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数学培养计算能力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c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起源于生活,也是为了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计算,计算就可以放到日常生活情境中来教学。可是,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习生活化的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创设数学生活化的氛围和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计算的兴趣;其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再次,把生活情境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体验生活中计算的重要性;最后,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创设数学生活化氛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提炼生活中的实践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教学小数的意义时,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学习用品价格的资料,如橡皮多少钱,尺子多少钱等。当课堂上出示由学生自己搜集的素材编成的题目时,学生觉得十分亲切。在巩固练习时,学生运用自己搜集来的数据与事例来编题,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还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书本上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其实很想深入了解自己的学校,对自己学校的事情感到特别有兴趣。在教学除法估算时,请同学们帮总务处计算老师的月平均工资,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不但效率极高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觉得自己在能帮老师帮学校做事情,很有成就感,觉得数学有趣有用。
  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捕捉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根据小学生已具备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周围事物、现象充满的好奇心,先让学生观察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更换,周而复始,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再让学生举出每星期从星期日到星期六,过了星期六又是星期日。周而复始,无穷无尽。这些自然现象都属循环现象,让学生观察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学生通过试算“7÷3、10÷9”,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
  还原生活画面,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于生活实际,而这些生动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教师如果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例如:“加减混合计算题”,可从“公共汽车上的人上下车”这个问题引入,这样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生活情境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体验生活中计算的重要性。打开数学课本,提供的教学内容是抽象化、概括化、一般化的,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际,通过思维训练“生活化”,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85-98=185-100 2”,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2难以理解。教学时,可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想:爸爸带了185元钱去商店买了一件衣服98元,他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的钞票(应把18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应加上2元)所以,多减去的2就该加上。这样,使抽象的运算获得具体经验的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计算应用训练“生活化”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应用题尽可能的变成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题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紧紧的被问题所吸引,自觉投入问题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在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知识构建。如教学“利息和利率”时,可以利用活动课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学生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使学生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养成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在生活中学数学
  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特别重视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估计带有直觉和猜想的成分,是一种跳跃式的思维。在利用估计解决问题时,通常没有现成模式和常规的方法。最佳的结果往往需要多次的修正和尝试,因而估计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思维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泛性。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常常无法进行精确的运算和判断,这时须采用估计。比如,买菜购物要估算价格,行车走路也要估算时间等。例如:小明早晨6点45分离家上学,每2秒钟跨3步,到达学校时正好7点整,问小明家离学校共有多少步?在小学数学计算题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验算答案是否正确,这是因为有些错误用估计很容易发现。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安排了一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贴近教学内容、趣味性浓厚的思考题,计算时需要结合估计求解。
  源于学生身边真实的生活世界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如何让它们水乳交融,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学生学习数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使学生感到学数学亲切、自然、具体、乐趣。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东河村小学)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教师已不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应是课程的开发者、利用者;教师不再仅仅是“教教材”,而应是创造性地“用教材教”。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科学客观的态度,根据大纲的落实、教材的探究、学情的需要,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处理,以此充分发掘文本的价值,寻找新的突破口,实现真正的高效阅读。  语文教学的“个性”  个性化的解读和处理文本,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个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体育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通过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社会化的思维、意志力及自信心、积极的进取精神等,促进其心理素质的良性发展,对学生心理健康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迅速提高,受腐朽思想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的心理问题在逐年增多,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尤其是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发挥重要的作用。  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意义与作用  体育教学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是当今教学的新理念。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希望每天每时甚至每分每秒都拥有着快乐。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纯洁的,他们饥渴求知的心,需要老师给他们浇灌快乐的甘露,点燃快乐的火花,播撒快乐的火种。只有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学习天地,他们才能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展开快乐的思维,放飞快乐的梦想,收获快乐。  培养快乐学习的愿望  营造一种开放、和谐、宽松的教育教学氛围,是现代教学观对课
课程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笔者所在校校本课程始终坚持“国际象棋引领,制度跟进,依托社团,创新课程”的工作思路,培养学生特长,为孩子们搭建展示乐学扬长的舞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好的发展。  在特色中积淀学校文化  笔者所在校是一所以国际象棋运动为龙头的沈阳市体育特色学校。学校坚持“办精品学校,育特色人才”的办学思想,以“让每一个孩子基础扎实,让每一个孩子
学教生成是知识群落的再生长和再建构,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交互作用以及师生互动中超出预设方案之外的新情况和新境界。课堂上精彩的生成,体现的是学生的非常规思维,即创新思维。其培养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  欣赏学生一切好奇与想象  创新思维是课堂生成的核心,课堂生成也是创新思维的前提,两者相辅相成。日常英语课堂通过转型学教模式、变革学教形式、营造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听讲——记忆——练习反馈,做的习题是老师提前设计好的,很多时候处于被动状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真正使数学练习成为学生发展的需要。  以学定教  学生预习完新课后,根据预习内容,自己设计一些练习题。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以学定教。  例如:在教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而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教师要理顺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找到能让学生自主阅读和乐于写作的办法,在阅读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读写能力。那么,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在阅读中巧妙渗透写作技巧呢?  巧妙寻“点”:写作的基本功  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重在引导句子的仿写。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巧妙寻找写作训练“点”,让学生在深入阅读后的仿
目的: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其功能恢复的程度直接影响着病   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与修复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本实验采用SD大鼠,参照L
电影电视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它融合了戏剧、文学、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特点,创造出特有的时空结构,艺术地再现和反映了生活,高强度地刺激观众的感官世界,在知识爆炸和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业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渠道。这给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借助影视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作品,虽然语言精致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但是他们只能存在在读者的思维空间里,无法达到电影电视那样的感官
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创新意识与数学  杨振宁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将是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才。在数学教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