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理论对特殊教育的启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stgaoya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符号互动理论是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界出现的研究微观层面的一种理论,强调人类能够通过制造和使用符号进行交往,在符号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关于知识和社会阶层的观念等。符号互动理论对特殊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特殊教育 符号互动理论 启示
  
  符号互动理论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模型。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提出,代表人物有米德(G.H.Mead)和库利(C.H.Cooley)。最早使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的是米德的学生布鲁默(H.Blumer,1937年),布氏在《人与社会》(Man and Society)一书时,对符号互动的定义为:儿童如何由人们或团体所共有的象征及理解系统中学习和认知。符号互动论是以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的自我如何社会性,以及与他人互动的社会行为如何发生。
  一、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概念
  (一)符号(Symbol)
  符号包括语言、文字、动作、手势等,用来代表个体的感觉、思想、价值与情绪。互动论者认为符号均有社会赋予的意义,以此用于人际沟通;但符号的意义与运用,会因使用者之互动方式而有不同。
  符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符号的发展是社会性的,人们经由互动的过程以符号代表意念、价值与思想;二是符号的定义与运用并非完全一致,通常由使用者随意而定,符号定义随互动方式而改变;三是手势和语言都具有某种特定的意义,当人们把几个手势和语言放在一起使用时,它们就可以用来表达意思并予以互动。
  符号互动论中的符号具有沟通互动的特性,即个体在接受符号的刺激后,会经过个人诠释的过程再做出反应。
  (二)自我(Self)
  自我是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自我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与他人互动的结果,是依据他人观点思考自己的一种产物。
  米德认为个人的思想是从与他人的互动中产生的。他把这种社会性的相互作用解释为符号交换,即认为人们可以想象他人或群体怎样看待自己,以及相应地人们如何扮演他人或群体的角色来解释情境。他将自我分成两种:一种为主体我,是个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另一种为客体我,是个人所充当的他人对自己所持的整套系统化的态度。
  (三)情境定义(Definition of Situation)
  托马斯(Thomas)提出“情境定义”的理论。他认为人类在面临问题情境时,通常会经过一个自我检讨与考虑的阶段,即行为者一方面考虑自身的背景,另一方面又会考虑其所处体系的情境因素,彼此交互影响来界定他们的行为,此种对情境主观的释义过程,就是情境定义。情境定义的看法,提供了互动的基本概念,也说明了个体如何在与其他个体与团体互动中发展出社会共同的情境定义,进而形成组织与社会。
  (四)角色采择(Role taking)
  角色即米德的“采纳他人的态度”(taking the attitude of other)的概念,意指把自己看作他人,以自己对他人角色的想象而扮演其角色的心灵过程。在互动过程中,个体若具有此能力,则能以他人的观点想象他人所表达的符号的意义,并将想象所得化为自身行动的准则,此观点与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等通俗观念十分类似。互动论者认为这种角色取替能力是人与人合作的基础,能使个体在复杂的社会互动关系中顺利发展。
  二、符号互动理论对特殊教育的启示
  根据互动论者的阐述,人类是解释与界定符号的生物,知识也是符号的一种。个体通过与其他个体及社会的互动,赋予符号不同的意义,建立与其他个体的理解与沟通。在互动过程中,人与人是相互影响的,社会是由互动中个人所组成的,人类在互动过程中以符号的意义使彼此得以沟通。符号互动理论对特殊教育有以下启示:
  (一)特殊教育工作者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
  在特殊教育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互动机会,让学生通过互动过程了解所教知识的意义。通过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交往有更多的经验,以此推动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二)特殊教育要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理解
  自我认知涉及需要、行为趋势和价值观的知识,也涉及我们关于世界和其他人的看法。自我认知能使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准确的预计,它对环境和我们关于行为的反应都有影响。具有这种知识,一个人可以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做出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培养出互动论者认可的、能够友善地同他人相处的个体。自我理解涉及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理解最主要受到教师和家长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家长对于特殊儿童的认知和理解必须是积极的。
  (三)通过学校教育的各种方式促进特殊儿童的社会化
  学生的社会化是指与社会化者(主要是教师)互动的结果。学校运用教学、奖惩、模仿等各种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化,运用符号互动理论中的角色采择这一概念来解释,学生对此并非完全被动接受,而是经过主观解释后,予以接受或修正或拒绝。因此,在特殊教育中,促进特殊儿童社会化的途径就是使教师成为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加强彼此的互动,增进学生角色采择的能力,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习得社会所认可的符号系统意义,建立共同的情境定义,发展健全的自我。
  (四)通过改变特殊教育教师的理念来改变特殊儿童对自我的认知和对社会的理解
  互动论者倾向于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一种冲突的情境。在此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各有其目标,各自运用策略使对方接受自己界定的情境定义,因此协商与适应产生了教师与学生的概念。所以协商与适应方式成为师生关系中的重要因素。
  教师对于学生的认识,再结合他们的自我概念从而产生教学的规则、组织与内容。换句话说,教师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而学生也有他们自己的自我概念,以及他们自己对于教师的认识,这些因素的结合可以产生学生加在教师身上的需求与期望的反应。教师解释这些不同的反应,并逐渐产生他们加在学生身上的需求与期望,这期间可能导致教师自我概念的改变。
  特殊教育教师应该对学生有正确、积极的认识和理解,对自己的认知也要积极客观。教师通过自己对学生的期望与需求,可以改变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并逐步发展学生积极客观的自我概念。学生的社会化历程中,许多经验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互动产生的结果,为使学生顺利从学校过渡到社会,学生在学校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显得极为重要,而这取决于学生与学校的互动过程。
  综上所述,教育是一个互动过程,特殊教育更应该注重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自信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于松梅,孙琪.透视残障理论的社会学观点.中国特殊教育,2005.7.
  [2]董轩.自我概念的符号互动主义溯源与评述.社会科学论坛,2008.11.
  [3]宋丽范.符号互动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扬州大学学报,2007.2.
  [4]唐月芬.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7.
  [5]陈夏英.试论符号互动教育观.铜仁学院学报,2008.7.
  [6]丁东红.从社会哲学视角看米德符号互动论.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2.
  [7]蔡东钟.符号互动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之探讨.国教之声,1999.3.
  [8]毛晓光.20世纪符号互动论的新视野探析.国外社会科学,2001.03.
其他文献
摘 要: 数学交流重在运用数学语言对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问题的思考与解决等进行富有情感地多向互动交流,一般有探究式交流、比较式交流及反思式交流,等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  关键词: 数学交流 探究 比较 反思 创新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元发展。新教材的推出为改进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新课程标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它决定了数学是各学科中教学、学习难度较高的一门学科。数学教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有关学科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哲学、心理学、教学论、逻辑学等方面的一些新观点、新方法。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主要是以课堂教学、班级授课为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愉快地学好数学,是当前数学教学的热点和难点。心
摘 要: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现代数学教育观念的一部分,是扮靓数学课堂不可或缺的手段。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    江泽民说:“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当前,以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也是实验教材极力体现的一种理念。合作学习的方式被引入课堂后,它有力地挑战了以往教师的“一言堂”专制,改变了原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扩大了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了生动、活泼、创造学习的新局面,显示出它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与优势。  可走进课堂仔细观察,经常看到这样的一幕幕:  1.老师一宣布讨
摘 要: 对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本文从三方面进行分析:问题情境创设源于生活,创设高于生活;问题情境创设应立足于数学内部,有利新旧知识串联,拓展学生思维;问题情境创设可利用多媒体课件。  关键词: 数学问题情境 创设 数学模型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情境—数学模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来展开。刘兼教授认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任何人来讲,兴趣都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有过数学经验的人都知道,有了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学习起数学来就可以事半功倍。可见,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对于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有多种有效的途径,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推导,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从人的角度讲,成功能让人建立成就感,并从中享受过程的美感与喜悦。比如:
摘 要: 有效的提问对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双边活动,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结合实践,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有效提问 策略    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有组织的认识过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贯穿始终,它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双边活动,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起到
课堂教学是每一个科任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新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良
一、什么是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定的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作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从广义上说,数学模型是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某些属性的一个近似反映。例如: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公式、方程式、理论体系与算法系统等,因为它们都是现实世界的原型抽象出来的,因而都是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从狭义上说,只有反映特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