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搞好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Nian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从学校活动总量统计来看,课堂教学所占的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大。因为课堂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所以,是否抓好课堂组织教学,是一个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抓好课堂组织教学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教师自身形象、语言和情感体现是前提条件
  1.教师应注重自身形象,营造良好气氛。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教师,其形象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位学生。其语言、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要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精神饱满地走进课堂,这样学生见了自然精神为之一振,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为这堂课打下了成功的基础。
  2.高度的语言艺术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重要性不亚于戏剧、影视中的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师生之间的感情的交流,对学生个性的熏陶,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主要是指一种专业的口头语言,这要求教师在运用语言的时候首先必须做到准确、清晰;其次,要做到简洁、生动、有启发性;最后,要有适当的幽默感。为活跃课堂气氛,一些教师常常会使用名言、警句、比喻、夸张、歇后语等,使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幽默感”是教学语言中的调料,一个小小的调侃,引来课堂的笑声,学生会学得兴趣盎然。一些优秀的教师,一节课中话不多,但总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而他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自然地诙谐一下,使课堂活跃起来充满欢快与生机。
  3.情感是构成教学语言的内在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教材深刻理解以后,感情发生共鸣,不可抑止地会形诸与外;一是对学生的热爱、关注之心,自然地溢于言表。教师感情充沛的语言会感染学生,使之心情振奋,精神焕发。
  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有经验的教师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块磁铁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所采取的导语设计也不同,但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绪的目的,为一堂课开好头。
  三、巧妙组织课堂,采用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情绪
  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任你讲得东南西北,唾沫乱飞,可偏偏就有学生要么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实则“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精神不振,恹恹欲睡……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采取的方式各种各样,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反而让师生之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其实仔细想想,学生上课不听课,跟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有很大的关系,说明课堂不精彩,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不感兴趣。所以,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必须巧妙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才能改变这种不同现象。那么如何巧妙组织呢?除了上面所具备的之外,我们还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应用激励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尤其是职业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仍没有跳出“应试”范围,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而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的满堂灌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理念。试想:老师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步骤大肆宣讲,不给学生任何的思考时间和互动的空间,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有很多学生在回答老师预设的问题时,没有达到老师预期的答案,就被老师全部否定,这样的课会吸引学生吗?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激励原则,想办法找学生的闪光点,变换角度,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愉快,尝试到成功,享受到尊重,这样的课堂怎么不会吸引住学生呢?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转变自己的角色,从过去的“主体”转变成现在的“主导”,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指导者。把课堂交给学生,也就是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寻求知识,获得知识的习惯。比如语文课文,可以这样说,每篇都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只有全身心投入,自主阅读,和作者亲密接触与交流,用心感受和欣赏,才会领略其美妙意境。
  2.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对教师有更新一层的要求。过去的课堂比较沉闷,而在新的教学目标下,课堂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主体”变成了“主导”;其次是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增强了主动性。
  四、展示课堂精彩的结尾
  有人说,课堂结尾不重要,下课就下课了,没什么需要准备的。其实一堂好的课除了开头和过程精彩之外,结尾也是一个不可小视的环节。明代文学家谢榛说得好:“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如余。”的确,好的结语如曲终时留下袅袅不尽的余音。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结课,使学生产生余兴未消、意犹未尽之感。
  课堂结尾方式多样,有情景创设型(主要针对学生在要下课时注意力分散,来调动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悬念诱发型(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驱使学生主动探索)、方法指导型(总结课堂学习的方法)、游戏娱乐型(课尾,学生比较疲倦,用这样的方式收尾,能使学生重振精神)、资源欣赏型(引发课外资料,学生收集资料)等方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堂采取不同的结尾,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外也能感受课堂之美,所以,好的结语是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组织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而多样的工作,其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在做到“为人师表”的同时,还要积极组织课堂,采用灵活巧妙的方式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教案设计、课堂引入到精妙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到精彩的结语,使课堂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改下比较成功的课堂,这样的教师才能担当起时代的责任,引导学生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其他文献
摘 要: 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建设,需要教师更新观念和转变方式。教师要摆正在教学中的位置,充当好学习参与者的角色。课堂上应当根据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科联系,整合课程资源,营造创新思维氛围,建设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  关键词: 语文课程 教师 调整角色 转换方式    教师在观念上调整好角色,教学上改变方式,是建设充满活力语文课程的前提。  传统语文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
按照专家们的解释,教科书的重要特点是“三线两结合”,“三线”是活动、文体和语体,“两结合”指活动与阅读、写作与口语的结合,其指归就是:亲近文本,自主学习。这是对新课标的很好诠释。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自主学习  (一)重视对文章的初步感受  这一过程旨在实现对课文语言文字、内容、情感等方面的整体认识,我的做法是在课前完成,在学生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呈现。可分
摘 要: 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主体动力,需师生双方均处于情知交融状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情”支持“知”,只有情知交融,教学才可能有效。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积极健康的情感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情感教育 思想教育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有“情”之物,所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主要是用书面形式保存下来的,要利用这些文献资料,就必须克服语言文字的困难。学习古代汉语正是为了增进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吸收“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但在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中,花了那么多时间,用了那么多精力,学生却不能独立阅读理解文言文。我们应该反思文言文教学,为什么“种瓜不能得瓜,种豆不能得豆”?中国古代文学浩如烟海,其中不乏精品美品。高中课文
2014年,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定调整,全国商品房销售有所下降,呈现区域分化特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放缓,房地产贷款平稳增长。房地产市场销售和价格回落,区域分化较为明显。20
摘 要: 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必备一种阅读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本文作者认为应该激发兴趣,鼓励质疑;教给方法,善于质疑;总结质疑,开拓阅读的广度、深度。  关键词: 质疑能力 阅读教学 培养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但就整个阅读过程来看,是否善于质疑,即能否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是思
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引起的一种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
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阵地,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与学生素养的提高.在课改拉开帷幕几年之后的今天,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依然如故,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如何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
创设情境,在教学中就是以“境”育情的情感教学模式。它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或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进而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探究,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