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學科,也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和前提。低年级儿童理解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擅长记忆形象、具体的实物。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直观性和趣味性,以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营造活跃欢乐的课堂气氛的目的,让儿童在不拘一格的学习方式中积极愉快地成长。
一、关爱每一个孩子
老一辈小学语文教学大师斯霞常说:“工人爱机器,农民爱土地,战士爱武器,那么教师就应该爱学生。”只有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鼓励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才能让每个孩子都喜欢上语文课。教师既要爱优生,也要爱差生,对聪明勤奋的倾注满腔热情,对迟钝、调皮的耐心培育,引导后进生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不要动不动就训斥乃至辱骂,应该用爱心去教育、感化孩子,帮他们重树信心,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其不断进步,获得成功的愉悦。对于优等生,俗语说“严是爱,宽是害”。有些优生认为自己学习优秀,往往在纪律上不严格要求自己。老师也认为这个学生学习不错,于是姑息、放任这个学生,对他的一些“毛病”也从不过问,认为情有可原,久而久之,这个优生就会变得高傲自大,目无师长,无视学校纪律,学习虽好但道德品质恶劣。热爱不等于溺爱、娇惯、姑息、放任。当然,执教要严,并不是说可以简单粗暴,而要严而得当,严而有效,宽严有度。总的来说老师应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在新教育形势下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学习上得到全面发展,让教师的关爱播散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二、创设情境、诱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动力。只有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集中注意力,恰到好处地调动学生涉猎新知识的积极性。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先准备一个装有半瓶水的瓶子,在旁边放上吸管、石子、沙等材料,然后设问:“不能用手将瓶子拿起来,你可以用哪些方法帮乌鸦喝到水?”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情境导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营造宽松氛围,构建和谐课堂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体,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只有让学生处于一个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这需要教师相信并尊重每一个孩子,为其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我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把全班同学分成了六个学习小组,并让学生推荐出了六名小组长。有需要时,就让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主、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只要学生积极参与,无论对错,我都会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从不直接批评、训斥学生。有的孩子一时回答不上问题,我会先给一定时间让他“好好想一想”,若仍不会,我就让他请同学帮助自己。正因如此,班上的学生从来不害怕回答问题。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对于初入学的学生来说,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是儿歌和手势。手势可以帮助他们形象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适当插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儿歌并借助手势表演,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帮助他们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进行拼音教学时,我们就可以编很多的儿歌来帮助孩子识记,如:“张大嘴巴a,a,a,扁扁嘴巴i,i,i,”等等,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
四、拥有先进的语文教学观
语文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语文教师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语文,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的新型人才。老一辈小学语文大师霍懋徵老师说过:“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十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乐群,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和组织作用。这种引导、组织作用表现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由教师设计、组织和实施。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对教学质量与效果全面负责。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学,教的目的在于学生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现在学的方面,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进行。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应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给学生打下做人的基础。这都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语文教学观。
综上所述,小学低段的教学工作是烦琐的,它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多一点耐心和细心,巧妙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质量和目的。
一、关爱每一个孩子
老一辈小学语文教学大师斯霞常说:“工人爱机器,农民爱土地,战士爱武器,那么教师就应该爱学生。”只有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鼓励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才能让每个孩子都喜欢上语文课。教师既要爱优生,也要爱差生,对聪明勤奋的倾注满腔热情,对迟钝、调皮的耐心培育,引导后进生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不要动不动就训斥乃至辱骂,应该用爱心去教育、感化孩子,帮他们重树信心,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其不断进步,获得成功的愉悦。对于优等生,俗语说“严是爱,宽是害”。有些优生认为自己学习优秀,往往在纪律上不严格要求自己。老师也认为这个学生学习不错,于是姑息、放任这个学生,对他的一些“毛病”也从不过问,认为情有可原,久而久之,这个优生就会变得高傲自大,目无师长,无视学校纪律,学习虽好但道德品质恶劣。热爱不等于溺爱、娇惯、姑息、放任。当然,执教要严,并不是说可以简单粗暴,而要严而得当,严而有效,宽严有度。总的来说老师应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在新教育形势下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学习上得到全面发展,让教师的关爱播散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二、创设情境、诱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动力。只有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集中注意力,恰到好处地调动学生涉猎新知识的积极性。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先准备一个装有半瓶水的瓶子,在旁边放上吸管、石子、沙等材料,然后设问:“不能用手将瓶子拿起来,你可以用哪些方法帮乌鸦喝到水?”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情境导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营造宽松氛围,构建和谐课堂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体,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只有让学生处于一个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这需要教师相信并尊重每一个孩子,为其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我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把全班同学分成了六个学习小组,并让学生推荐出了六名小组长。有需要时,就让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主、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只要学生积极参与,无论对错,我都会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从不直接批评、训斥学生。有的孩子一时回答不上问题,我会先给一定时间让他“好好想一想”,若仍不会,我就让他请同学帮助自己。正因如此,班上的学生从来不害怕回答问题。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对于初入学的学生来说,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是儿歌和手势。手势可以帮助他们形象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适当插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儿歌并借助手势表演,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帮助他们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进行拼音教学时,我们就可以编很多的儿歌来帮助孩子识记,如:“张大嘴巴a,a,a,扁扁嘴巴i,i,i,”等等,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
四、拥有先进的语文教学观
语文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语文教师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语文,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的新型人才。老一辈小学语文大师霍懋徵老师说过:“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十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乐群,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和组织作用。这种引导、组织作用表现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由教师设计、组织和实施。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对教学质量与效果全面负责。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学,教的目的在于学生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现在学的方面,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进行。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应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给学生打下做人的基础。这都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语文教学观。
综上所述,小学低段的教学工作是烦琐的,它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多一点耐心和细心,巧妙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质量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