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z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实质是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自主合作 探究课堂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那么,怎样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构建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使开放成为新课程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充盈活力的诗意追寻。
  一、扬情——课堂充盈活力的“魂”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课堂上,教师应从“授业”中解脱出来,要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教师必须尊重、理解、宽容学生,以此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用自己的真情与爱心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老师问:“小朋友你文具盒共花了9元6角,你该怎样付钱给营业员阿姨呢?”这下学生就和伙伴们一起用学具拿了起来,当学生回答出不同的拿法后,老师把方法展示出来,问:“同学们的方法真多,说明都动了脑,下面考考你们,哪种方法最简单?”学生很快回答出来了。可见这节课把学生引入生活情境,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使他们轻松学到知识。
  二、探索——课堂充盈活力的“根”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学生发展。
  如教学8加几的例题“8 9”时:教师未作任何暗示,先让学生尝试着做。一般学生按照8加几的计算方法思考,把9分成2和7,8加2得10,10再加7得17。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看到8,想到2”的思维定势,认为8比9小,分8比较简便,于是把8分成1和7,9加2得10,10再加7得17。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时迸发出创新火花。又如这课的做一做第一题我出示了一张卡片让学生分别算出得数,然后观察异同,得出上面一排的2和4合起来就是下面算式中的6,于是学生就知道计算8 6时,6要分成2和4。然后我让学生猜一猜卡片下面的算式是什么?通过猜想、学习,引导学生投入到对规律的探索活动中。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使学生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三、评价——课堂充盈活力的“境”
  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激励。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学习过程的评价,还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给予及时鼓励,从而做到知、情、意、行综合评价。如当某个小朋友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解法”,号召全班同学向他鼓掌,对他说:“×××,你真棒!”;又如,在低年级课堂上我常用一些彩色的纸,剪成苹果状,一个苹果上写一个算式,然后请孩子们来“摘苹果”,如果孩子答对了,全班小朋友就对他说:“对对对,这个苹果属于你。”如果答错了,就对他说:“错错错,请你继续再努力。”开放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应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成功者,应采用激励的语言和动作让课堂充盈生命活力。这样,才能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练习——课堂充盈活力的“园”
  开放是创造的条件,开放练习的和核心就是开放思维。在课堂练习中,开放习题,可给学生创造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练,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1)实行弹性作业。让那些已经学好、学充分的学生免做作业,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探究自己还不会的知识;而针对部分确实还没有消化新知的学困生,教师可以给他们开小灶,让他们少做一些作业,或者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也有机会体验成功。(2)灵活引进一些实践作业。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学习后自己制作模型,在实践中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关注在成长中的整个生命,通过构建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灵性的人,成为生命涌动的主体,这也是新课程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充盈活力的诗意追寻。
其他文献
摘 要: 课堂导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传递知识信息的过程,这是一个可控的互动活动。为了在单位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更多更有效的信息量,依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合理、巧妙地引入电教媒体,充分运用其声、光,色效应,使静态变成动态,让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信息,有更多的机会观察、思考,促使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活跃师生双边关系,从而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并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要创设现实的情境,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富有兴趣地走进情境,积极投入实践活动。下面我就以苏科版七年级3.4《合并同类项》为案例讲述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合并同类项》选自义务
摘 要: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都是预设好的,每个教学环节需几分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要设置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如果学生答不上来如何引导到设置好的答案上来。这种教学形式都是学生按部就班地围绕教师的预设进行学习,使教学变成了知识灌输的过程。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走出预设 走出教材 走出教案 走出传统练习  长期以来,我们的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锻炼了自我探究和动手的能力,促使其主动地探索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多媒体 优化教学  1.引言  近年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确实给各科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一次革命,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对学科教学强大的辅助功能。但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多媒体在数学教
数学教学活动应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将新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从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维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学生由于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出错是学生的权利;教师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要求学生,更不必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要允许学生出错,甚至诱导学生“犯错”,并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让学生思维的火花烧得更旺,使数学课堂呈现无法预设的精彩。  一、允许出错,提供平台  一位教育家曾说:“疏松的土质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认知活动并非被动的机械反映,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主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动地构建起关于客体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自主学习正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知识。老师要合理运用学习策略,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积极主动
摘 要: 从发现问题到问题解决是一个总体学习过程,在小学数学中落实“四能”,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更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现状,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本文对“四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落实途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 四能 小学数学 教学途径  “四能”指: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四大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就是指学生自主地发现题目的困惑之处,明显地感知“问题”存在的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具
全透明机舱客机:考验乘客胆量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毫无遮挡地,像真正的鸟儿一样融入蓝天呢?近日,一家航空公司展示了最新概念全透明机身飞机。这家公司计划以OLED的超薄屏幕
摘 要: 小学数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应当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建构起属于自己的一套认知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学习基础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发现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大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严重限制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学生也很难适应现代教学模式,所以改革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