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2633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现代教育如何利用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呢?我认为应该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师讲解为主的“解词释句----串讲古诗---背诵默写”的古诗教学模式,切实落实新课标精神,开辟崭新的古诗教学课堂,使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古诗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确立自己课程的吸引力,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节课的内容,学生都怀着好奇和期待的心理渴望着,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入课题,能使学生觉得教师讲课“有味”,古诗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课前激趣很重要。在学习《静夜思》时,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圆的月亮,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然后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思考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情感,《静夜思》这首诗又会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情感。如此激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盎然。
  二、重视“背景”,体会诗境
  任何一首古诗,都有极其丰富的“背景”资源:诗人的生活经历与创作历程;与古诗密切相关的创作故事;古诗涉及的相关典故、传说;诗人的相关诗作;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创作风格等等。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詩人。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古诗的“背景”,体验古诗的内容、情感、思想。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走进古诗中去,去领略古诗所表达的奇妙意境。
  如《江雪》一诗,诗人柳宗元通过自己的所见,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静、凄凉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诗人为什么写一个老翁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地方垂钓呢?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就应该让学生去搜集、查询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柳宗元是巧妙地表达自己被贬后的那种失意寂寞的情怀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
  三、直面经典,感悟意境
  1、巧用媒体,融进意境
  诗歌教学的归宿在意境,古诗教学更是如此,这种心灵交汇的复合体现情境在诗歌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我们要在学生朗读成诵,充分理解诗词意思,准确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词内容,准备好相应的教具、材料,尽量为学生创设一种比较直接贴切的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意境当中,闭目吟诵,感悟意境。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意境感悟,我们可以先播放一段介绍庐山风光的资料片,重点选取庐山瀑布的镜头,声、景、色交融,反复播放,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印象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轻声吟诵,同时播放录有飞流悬瀑似节律的音乐,全诗的意境豁然明朗。
  2、驱遣想象,领会意境
  古诗教学不能“见槐是槐,见柳是柳”,只有驱遣想象,才能读出诗词背景,读出作者感受,读出画意真情。例如《夜宿山寺》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那个“绿”字意境全出,老师要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的深邃意境,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满足。古诗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所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
  3、诗画结合,巧悟意境
  诗人王维曾经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于抽象思维尚未完全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多呈现直观思维的内容可加深理解。一幅与学习的诗歌紧密相关的图画,学生不仅可以被画中的景物所吸引,加深古诗学习的兴趣,还可以由画出发,进入意境,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比如在教学《绝句》一首诗的时候,我首先出示了一幅《春意图》,画中有黄鹂、白鹭、远山、白雪、茅屋、小舟等等物象。古色古香的画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让学生边读古诗边欣赏图画的时候,我又着重让学生“按图索物”,然后再进一步想一想图上还有什么没有画的,你觉得应该怎样画更为恰当。这样,学生兴趣盎然,不仅很快把诗的内容学习会了,而且阐述了许多见解,互动中进入意境,又感悟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欢之情。
  四、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诵读有两层含义:即朗读和背诵。古诗文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是体味不到的,要突出“读”,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是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因此,古诗文的教学,要以“读”为本,应体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这样一个渐进的朗读层次;要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欣赏、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比如配乐朗读、配画朗读、创设情景朗读等等,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来诵读古诗文。在古诗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
  这样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语言的魅力,喜爱上古诗,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五、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例如,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同时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
  总之,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尽可能用诗一样唯美的语言演绎课堂,用诗一样的精巧锻造课堂,用诗一样的意蕴营造课堂,用诗一样的激情澎湃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因诗歌教学而充满浓浓的诗意,让学生的精神生命诗意地栖居。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高效优质课堂教学特别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是一种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协助,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益探索,也是发挥学生积极性、能动性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效优质课堂教学特别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因为它既能促进学生团队
【摘要】找原因对症下药,先过问再签名做到心中有数,应注重学生思维成长的培养,建立学生能自己完成家庭作业的信心,激发学生自查家庭作业的兴趣。  【关键词】学生养成良好家庭作业习惯  家庭作业是巩固学生当天所学新内容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也是学校、家庭共同教育孩子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家庭作业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到他今后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小学阶段,养成好的学习行
【摘要】研究主要针对高专学生口语能力普遍偏弱的问题,详细分析了这个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认为导致口语能力偏弱的主要原因是英语基础偏弱,对口语学习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足够的口语练习的机会等,提出加强学生英语基础学习,提高口语重视程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口语练习的机会等措施。  【关键词】高专学生口语能力口语练习  高专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偏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然在学生当中也有一些口语能力不错的,但是总体来
数学新课标指出:“要让不同的孩子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孩子在數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习数学的兴趣、过程及结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忽视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要求“一刀切”,必然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与新课标的理念相左。  为使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我们教研组引进了“分层励进”。“分层励进”是把竞争机制引入班级,以班级为主体
当下作文教学面临一个令师生纠结的问题:周周作作文,不见文起色,其中令人头疼的地方就有“学生写一篇扔一篇”。教师草草一句话评价,学生冷冷看一眼评语,就把写过的作文封死在抽屉里不愿再看了。笔者主张作文最起码要写两次,写一次修改提升一次。苏教版教材编写者曹勇军老师在一次讲座结束后和我们进行问答交流,他建议一篇作文起码要写一次、再写一次,并形象地打个比喻:写作文要三步走,就要 “让子弹飞(初写)、让子弹飞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其中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的全面发展教育。这五育有不同的作用,只有彼此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才能相互促进,向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前进,才能使全面教育充满活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充当设计者和信息源,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在新课改的精神理念指引下,从过去作为单纯的灌输者的陈旧教法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地提高和个性健康地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那么什么又是问题情境呢?曾在一次学习中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