,我们应该来一场这样的革命: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现实性,更要关注学生的可能性。当我们一次次地遭遇教育的挫折时,不要埋怨学生“孺子不可教”,而要整合力量,创新形式,让好的教育在喜闻乐见或撼人心魄的方式下得以实现,显示教师的智慧,彰显教育的力量。
  坚信: 总有一种教育是有效的。
  【实践】
  当量教学: 促每一个孩子提升
  “当量”是一个科学术语,“指与某标准数量相对应的某个数量”(《现代汉语词典》)。“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和谐的才是最美的。”当量教学,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量”的教育(含教育方式、教学手段、教育环境等),促使教与学之间发生良好的“化学反应”,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在真实高效的课堂上,学生不是一排排整齐地面朝黑板,而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由地围聚在一起。我每接手新的班级,首先必须做的工作就是用四周左右的时间去观察、了解、物色、匹配,前后两座四人小组,好中差搭配,四人再分同桌两对,构成大班全面管理,小组具体管理,对子相互管理的“班组对”立体网络。三种组织,小组是重点,它是大班的“派出机构”。小组人少,灵活,便于单独活动,也便于“连组成班,拆组成对”。教学过程中,把“班组对”联合起来,就能使教学与管理进行得更活跃,更有成效。如在归纳《槐乡五月》的段意时,插问:“不知‘漫’字写对了没有?”“请组上检查一下。”不到一分钟,检查完毕,写错了得到纠正,加深了印象。过去忽略这种小组,只要教师一说“不知写对没有?”全体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回答“写对了!”因为学生知道老师无法一一查对。其实有的人就写错了,有的人甚至根本就没有写。现在使“空对空”变成了“实打实”,唱好“关心、尊重、友善、督促、鞭策、激励”人文核心六步曲,避免出现置身于活动之外的“干坐生”,改变了得过且过的“应付生”,减少了跟不上班的“掉队生”。使孩子们在帮助同伴成长的过程中,或自学,或合作,或展示,或质疑,或评价,或补充。尤其是在小组展示交流环节中,学生释义、诵读、拓展、创作,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的亮光,喊出自己的声音。在班内大展示时,各小组同学互不相让,或激情吟诵,或慷慨陈词,或辩论争鸣。谁找出新方法,谁展现新能力,谁就是榜样!同学们经常会自发地对某位同学的精彩展示报以热烈的掌声,时不时还发出天真、爽朗甚至肆无忌惮的笑声……
  快乐展示: 给每一个孩子机会
  兴趣和信心是教育最重要的两个核心元素,是学校教育的张目之纲。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始终围绕着“每一个”、“信心” “差异”、“兴趣”、“习惯”几个关键词编织着一个又一个教育理想。
  快乐习字。这是我班学生每天下午离校前必须留下的作业,看着孩子们认真地趴在黑板上,全神贯注的书写着方块字,内心充满感动。在孩子们笔下,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相思》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跃然于黑板上,令人赏心悦目。“字如其人”,让孩子们快乐习字,不仅帮助他们练得一手好字,更重要的是锻炼他们的品性和人格。”“帮助孩子改正不良写字习惯、握笔姿势和坐姿,从小预防近视和脊椎等问题”;“虽然电脑普及,但是今后很多时候还是需要写字,字迹就是自己的‘名片’”;“写一手好字会给人好的印象”……家长们如是说。
  笑脸展板。每个周末,校园内,成了我班各小组手抄报展板的海洋。瞧,精美的图案,俊秀的字体,合理的布局,鲜明的主题,都是出自同学和家长们之手。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查找资料,设计样式,每一个细节都凝聚了孩子和家长们的心血。孩子们在日记里这样写道:“第一次和爸爸一起做手抄报展板,原来爸爸知道这么多……”“原来可以这样安慰别人!”“这我平时可没有注意哟!”“只要经过看到了,就能受展板内容的影响,让快乐在无形中得到传递和渲染,感染着每一个人”……围观人群七嘴八舌间,教育在互相传递着。
  舞台生辉。我在班级内还设置了“自信组”、“逐日组”、“探究组”、 “晓星园”等平台,它们记录着孩子们茁壮成长的脚步,展示着“自信、创造、快乐、健康”的心态与豪迈,它为每个学生个性的自由、独立、创造和完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多元评价: 让每一个孩子自信
  左脚是期盼,右脚是幸福。高明的教育者不是轻易去指责和打断什么,而是提醒那个该去的方向。这就是激励和评价的力量。
  有序评价。实践中,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学生是要上台的,走上来走下去都是有掌声的。我总是让“学困生”第一个上台受到表扬激励,然后让中下生上台扩大战果,接着让中上生上台向纵深发展,最后让优等生上台唱“压台戏”。认识逐渐深化,螺旋上升,形成高潮。假如前面谁有特殊发挥,意外地一鸣惊人,决不再叫下一个上台,以免相形见绌。
  星级评价。实行红星——名星——金星三级评价。“红星”由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自我评价后自荐产生。“名星”由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自评自荐后,由小组评价产生。“金星”由学生自我申报并在班级中展示出自己的学习成果后,经全班同学进行集体评价而产生。红、明、金这三星的相互转换便是一个学生成长的足迹,后进生赶“先”,中等生竞“优”,优等生争“特”,特长生更“靓”,群“星”争辉。
  家访评价。我每周的家访跟别人不同的是: 变学生有问题时才家访为学生进步了就家访,再进步再家访的“生进师访”的“催熟”策略。一个叫徐欢的学生,在我的不断关爱、宽容、赏识、期待中进步特别大,她的母亲在感谢信中写道:“您让孩子永远生活在希望之中,使她在浓浓的爱意中获得了信心,看到了未来……”
  赞赏,是每一个孩子成长路上最明媚的一抹阳光。
  二、 以人文精神为支柱,享受与人共处的幸福
  【观点】人文精神才是树人的根本
  近些年来,媒体报道过大大小小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悲剧性事件。这些事件既触目惊心,又发人深省。事实上,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悲剧,虽可追根溯源到体制的弊端,但基本上都有小环境的直接导因。比如说,现在学生自杀事件频繁,而且呈低龄化趋势,其中有一大部分学生的老师或家长难辞其咎。死亡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不知还有多少孩子生活在极端非人性的小环境中,身心遭受着严重摧残,我为所有这些孩子感到悲伤和愤怒。
  当然,最后仍无法回避体制的问题,因为在现行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的体制下,中国孩子的成长环境在总体上就是非人性的,普遍承受着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功课负担和功利期待,其恶果是童年被无情地剥夺,人性遭到撕扯扭曲。
  【聚焦】21世纪中国教育最缺少的究竟是什么?当许多教育者、家长都把目光盯在知识内容、分数多少的时候,我不能忘记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说过的一句话:“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一个国家一打就跨;然而,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不打就跨。”人文精神才是树人的根本,立国的根基。今天的中小学,不能再围绕升学率,再围绕学生考取学校的档次来思考人才培养的问题了,切不可用一个脑袋想出来的东西填塞满许多的脑袋。如何让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如何让学生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将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的思考方向。
  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体验过程,有认知的体验,也有情感的体验,真正的教育应该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求知后的愉悦,不断地激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陶醉,不断地体验挑战自我的亢奋,而正是这些愉悦感、陶醉感和亢奋感,使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地得到升华,实现成长,将我们的学校建设成学生守望的精神家园——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实践】
  活化教室环境: 一种诗意四溢的生活方式
  万物生长、发育需要适合的土壤环境,人的成长、成才,也需要优良的教育环境。很多人走进我的班级都会感觉耳目一新、别具一格。这感觉从何而来?就在于教室环境布局的和谐性、艺术性和独特性。每个月我都分三个层次精心设计“墙壁文化”: 教室后墙,集民族艺术为一体的“诗书画印文化墙”首先映入眼帘,那中国特有的书法、国画、诗词、篆刻等民族艺术品皆出自于孩子之手,让同伴观之亲切,想之贴近,学之有形。室内两边廊柱上形态各异的“百学图”在瓦当背景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催人内省,营造了一个随时学习、随处学习的求学氛围。教室正前方的黑板分为左中右三栏——左边一栏标上“每日赠言”字样,每天按学号由一名学生轮流负责推荐一句自己写的或改写的或引用的名言警句,用正楷字工工整整地写在“每日赠言”栏内,并署上推荐人姓名;右边一栏上边五分之四处,标上“每周一诗”,下边五分之一处,标上“每日一成语”,也由一名学生轮流来负责推荐,谁推荐,谁解析,并说明推荐理由,然后全班同学抄写背诵;黑板中间为师生日常教学活动的交流阵地。
  充满人文色彩和文化气息的教室环境便成了一种示范,一种教化,它以一股强大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置身其中的每一位学生——使之舒心、冶情、矫正、励志。
  “纸间”与“指尖”: 一本情意传递的接力日记
  人的成长一定是在与人交往中成长的。接力日记就是一个很好的成长共同体,小组成员一人记一天,轮流依次传,从而使每个人都成为班级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日记中留下的是每个学生一天的言行,这些言行彼此照应,就成为班级里一种共同的期待、共同的道德约束。已经延续了18年的实践,我感到这一方式颇受学生们的欢迎。孩子们在接力日记中谈人生、话理想、说责任。同时,他们的写字和写作水平均有提高,真可谓“一石三鸟”。
  在日记的格式上,我主张有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与名人对话”, “腹有诗书气自华”,摘抄名人名言,经常与高尚的人“交谈”,陶冶心灵。第二板块,“与生活对接”,做到“四结合四为主”,即记具体情况与记思想认识相结合,以具体情况为主;记当天与记以往相结合,以记当天为主;记重大事件与普通事件相结合,以记重大事件为主;记集体与记个人相结合,以记集体为主。这样具体的指导,学生懂得了捕捉题材,使日记有血有肉。第三板块,“与同伴对比”,对前一位同学日记进行评价,或写上一句鼓励的话,或表扬文章的优点,或委婉的指出不足,特殊的又特别想说的不便记在日记本上的可以用“手指一动传千里,博客留言抒情谊”QQ专线(Email)绿色通道进行交流。为引起学生的重视,了解学生的日记情况,我也参与了批改,如果发现哪组日记的精彩处,随时在班内读给其他同学听,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组员们在一个本子上自由地写下自己的想法,再传递给另一个组员,用这个 “幸福接力棒”来温暖被大量信息淹没的现代人。让墨香和网络共同飘荡在心灵的天空,绽放着“沟通”的绚烂花火,激荡起情感的阵阵涟漪。
  建构阅读人生: 一个放飞心灵的“书香工程”
  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应充分地相信学生无限的潜能,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味人生。
  “填写一张阅读卡”。阅读卡的内容有三项: 家长最喜欢的文章题目?家长赞成哪些观点和哪些教育方法?孩子读了哪些文章,最喜欢哪些句子?学生与家长一起阅读、心灵对话,成为家庭生活中一道最美的风景(学生称之为“和父母携手进步”)。
  “欣赏一个作家”。让学生买或借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潜心阅读。
  “推荐一篇好文章”。因同龄人推荐,更有知音之感,并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而大受赏识。
  “辑录一本《文海拾贝》”每周选择抄写、收集剪辑报刊上精彩的文章,并根据文章的内容或注解或绘画,抒发对人生的体验和理解。
  “做一系列专题对比阅读”。让经典名著与杂志时文并存,读写抄评与听说论辩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多样中获得丰富,在丰富中拥有厚实,在厚实中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阅读欲望。
  三、 以时代需要为坐标,走向人生信仰的高地
  【观点】没有信仰的人生,迷失方向,缺少动力,也必然走向坍塌
  在当前全社会呼吁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准的形势下,“学困生”——一个巨大的黑名被强行背在千千万万个无辜的未成年人身上。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们调查,94%的未成年人犯罪,其首要原因是学业失败。让孩子在学校里体验成功,对孩子的一生都非常重要。反复成功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反复失败的孩子更容易失败。成功是成功之母,让孩子变反复失败为反复成功,是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工程。可惜的是,我们的教育常常处在困惑和迷茫之中,而造成困惑与苦恼的又往往是教师(家长)自己。致使很多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的理想和愿景究竟是什么?结果本应幸福的学生时代就在自卑、低落和“补差”中悄悄溜走了。
  朱自清曾说:“教育者须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巴尔扎克也这样说:“没有了希望,一个人就不能维持他的信仰,保守他的精神,或保全他的内心纯洁。”信仰缺失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聚焦】从哲学的概念理解,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持有。对信仰的不同选择,体现了一个人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信仰问题是个人与社会思想的原点,是构建一个社会思想特质的基石。没有信仰,就不能从最高的高处和最远的远方看问题,无法超越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中小学生处在人生成长的起步期,同时也是关键期,对这一成长阶段的学生尤其要进行正确引导,使其具有正确的价值信仰,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敢于负责,勇于承担任务,能迅速适应环境变化,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学习和工作。如何加强中小学生的“信仰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实践】
  “恩·信文化”: 给力学生前行
  教育不能没有感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感动是人类的一种崇高的养分,是一个人感情的核心素养。“老师,快跑!”案例中的李欣(文中称其为“问题学生”: 脏、乱、差,打架,骂人,撒谎,逃学……)在女孩子“啊”“啊”尖叫、大多数学生慌了手脚地或躲或藏或逃时,他却高喊:“危险!”“老师,快跑!”“我来!”李欣卷了卷袖口,猛地夺过拖把柄,朝着冒火的电线狠砸了下去……(《江苏教育》2008年第2期)一个人,不管他是怎样玩世不恭,只要他还有感动,就说明他还有良知;只要还有感动,即使他遭遇逆境,也绝不愿放弃做人的尊严。是的,学会感动,就会备觉人生的温馨和人性的美好。
  跨度十年的“恩·信文化”课题研究,我以“感恩”教育为抓手,突出四项内容,一是知恩、感恩、报恩教育,让学生知道父母之恩、老师之恩、社会之恩、他人之恩、党和祖国之恩、人民之恩,并具有感恩、报恩的行动;二是“我能行”信心教育,让学生从寻找自身长处入手,努力展示自身特长,得到成功的体验,并将自信心扩展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三是诚信教育,让学生说诚实话,办诚实事,做诚实人;四是信仰教育,让学生摒弃盲目崇拜,确立积极的人生追求和崇高的理想并为之奋斗。还精心设计了《“恩·信文化”协议书》,向家长印发《“恩·信文化”联系考核单》,编印《“恩·信文化”实践笔记》。家长们纷纷感叹:“我的孩子突然‘长大’了很多!”
  “演讲教育”: 给力学生成长
  学校教育普遍显现三种价值取向: 结果大于过程,规范高于创新,认知重于情感。千校一面,万教一法,已成了教育的一大怪象。每学年,我都要结合“恩·信文化”成果,相继推出“谁不说俺家乡好”、“我为祖国唱首歌”、“我的人生我做主”、“寸草之心报春晖”、“业精于勤荒于嬉”、“让世界充满爱”、“宽容是一种美德”、“自信助你成功”、“咬定青山不放松”、“生命在于奉献”等具有层次性、阶段性、群体性的十大主题系列的“课前演讲”,以“竞争式”、“辩论式”、“板演式”、“随感式”、“欣赏式”等多种演讲形式来涤清学生的思想,帮助他们走出重重迷雾,提高价值判断力和辨别力,升华人生境界。“课前演讲”已由一分钟逐渐延长至目前的五分钟,可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学生的收获: 敢说了,能说了,会说了,会写了。一位家长说,“我的女儿以前从来没有,也不敢站在台上讲话,演讲活动让孩子开口了”。还有位家长说,演讲“让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尊重、理解了勤奋”。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演讲教育,表达的是“嘴”,其实练的是“眼”,养的是“心”,锻炼的是至关重要的思维方式。演讲教育,不单单是“演讲”,更重要的是“教育”,是通过“演讲”这种形式进行的信仰教育。演讲时间虽短,但多样化的题材为学生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真善美和假恶丑在这里激烈碰撞,一场场不露声色的人格教育课在这里悄然上演。在悲、喜、爱、恨、怒、骂之后,思想得以升华,灵魂得以净化,人格得以进一步完善。
  责任担当: 给力学生卓越
  人总是在承担各种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这三“志”,一直是我要求学生承担责任的精神基础。
  责任教育从服务他人开始。首先从服务家庭开始,规定每个学生每天至少要服务家庭10分钟,然后是服务校园、班级、小组及同伴,并给每个学生建立了公益服务记录本,记录服务家庭、校园、社区的时间。孩子们渐渐明白,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在这个社会里有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责任教育朝爱心慈善升华。我始终坚信,爱与智慧是实现成功教育的双翼。有困难家庭学生的母亲得重病了,就举行“爱心义卖市场”;汶川、玉树重震之后,就进行“我们是一家,爱心赈灾童”的募捐……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还存在着饥饿、贫困、灾难,存在着诸多不幸,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是良知的表现,是慈善爱心、责任意识的表现”。去年9月开学后,我与学生共同商定在每天的“课前演讲”结束后进行1分钟的“爱心默祷”。家长说,“这太好了,让学生每天关注世界,关注和平。”“他们必将大气平和地面向世界,虔敬悲悯地面对人类,成为一个博爱的世界中国人!”
  责任教育向融进社会着力。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不断推进孩子们的社会化。长期实践中,我坚持校内外结合、课内外统一,多类型、多样化地强调关爱生活、热身时代、亲近自然,做现实生活人,如开设的“《东方时空》感悟”课,指导学生收看《早间新闻》、《时空报道》、《生活空间》,营造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以健全人格,广博知识,启迪心灵,陶冶情操,开启心智,为学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奠基。
  面对充满个性、各不相同的孩子,与之对话需要机智,与之交融需要智慧,与之博弈需要宽容和耐心,尤其是当孩子们还没有真正从错误中走出来的时候,特别需要我们学会等待,在等待中学会捕捉教育的契机。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无论“落种”何地,都能如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一样,逢春盛放。
  (作者单位: 沛县正阳小学)
其他文献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注意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 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
期刊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随着这个新要求的提出,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必然趋势。信息技术逐渐走进农村数学课堂,这让教师获得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数学教学从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逐渐发展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信息技术独有的特点更好地适应
期刊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就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满足教育价值需求。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既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整个课堂的教学做好铺垫。创设不同的情境去感染学生、感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如饮甘露、如品香茗,徜徉其间,流连忘返。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使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心,达到提
期刊
教了几年的小学英语,深感小学英语教学看似简单,要想教好却不容易,因为小学英语教学有其独特性。孩子天生是活泼好动的,尤其是小学生更是如此。想让小学生快乐学英语,就要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他们爱学的情感,会学的能力,从而自主学习,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 尊重学生,师生平等  小学生孩子气十足,爱说爱闹,无所顾忌,敢想敢说,求
期刊
主体性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教学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现代社会的开放、发展要求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性发展,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人人健康发展。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练习,都是教师在课前安排好的,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无论喜欢与否都要
期刊
一、 教材简介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同样是一袋麦子,各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  课文的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很适合儿童阅读和表演。  二、 目标预设  (一) 知识目标  1. 能正确、流
期刊
[案例背景]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年、月、日》,教学目标主要是对时间单位年、月、日的初步认识。在一个将国庆节、儿童节、教师节从日历中圈出来的练习过后,老师继续提问。  [片段描述]  师:你还知道哪些值得纪念或者很有意义的日子?分别是几月几日呢?  生1:开学的日子,9月1日  师:很好,这一天是我们新学期的开始。还有吗?  生2:学雷锋日,3月5日。  师:不错。  生
期刊
现在所用《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按“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原则编写,每个单元都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编排,每一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都分成若干个板块,彼此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随着单元整体教学的深入研究,将A部分语篇作为整个单元第一课时进行教学,但语篇中融合了整个单元的重点句型和一些新词汇,作为第一课时教学应当设定怎样的教学目标才算合适?在有些老师的教学中发现,将语篇中新词汇、句型在阅读语篇前进行教学并
期刊
教学目标  1. 情感与态度:通过回忆自己取得的进步,感受进步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2.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讨取得这些进步的原因,知道严格要求、积极进取是取得进步的秘诀。  3. 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严于要求自己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探讨所取得的进步原因,知道严格要求、积极进取是取得进步的秘诀。  教学设想:《我进步 我高兴》是中图·苏教版(修订版)一下第二单元“学校生活真快乐”这一单
期刊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病,新课程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生命经历,它必须是真实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程内容、课程的具体实施以及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是动态生成的。课程专家对课堂生成的重要性有过论述。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无时不刻地在运动变化的,我们可以深切体验、感受到知识、思维、情感的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