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豹 略见一斑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ingm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成语和文言文学习有着紧密而微妙的联系。成语中的字词和很多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都存在着同词同义的现象,此外从成语中还可学到一些文言文中的语法知识,掌握了成语,就能为更好的读懂、理解文言文奠定基础。
  【关键词】成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语法
  
  时下,有许多中学生觉得文言文很难学。至于难学的原因,就不再深究,这里只想探讨一下如何从成语中学习文言文的问题。也许有人会问:成语中能学习文言文吗?能!因为中华古代文化是以文言文形式记载的,而成语是古代语言宝库中的精华,从中可以窥见文言文的身影,嗅到文言文的气息。再说成语的几个主要来源(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文人作品等)原本都是以文言文为载体的。再看一组数据:177、173、136、255、161、265、158、310、140,这依次是出自《诗经》、《论语》、《孟子》、“春秋三传”、《庄子》、《史记》、《汉书》、“唐诗”、“宋代诗词”的成语条数(是据《成语探源辞典》统计的)。所有这些足以说明:中学生若能学好成语,对其学习文言文是有很大帮助的。下面主要从三方面予以细说。
  
  一、从成语中学习并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意思
  
  有些成语中的字词跟文言实词存在同词同义现象,这就有助于中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记忆和对文言文的学习。先说“爱”“安”两个实词在成语和文言文中的同义现象。成语“爱不释手”中的“爱”与《触龙说赵太后》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里的“爱”,都是“喜爱”之义;“爱民如子”和《陈涉世家》中“吴广素爱人”里的“爱”同为“爱护”之义;而“爱日惜力”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里的“爱”都是“吝惜,舍不得”之义。成语“安如磐石”“安如泰山”与“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都是“安稳”之义;“安家落户”与“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中的“安”意思同为“安置,安放”。
  再说实词“察”“辞”在成语和文言文中的同义现象。成语“明察秋毫”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察”都译为“看清楚”;而成语“察言观色”与“徐而察之”(《石钟山记》)中的“察”都译为“细看”。文言实词“辞”,可作名词,当“言辞、文辞”讲,而成语“辞不达意”与“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里的“辞”都是此意。“辞”还可作动词,译为“告别,辞别”,而成语“辞不获命”与“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中的“辞”皆为此意。
  此外,还有很多实词,诸如“度、负、盖、故、顾、当、道、既、患、咎、解、举、克、怜、汤、走、亡”等等,都能在成语和文言文中找到其相同义项,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二、从成语中学习并掌握一些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
  
  文言虚词在成语和文言文中意思相同、用法相同的现象也有不少。下面列举一些。(按文言虚词、用法或意思、成语、文言文中的语句顺序排列)
  何:①疑问代词,哪里,什么何去何从、何足挂齿豫州今欲何往?(《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副词,为什么,怎么何乐不为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其:①代词,他(它)的,他(它)们的 其貌不扬、反其道而行之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代词,我的,我,自己 各行其是、三过其门而不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代词,其中的其乐无穷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空空焉。(《石钟山记》)
   ④形容词词头,可不译微乎其微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
  于:①介词,在于今为烈受任于败军之际。(《出师表》)
   ②介词,自,在,到,从青出于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③介词,向,跟,同,对(于),给公之于众、无济于事请救于齐。(《史记·孙膑传》)
   ④介词,由于,因为业精于勤、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
   ⑤介词,胜过,比重于泰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与:(yǔ)助词,和,跟,同与民同乐、与虎谋皮、与众不同、与人为善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梁惠王下》)
  则:连词,就,便,那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之:①代词,他(们),它(们),她(们)取而代之、安之若素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助词,的惊弓之鸟、弦外之音、他山之石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
   ③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玄之又玄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此外,成语中的虚词“以、为、者、尔、乎、若、所、焉、因”等,也都能在文言文中找到与其用法、意思相同的虚词。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从成语中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
  
  学文言文,其语法知识也很重要。有些成语就告诉了我们文言文的一些语法知识。下面来列举一些。
  1.宾语前置时不我待惟命是(听)从马首是瞻何去何从唯利是图
  2.状语后置嗤之以鼻重于泰山相濡以沫
  3.成分省略盲人(骑)瞎马逍遥(于)法外
  4.被动句式贻笑大方见笑大方
  5.词类活用
   A.名词动用:华而不实先花后果衣锦还乡
   B.形容词作名词用:披坚执锐
   C.使动:祸国殃民危言耸听显亲扬名既来之,则安之
   D.意动:先公后私不耻下问
   E.名词作状语:草行露宿虎踞龙盘星罗棋布
  6.互文善男信女拐弯抹角
  由此来看,如果中学生能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且注意从成语中学习并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语法知识,再阅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名篇,就会渐渐觉得读懂浅易文言文并非难事,也一定能学好中华文化的两大瑰宝——成语和文言文。
其他文献
[摘要]文学作品的音韵之美、用字之妙、语义之丰、情感之切等都需要通过细读才能感受到;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和交流也只有建立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高中语文教材编选了许多长文,而高中语文教学课时有限,如何让学生走入文本,充分的接触、品味、揣摩、咀嚼语言,领会言语的内在精细微妙之处,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进而感受其艺术魅力?“小处着手,解剖文本”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 解读文本 
【摘 要】语文是一门具有显著模糊性的学科,不仅编写工作不容易,而且教学工作也不容易。什么样的语文教科书最让人满意,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最受欢迎与认可,很难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因此,语文教科书中存在的一些错误或问题需要广大学者专家、教研员和教师能够时常发现,正确看待,深入探究。  【关键词】语文 教材 错误 问题 商榷     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毋庸置疑,高中语
【摘要】江南的确是好,因此到过江南的人都愿意把江南写进诗中,反复品味。但是赏美景尚需有好的心境,韦庄不是普通的游子身份,他去江南不是轻松地游玩,他被现实的痛楚折磨着,他魂牵梦绕的是有着疮痍的故乡和故乡的路上受着乱离之苦的人群。因他魂系故乡,故江南之梦再长,也只能是浅浅的梦魇,江南之梦再美,也只能是梦断江南。由此,我们发现《菩萨蛮》清丽的词句深处,藏着那么多的抑郁与无奈。  【关键词】韦庄《菩萨蛮》
【摘 要】本文以小女孩的形象为切入点,对张承志的《汉家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鉴赏。行文分析论述了小女孩的生存环境,进而抓住眼睛和红棉袄两个角度赏析其人物形象,深入挖掘红棉袄意象的深层内蕴,由此揭示汉家寨人的坚守精神。  【关键词】张承志 《汉家寨》 精神坚守    张承志是新时期文学中特立独行的一个精神旅者。他奔跑着在中国的北方,在蒙古草原、天山腹地、黄土高原,在那巨大的地图上,在一块块大陆上奔跑着
在学习《渔父》一文时,我尝试分别从作品中的渔父、屈原以及作者司马迁等三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文本中蕴涵的三种不同人生选择,并试图以此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教育,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我们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文中屈原的态度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对丑恶污浊的世界采取了一种决然自绝的态度。  渔父则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
【摘?摇要】新课程标准在凸现语文的工具性特征的同时,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真正做到“文”“言”并重,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题,学生怕,老师也苦于教学效果不理想,过去一味强调古汉语语法,后来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离开文本,离开具体的文言词
【摘 要】要达到高效课堂,课堂上老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新课标几年过去,学生或淹没在课堂知识的倾泻中,或在所谓的探究活动中迷失了思想。究其原因,除了教育理念的缺失更多的是教学策略不当和教学方法单一。“少教”是高中语文课堂思维训练的重要理念,“精导”是重要方法。由此来教会学生“用脑”,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思维经验,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探究性思维 高效课堂 训练误区 思维的“
【摘 要】在当下的学生作文中,暴露出思路狭窄、题材单一等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在作文教学中强化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突破学生思维的局限、选材的局限、选择文体的局限,走进想象与联想的广阔空间。  【关键词】作文教学 发散思维 训练    纵观各省市的中考作文试题,会发现一般的话题作文均有提示语。它往往从多方面揭示话题的内涵或外延,以便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局限,选材的局限,选择文体的局限,走进
【摘 要】语法教学因其抽象和枯燥,长期以来被师生漠视,近两年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但语文学习脱离不了语法知识,语文实践更需要语法知识,如何正确认识语法的地位,怎样上好语法课,是本文探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语法教学 新课标 教学方法    送走了高三,又开始带高一了。在教学中我发现,这届学生比起前几届学生,语法知识很欠缺。分不清主谓宾,更不要说句式特点了。作文中,语句不通顺现象比较普遍;改病句,只
【摘 要】作文教学是项复杂的工程,涉及语言表达、层次设置和主旨凸显等诸多层面。本文试图从价值观的角度切入,通过构建沟通平台、培养审美趣味和拥有精神追求等方法,引导学生建构追求真、向往善、崇尚美的价值观,继而从根本上提高作文的品位。  【关键词】价值观 建构 求真 向善 尚美  人无硬骨不立,文无精魂不灵。在作文教学方法多样的今天,不少老师将作文教学的重心放在了语言的精美、层次的鲜明之上,导致学生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