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stn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其中包含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与培养。
  
  一、 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的话,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事实上学生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的作用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语文的学习。
  
  二、 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抗挫折能力。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我曾组织过一场古诗词朗读比赛,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在朗读中要求学生口齿清楚、诗句朗读流畅,读出情感。教师在点评时做到重表彰、重指导,赞誉中等生、差生的优点,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后来组织名著知识竞赛,大多数学生报名参赛,连差生也敢于自愿报名,迎难而上,自信心大大增强。
  
  三、 引导情感沟通,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情感”教育可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朗读激发情感,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存在形式,也是作者表达认识与感受的媒介和手段。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教师的范读,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使学生经过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以《回延安》一课为例,这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热烈而奔放的情怀,充分表现了作者在阔别多年后重回延安的喜悦之情,以及对革命圣地的向往之心。教师在讲授时,要结合信天游文体的特点,认真范读,力求再现当时的场景,表现出作者对革命圣地的崇敬、向往之事,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
  
  四、 进行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应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就要对学生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要激发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对祖国、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量。为此,我设计每堂课的课前5分钟课堂,每天有意识地设计一个有关意志培养的题目,通过同学上台演讲,既达到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口才的训练要求,又是对学生意志教育的一个最好时机。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意志力。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与困难作斗争,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唐河县大河屯镇第二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打下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一、历史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共同活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更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作交流,积极获取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显得更为重要
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头戏”,字多量大,学生学起来单调乏味。然而,识字又是迈向知识大门的“首要门槛”,它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要教得灵活,学生要学得扎实。因而,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新课程标准对识字的需求和新教材的特点,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我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识字方法多种多样,不拘泥于一格。任何稚嫩的方法,只要能够帮助学生识字,教师都不应予以否定。当然,对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进行肯定并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 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不论办任何事情,都是先在大脑里产生了一定的思维,然后想办
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倾向于学习数学,而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为此,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关心和热爱学生,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首要条件。一旦离开了真诚的爱,任何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都难以奏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
阅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如果阅读不带有个性,不带有创造性,那只能叫做。死读书“。我们应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搭建师生之间
一、巧妙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学生就注意听讲,这堂课效果肯定不错。否则。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掌握知识也不全面,学习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又怎能导入课题呢?  教师对教材应有十分准确的把握,努力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可以通过讲与本课有关的故事、成语导入新课。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可以
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的目的,运用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的思想情感的交际。口语交际不仅能促进人们的互相交往,而且能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因此,口语交
摘要:计算机教育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任务驱动教学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和实践性,符合信息技术教育层次性和实用性的教学特点。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充分地挖掘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培养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良好途径。  关键字:任务驱动;中职教学;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源泉,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