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一变,轻松自来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h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本定位
  人教版第五册第六单元是《孟子》选文专版,其选文章依次为:《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这几个课面就内容简单复杂层次而言,应该是由复杂到简单。如果教者在教学过程中依序而教,这恐怕很难收到效果,如果改变现有顺序,这倒可以收到板块教学整体之奇妙。
  二、操作过程
  孟子善用故事说理,其文章多取譬设喻。基于此,我们先完成《弈秋》、《齐人有一妻一妾》两文的教学,让学生明白故事背后应藏有写作者某类情感的表达。接着,抓住《孟子见梁襄王》中“见”字作文章,让学生明白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孟子见王的目的是“推行仁政”,有了这篇课文的学习,余下的《庄暴见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两文,教者只需将学生引入到对标题的改动,这样,学生便能由此及彼,真正做到入文前已知己知彼,教学当真便会顺利许多。
  三、具体流程
  A、《弈秋》
  1.引子话题
  给出《小猫钓鱼》,让学生复述故事,后给出常规思维,否定小猫三心二意,为后面教学作铺垫。
  2.走进文面
  入文,先由“文面中有小猫吗?”这一问做到课内课外有效链接,这样,学生读文有了任务,学生一读文,能找到弈秋之徒中有一徒和小猫类似。小猫钓鱼时一会儿赶了蜻蜓,一会儿追了蝴蝶,它做事三心二意,遭到否定。那个徒弟呢?“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他也如此三心二意。
  3.逆向思维
  做这一步,我们是为给教学带来新意而设,也是为了开启思维而设。接着,课面上我们说到生活中这样的话题:一个大人带着一个小孩去开会,一只蚂蚁爬上桌面,小孩是开会呢还是斗蚂蚁?讨论分析后,大家肯定了小孩斗蚂蚁。由此,我们也便有了这样的问题进行,那小孩开会算不算三心二意?小孩该不该否定?那小猫真的有错吗?弈秋之徒真的该被否定吗?最后,我们问题的核心落实在了“选择”一词上。小孩随着去开会,他选择的并不是开会,蚂蚁出现,他选择了童趣,这无可厚非,小猫去钓鱼,但它毕竟还是只小猫,它并不在乎鱼结果多少,赶了蜻蜓,追了蝴蝶,它选择了快乐,它没有错,错只错在我们拿着猫妈妈的选择标准去苛求它了。弈秋之徒如果选择射术,那也说不定是能百步穿杨的,他当然也并非就该被否定呀。
  4.强化巩固
  有了“逆向思维”,我们课余就有了作文写作《小猫·弈秋之徒·选择》来强化巩固。
  B、《孟子见梁襄王》
  1.背景资料
  ①时代背景:人教版语文第五册第266页《寡人愿安承教》
  梁襄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②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推行仁政,宣扬“民贵君轻”。
  给出这两者,主要是为了给出这样一个事实:梁襄王想要一个贤者来辅佐自己强大国力,以雪国耻,孟子正是这样的贤士。孟子想寻一个君王来推行自己的“仁政”,梁襄王正是这样的君王,这给两人的相见创造了条件。
  2.“见”字分析
  结合上文,一个想寻找贤士,一个想寻找君王,两人都是想见到对方的。因此,“见”便有了一个前提──“想见”,时机一旦成熟,当然,“想见”就会变成“拜见”、“接见”。“拜见”“接见”是“见”的具体过程,“见”的结果又怎样呢?此时,我们要求学生读文段一。
  君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结合字面,学生很易得到孟子的后悔。“见”也便有了结果──“悔见”。
  综上,“见”便有了以下分析:
  ①想见
  ②拜见、接见
  ③悔见
  既是“想见”,但最终却“悔见”,那问题一定出现在了“拜见”、“接见”这一过程中。那问题出现在哪儿?此时我们便可导入进整个文章以及背景资料的学习分析中去了。
  3.技巧探究
  有了上面学生兴趣的激发,课面上什么“倒叙”,什么“取譬设喻”完成一个类比推理等这些技巧是很容易理出来讲清楚的。
  C、庄子见孟子
  1.阅读发现:
  入文前,我们先讲解“标题”与“内容”的关系,然后让学生阅读,学生阅读中很容易发现本文主要事件是“孟子见齐宣王”,庄暴见孟子只是孟子去见齐宣王的一个引子,课题改变成“孟子见齐宣王”而更准确些。
  2.由彼及此
  课题一变,前面有“孟子见梁襄王”作铺垫,那“孟子见齐宣王”便有如此信息点:孟子又寻找了一个新的王来推销他的“仁政”学说。
  3.对比阅读
  做这一步,我们参照了某些教师的做法,先给出以下短文,然后与课面比较阅读,从中完成对孟子説辩技巧的探究。
  孟子见齐王。曰:“王之好乐甚,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直好世俗之乐耳。”曰:“古今之乐,一也。今王独乐,百姓举疾首蹙頞,窃为王忧之。今王与民同乐,百姓举欣然而喜,则齐国之政治毕通,王当王天下矣。”王无以对。
  4.说辩技巧
  有上面的对比阅读,经过讨论分析,我们可以顺利总结出孟子的说理四部曲:
  ①投其所好
  ②布下钓饵
  ③单刀直入
  ④水到渠成
  D、“齐桓晋文之事”
  本文虽在篇幅上较其他文面复杂,但有了前面学习的铺垫,到此,我们只需引导学生将《齐桓晋文之事》这一标题变成《孟子见齐宣王》,文章的主要内容,孟子的说辩技巧等这些都迎刃而解。学生读文只是完成对前面我们已得结论进行一个分析验证。
  四、教后感想
  教学,应是教者深研文本,认真思索,大胆革新的一个过程。这需要付出,但付出总有回报。“天道酬情”,愿我的同仁们在教学中努力走出不少新路来。
  作者单位:四川西充县育英中学。
其他文献
【摘?摇要】新课程标准在凸现语文的工具性特征的同时,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真正做到“文”“言”并重,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题,学生怕,老师也苦于教学效果不理想,过去一味强调古汉语语法,后来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离开文本,离开具体的文言词
【摘 要】要达到高效课堂,课堂上老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新课标几年过去,学生或淹没在课堂知识的倾泻中,或在所谓的探究活动中迷失了思想。究其原因,除了教育理念的缺失更多的是教学策略不当和教学方法单一。“少教”是高中语文课堂思维训练的重要理念,“精导”是重要方法。由此来教会学生“用脑”,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思维经验,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探究性思维 高效课堂 训练误区 思维的“
【摘 要】在当下的学生作文中,暴露出思路狭窄、题材单一等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在作文教学中强化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突破学生思维的局限、选材的局限、选择文体的局限,走进想象与联想的广阔空间。  【关键词】作文教学 发散思维 训练    纵观各省市的中考作文试题,会发现一般的话题作文均有提示语。它往往从多方面揭示话题的内涵或外延,以便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局限,选材的局限,选择文体的局限,走进
【摘 要】语法教学因其抽象和枯燥,长期以来被师生漠视,近两年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但语文学习脱离不了语法知识,语文实践更需要语法知识,如何正确认识语法的地位,怎样上好语法课,是本文探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语法教学 新课标 教学方法    送走了高三,又开始带高一了。在教学中我发现,这届学生比起前几届学生,语法知识很欠缺。分不清主谓宾,更不要说句式特点了。作文中,语句不通顺现象比较普遍;改病句,只
【摘 要】作文教学是项复杂的工程,涉及语言表达、层次设置和主旨凸显等诸多层面。本文试图从价值观的角度切入,通过构建沟通平台、培养审美趣味和拥有精神追求等方法,引导学生建构追求真、向往善、崇尚美的价值观,继而从根本上提高作文的品位。  【关键词】价值观 建构 求真 向善 尚美  人无硬骨不立,文无精魂不灵。在作文教学方法多样的今天,不少老师将作文教学的重心放在了语言的精美、层次的鲜明之上,导致学生越
【摘要】成语和文言文学习有着紧密而微妙的联系。成语中的字词和很多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都存在着同词同义的现象,此外从成语中还可学到一些文言文中的语法知识,掌握了成语,就能为更好的读懂、理解文言文奠定基础。  【关键词】成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语法    时下,有许多中学生觉得文言文很难学。至于难学的原因,就不再深究,这里只想探讨一下如何从成语中学习文言文的问题。也许有人会问:成语中能学习文言文吗?能
【摘 要】苏教版《选读》中《魏公于列传》一文,对“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中的“过”字课本注解为“过分。指超出常格的礼数”,笔者以为当作“拜访,探望”讲;同时,对课本及教参中其它注译存疑之处均发表管见。  【关键词】《选读》 注译 疑点     《魏公于列传》是《选读》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文中有一句话“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前句加点的“过”字,课本注解为“过分。指超出常格的礼数”。
【摘 要】项脊轩是归有光当年潜心读书的地方,也是他对亲人——祖母、母亲、妻子等留有深刻印象的地方。文中,作者借对“百年老屋”几经兴衰的记述,对家庭琐事的回忆,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关键词】景物 细节 抒情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将作者对坎坷人生的深切体验与亲情交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极为复杂的思想感情。文章之所以感人,其魅力便在于一个“情”字,文中一字一
【摘要】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应该是个性化的。鉴赏中,调动、运用自己独有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才能真正完成作品的再创造,形成能让自己信服的体悟和解读。  【关键词】阅读鉴赏个性化再创造    文学作品的鉴赏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这是由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这一性质决定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该如何鉴赏呢?这是语文教师必须重点把握的内容。特别是
【摘 要】高考作文出题的理念、形式与平时的写作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高中语文一线教师,希望高考作文题能够体现一定的原则,并保持其原则的连贯性:原则之一即让学生的写作侧重于理性,原则之二是让写作教学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原则三为引导学生的写作内容与语言趋向个性化。  【关键词】高考作文题 理性 思辨 个性    高考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不容置疑,高中学生的写作训练更是受高考作文出题原则的制衡。在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