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过”字当怎样讲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dan2008t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教版《<史记>选读》中《魏公于列传》一文,对“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中的“过”字课本注解为“过分。指超出常格的礼数”,笔者以为当作“拜访,探望”讲;同时,对课本及教参中其它注译存疑之处均发表管见。
  【关键词】《<史记>选读》 注译 疑点
  
   《魏公于列传》是《<史记>选读》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文中有一句话“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前句加点的“过”字,课本注解为“过分。指超出常格的礼数”。似觉不妥。笔者认为此处“过”当作“拜访,探望”讲。试论如下:
  从语意角度看。侯生对魏公子说:“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今天我侯嬴为难公子也够劲了。”那么他究竟是怎样难为公子的呢?当公子“亲枉车骑”“虚左”迎接他时,他是“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当看到公子“愈恭”时,又进一步提出“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照办了,他又“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侯生做这一切,都是为了观察公子的态度,看公子能否真正做到礼贤下士,所以当他看到公子“颜色愈和”“色终不变”之后,就“谢客就车”,跟公子而去。这一去,在侯嬴就是决定报效公子,生死以之!所以他明知按常理不宜在公子大宴宾客,众贵宾们等着公子举杯开宴之际耽搁,却故意去拜访朋友拖延时间,以试公子,可谓用心良苦矣。其实,与他后来对公子一片忠心以死相报助其成就救赵却秦之大功相比,这点儿“狂”、“傲”又有何不宜!
  从语境角度看。“不宜有所过”的上下文中,“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今公子故过之”,“过客以观公子”,“臣所过屠者朱亥”等句中的“过”均应作“拜访,探望”讲。
  从语法角度看。“不宜有所过”,这里包含一个古汉语中常见的固定结构“所 动词”,相当于名词性短语,这个“过”应当作动词“拜访”讲,而不是课本所注的形容词“过分”。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还发现《<史记>选读》课本及其教学参考书的译注有几处疑点,不揣冒昧,列举出来,请教于方家。
  1.“二公命国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课本《鲁周公世家》)“筑之”文下注为“拾起稻穗。筑,拾。”而同页右侧旁翻译为“太公、召公命国人,凡倒下的大树都扶起培实土基。”两相比较显然是翻译正确合理而注释有误。
  2.“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檋(jú)]古代一种登山鞋。)《夏本纪》如是注。而在《河渠书》中类似的语句“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则注为“[桥(jiǎo)]同檋,登山所用的交通工具,如后世所用的‘肩舆’”。肩舆,辞海释为轿子。两句解释,孰是孰非?两句中的车、船(舟)、橇(毳)、檋(桥)应都是“乘坐”的交通工具。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一“木局”字,音jū,义为“走山路乘坐的东西。”综合起来看,应以《河渠书》的注解为妥。”
  3.“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管仲列传》)教参译文为“下达的政令应当像水流的源头一样,必须能顺民心,合民意”,不妥。这样翻译,没有注意“下令”与“流水之原”为事与事比况,而非事与物比况。而课本注解为“[流水之原]流水起于高山流入平原。比喻政令顺适民情,自然畅通”就比较妥当了。
  4.“贵轻重,慎权衡。”(《管仲列传》)课本将“贵轻重”注解为“实指重视经济的发展”,理由是《管子》有论述物资的聚散,盐铁山泽的开发,货币和物价的高低等的《轻重篇》。此说很牵强,文章这一段先论述后举例,所举的“伐楚”、“令燕修召公之政”、使桓公不背曹沫之约三件事,没有一件是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教参翻译为“他十分重视荣辱的选择,慎重地选择得失利弊”,符合文意。
  5.“马童面之,指王翳曰”(《项羽本纪》)课本注为“转身背向项羽。面,背(向)。”将“面”反训为“背”,笔者孤陋寡闻,未见别的例证。例不十,法不立。这样的解释令人费解,教参译为“吕马童与项王打个对面,指给王翳说……”,既符合“面”字的古汉语一般用法,又符合文中所描述的情境。
  6.“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项羽本纪》)课本注为“[非有尺寸]意思是项羽没有什么权势等作凭借。尺寸,喻微小的权势”,而教参译为“然而项羽并没尺寸土地可作凭借”,应以后者为妥。《六国论》中“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亦可作为佐证。
  7.“背关怀楚”(《项羽本纪》)课本注为“指背约不让刘邦在关中称王”。此说,不能令人信服。“背”当解释为“离开”,如“背井离乡”,教参译为“(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楚国”,符合句意,符合文中所述史实。《淮阴侯列传》中韩信与刘邦谈及项羽时说“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亦可为证。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景山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是一门具有显著模糊性的学科,不仅编写工作不容易,而且教学工作也不容易。什么样的语文教科书最让人满意,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最受欢迎与认可,很难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因此,语文教科书中存在的一些错误或问题需要广大学者专家、教研员和教师能够时常发现,正确看待,深入探究。  【关键词】语文 教材 错误 问题 商榷     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毋庸置疑,高中语
【摘要】江南的确是好,因此到过江南的人都愿意把江南写进诗中,反复品味。但是赏美景尚需有好的心境,韦庄不是普通的游子身份,他去江南不是轻松地游玩,他被现实的痛楚折磨着,他魂牵梦绕的是有着疮痍的故乡和故乡的路上受着乱离之苦的人群。因他魂系故乡,故江南之梦再长,也只能是浅浅的梦魇,江南之梦再美,也只能是梦断江南。由此,我们发现《菩萨蛮》清丽的词句深处,藏着那么多的抑郁与无奈。  【关键词】韦庄《菩萨蛮》
【摘 要】本文以小女孩的形象为切入点,对张承志的《汉家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鉴赏。行文分析论述了小女孩的生存环境,进而抓住眼睛和红棉袄两个角度赏析其人物形象,深入挖掘红棉袄意象的深层内蕴,由此揭示汉家寨人的坚守精神。  【关键词】张承志 《汉家寨》 精神坚守    张承志是新时期文学中特立独行的一个精神旅者。他奔跑着在中国的北方,在蒙古草原、天山腹地、黄土高原,在那巨大的地图上,在一块块大陆上奔跑着
在学习《渔父》一文时,我尝试分别从作品中的渔父、屈原以及作者司马迁等三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文本中蕴涵的三种不同人生选择,并试图以此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教育,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我们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文中屈原的态度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对丑恶污浊的世界采取了一种决然自绝的态度。  渔父则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
【摘?摇要】新课程标准在凸现语文的工具性特征的同时,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真正做到“文”“言”并重,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题,学生怕,老师也苦于教学效果不理想,过去一味强调古汉语语法,后来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离开文本,离开具体的文言词
【摘 要】要达到高效课堂,课堂上老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新课标几年过去,学生或淹没在课堂知识的倾泻中,或在所谓的探究活动中迷失了思想。究其原因,除了教育理念的缺失更多的是教学策略不当和教学方法单一。“少教”是高中语文课堂思维训练的重要理念,“精导”是重要方法。由此来教会学生“用脑”,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思维经验,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探究性思维 高效课堂 训练误区 思维的“
【摘 要】在当下的学生作文中,暴露出思路狭窄、题材单一等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在作文教学中强化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突破学生思维的局限、选材的局限、选择文体的局限,走进想象与联想的广阔空间。  【关键词】作文教学 发散思维 训练    纵观各省市的中考作文试题,会发现一般的话题作文均有提示语。它往往从多方面揭示话题的内涵或外延,以便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局限,选材的局限,选择文体的局限,走进
【摘 要】语法教学因其抽象和枯燥,长期以来被师生漠视,近两年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但语文学习脱离不了语法知识,语文实践更需要语法知识,如何正确认识语法的地位,怎样上好语法课,是本文探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语法教学 新课标 教学方法    送走了高三,又开始带高一了。在教学中我发现,这届学生比起前几届学生,语法知识很欠缺。分不清主谓宾,更不要说句式特点了。作文中,语句不通顺现象比较普遍;改病句,只
【摘 要】作文教学是项复杂的工程,涉及语言表达、层次设置和主旨凸显等诸多层面。本文试图从价值观的角度切入,通过构建沟通平台、培养审美趣味和拥有精神追求等方法,引导学生建构追求真、向往善、崇尚美的价值观,继而从根本上提高作文的品位。  【关键词】价值观 建构 求真 向善 尚美  人无硬骨不立,文无精魂不灵。在作文教学方法多样的今天,不少老师将作文教学的重心放在了语言的精美、层次的鲜明之上,导致学生越
【摘要】成语和文言文学习有着紧密而微妙的联系。成语中的字词和很多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都存在着同词同义的现象,此外从成语中还可学到一些文言文中的语法知识,掌握了成语,就能为更好的读懂、理解文言文奠定基础。  【关键词】成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语法    时下,有许多中学生觉得文言文很难学。至于难学的原因,就不再深究,这里只想探讨一下如何从成语中学习文言文的问题。也许有人会问:成语中能学习文言文吗?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