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沉思与超越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43532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铁生的自传体散文《我与地坛》自1990年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好评。它“至真、至诚、至情”的美质不知感动过多少人,作者对生命的沉思和超越也深深令人折服。2001年,《我与地坛》的第一、第二部分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这说明这篇散文的内在价值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中学教师往往只评论课文节选的两部分,认为《我与地坛》可以改名为“我与母亲”,尽管这大致符合节选的一、二部分内容,但这样理解大大降低了《我与地坛》的艺术成就和价值,教师应该全面理解这篇散文。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残疾十五年后对个人人生道路和精神探索的结晶,文中充满了作者在横遭命运劫难后对命运深沉、冷静的哲理思考。在痛苦的个人境遇中,史铁生不断思索,不断探寻,先后超越了生死、超越了苦难、超越了欲望,最后将有限的个体生命置于永恒流转、生生不息的宇宙恒常中,实现了对有限的个体生命的超越,达到了至高的境界。全文共分七部分,各部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层层递进,四个超越融注在其中。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用彻悟的口吻交代了我与地坛的关系,实现了文中的第一个超越——超越生死。地坛离“我”家很近,几次搬家都在它的周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因为“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在此情况下,年轻而迷茫的“我”终日躺在床上,烦躁、郁闷,充斥胸口的只有一个“死”字。有一天,“我”来到了古园,在宁静的古园里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古园的“荒芜但并不衰败”正如“我”的残疾但并不屈服。在苦苦思索了几年后,“我”终于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作者在文中的首次超越,即对死的超越。实现了对死的超越,“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是一个更难的问题,他需要信心和勇气,需要实践和锻炼。此时,作者将视线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的其他人,写到园子里的自然生命、四季更迭,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
  由此,作者用四部分的篇幅先后写到了来这园子的许多人,从这些人身上,“我”看到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念,也看到了命运的不公与无常,从而实现了第二次超越——超越苦难。
  当作者的眼光越出自身,首先看到的就是跟自己最亲近的人——母亲。母亲在遭遇到儿子“长到二十三岁上忽然截瘫”的命运打击的时候,没有逃避,没有退缩,她默默承受着的苦难,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无言地承担起了难以想象的生活和精神的重压。而且,她从不追问儿子一些不宜问的事,从来没说过“你为我想想”这样的话。因为她明白,必须让儿子懂得“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母亲的爱是坚忍的、通达的、毫不张扬的。母亲的一生是短暂的,她似乎是为了奉献才来到这个世界上走过四十九个年头,而当儿子终于在精神上顽强地站立起来,并且走上一条健康的人生之路时,她却悄然逝去,甚至没来得及看儿子获奖的笑容。在文中,史铁生泣不成声地说:“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母亲的所作所为,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也支持了“我”顽强的精神,接下来作者用满含哲理的、诗一般的语言描写四季景物,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赞颂。
  除了母亲外,在园子里活动的其他人,也给了我许多生命的沉思和感悟。接下来,作者写来这园子的其他人:从中年到老年的夫妻、认真练唱的小伙子、豪爽的饮酒老人、率真的捕鸟汉子、优雅而朴素的中年女工程师、极不走运的长跑家、结伴来玩的哥哥和妹妹。这些人无声地表达着爱情的温馨、人生的乐趣、追求的执著、信念的坚定和亲情的珍贵。作者身陷绝境,但这些素不相识的人们却“水滴石穿”般地传递着人生的意义和温暖。尤其是那位极不走运的长跑家,他不屈地与命运抗争,不断地奋斗,却不断地失望,但依然不甘心地说:“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他的行为和语言激励了“我”,也表达了“我”的心声。
  另外,那位多年前就见过的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引起了“我”更深的思索。这位小姑娘天生丽质却先天弱智,这一事实令我震惊,也进一步引起了“我”对苦难的思考:人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苦难?“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因此,作者认为:“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至此,作者对苦难的思考已超出了个人的境遇,扩大到众生的范围。这种深沉的思考,也是作者在文中实现的第二次超越——超越苦难。超越了苦难后,“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作者在多年观察和思考别人的生活和命运后,再一次向生命的深处掘进。
  在第六部分,作者再一次回到内心,重新梳理十几年来时时“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的三个问题:第一个,死的问题,早已解决;第二个,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吗要写作。后两个问题再次将作者引入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思考。既然决定活着,就要实现生命的价值。对“我”来说,写作是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好方式。但在写作过程中,又常常被写作本身所累,害怕江郎才尽,害怕文思枯竭,“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质”,于是,作者进一步思索“人为什么活着”。这时,“我”发现“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因为人活着还想得到点什么,比如爱情,比如价值观。欲望是不能消灭的,它与人生同在,与人性同在,恐慌更是人生的必然。因此,“我”明白了:“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至此,作者对生命的沉思实现了第三次超越——超越欲望。
  史铁生在十几年最真实、最深邃的思索的基础上,超越了生死,超越了苦难,超越了欲望,这对一般人来说,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但思想深邃、致力于探究生命本质的他并没有止于此,而是将有限的个体生命置放在天地宇宙之间,置放在人类生命永恒流转、生生不息、循环不止的宇宙坐标系中,最终实现了第四次超越——对生命个体的超越,进入无限的宇宙空间。一天夜晚,“我”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我”清醒地听出唢呐声“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此时的史铁生,已完全超脱了肉体和精神,实现了灵魂与宇宙亘古的相通。紧接着,他来了个绝妙的比喻,认为孩子、恋人、老人如同人生的三个阶段,人们像孩子那样欢天喜地地来,像恋人那样恋恋不舍地留,像老人那样无可置疑地走。在人类生命永恒流转的长河中,“我”既是孩子,也是老人,正如太阳,“她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在宇宙这一欲望不息的永恒长河中,拥有人间姓名的生命个体大可忽略不计,更何况个体的生死、苦难及欲望。史铁生超越了个体生命有限的必然,把对生命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这是这篇散文的至高境界,是全文的精华所在,也是史铁生作为艺术家奉献给人类的瑰宝。
  史铁生的胸怀是如此博大,史铁生的思想是如此深邃,他以自己的残缺之躯奉献给了人类最健全最丰富的思想。2002年作者荣获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授奖辞中说:“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己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史铁生的思想是深邃的、博大的,他的《我与地坛》必将成为经典。
  
  〔1〕史铁生《我与地坛》,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2〕《第一至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辞》,http://blog.sina.com.cn/slblog_59380?摇of?摇50010007?摇xi.html。
其他文献
李永生曾经在安徽农村做过几年的乡村教师,那时他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还不满20岁。农村教师资源极其匮乏,李永生成了“全科”教师,先后教过语文、生物、数学、英语多门学科。当时学校里一共有7位老师,除了李永生是师范毕业生具有正式编制外,其他人都是民办教师。学校上午9点上课,11点放学,民办教师们完成教学任务便回家干农活去了,只有李永生一个人留在学校。他在采访中对记者说:“当时的情形就是‘出门一把锁,进门
编者按:  2010年12月30日至2011年1月1日,“第二届园长世纪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与中国教师杂志社联合主办。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柳斌,国家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司长、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教育部离退休干部局原副局长杨宣,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中国教师杂志社社长刘复兴,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编者按  近年来,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因具备与中小学一线班主任实践性工作性质高度契合,并能有效促进班主任记录和反思班级管理实践的独特魅力,日益受到一线班主任的青睐。班级案例研究,既是一种班主任熟悉的言说方式,更是他们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成长方式。对一线班主任来说,论文写作经常会有“失语”的窘迫,但班级管理案例写作和研究则绝对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近两年来,杭州市余杭区仁和中学在杭州师范大学相关专家
“虽然在阎良二中只上过一年学,虽然走出阎良二中二十多年了,但那是我学生生涯中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时光”。2008年11月,阎良青年画家刘水石在北京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对于成长经历,他这样告诉记者:“当年我从偏远农村转学来到阎良二中,举目无亲,那时没有学生宿舍。王校长特意为我安排了学校的一小间闲房作为住处。这使我很感动,但是给我留下最珍贵记忆的还是那时所感受到的校风和学风,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
一、緣起:现实与预想的错轨  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1]的课程理念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强调“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表达、交流能力。能综
大家关注  教育热点  在新时代做反思型教师 冉乃彦/1月(5-8)  重温与澄清:反思的内涵及其与教师发展的关系  回俊松/1月(9-12)  国内外中小学教师负担研究述评  熊建辉 姜蓓佳/1月(13-16)  “新教育实验”的教师成长理论与实践  朱永新 杨帆/3月(5-9)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  刘文彪/4月(5-8)  重建学校经典阅读生
王玺奎一家合影  王玺奎是古浪县黄羊川镇农安办主任,从事乡镇工作以来,他始终勤勤恳恳、务实工作,不仅把家庭经营得和和睦睦,还为乡邻百姓做贡献、谋发展。他平凡而幸福的4口之家,因遵纪守法、互敬互爱、爱岗敬业、乐于助人,受到单位、邻居的一致好评。2017年,王玺奎家庭被全国妇联表彰为“全国最美家庭”。  2013年10月,王玺奎考取了乡镇公务员,进入黄羊川镇人民政府工作。后来又升任黄羊川镇人民政府农安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可见,词语教学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它在以发展学生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老师,如何帮助、引导学生开掘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词语的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地抓实教师发展工作,学校在“成就不一样的你”办学使命引领下,秉承“构建‘共同体’、提升‘专业力’”的核心理念,坚持“研究、担当、协作”的教师文化,构建“学·研·享·论·进”一体的发展模式,创立教师学习型组织,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自我超越。  一、共学习,多元途径积淀底蕴  教师通过假期推荐书目学习、专家讲座培训学习、外出参观访问学习等方式,关注学术发展、学科现状,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提高
不能让老百姓失望  真诚、亲切、有安全感,这是任淑芸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从事社区民警工作20多年,任淑芸感受到了人民警察的艰辛,她懂得了在默默无闻中脚踏实地,在平凡中从容面对,为老百姓办一件实事,她就觉得很知足。  第一次穿上令人羡慕的警服,她感到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1994年10月,她被分派到红古公安分局乡村派出所担任户籍员,那时刚开始实行网上户籍信息的录入,面对计算机这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