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将巾帼英雄拉下马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x1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关于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的解读,人们往往将其笼统地概括为一位巾帼英雄。而这首诗歌中作为女英雄的木兰,她的独特魅力绝非“英勇善战”可以涵盖。本文试从质疑一般教学中强调木兰“英勇善战”的说法出发,细读《木兰诗》文本,力求还原一个真实、完整的花木兰形象,充分展示其作为巾帼英雄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花木兰;巾帼英雄;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159
  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选入北朝民歌《木兰诗》一文,让学生对这个历史人物的形象有了更直接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课文讲述的是北魏时期,花家女子花木兰为父从军、征战沙场,凭借着过人的本领和胆识,保家卫国、衣锦回乡的故事,富有传奇色彩。诗歌着重体现了木兰孝义的精神和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情怀。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在教学过程中,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时,部分教师依循木兰在战场上的表现,往往将其笼统地概括为一位英勇善战的巾帼英雄,甚至有意扩大了她的果敢英勇、坚毅善战。呈现给学生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男性沙场英雄。而花木兰作为一个文学形象深入人心,其最大的出彩之处恰巧不是因为其男子般的战士形象,而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细腻、谨慎的女性气息。本文试从《木兰诗》的文本出发,细致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力求完整、真实地还原花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
  一、对“英勇善战说”的质疑
  古人有云:“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显然,我们一般理解的英雄已经将其的性别进行了限定,认为英雄就专指男性,英雄就是男性表现出来的英勇善战。在很多教师的课堂上,花木兰的形象被框定了,她就是一个英雄,英勇善战,与男性英雄无大差异甚至于无异。这样的教学安排有失偏颇,值得商榷。
  自古以来英雄不胜枚举,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有精忠报国的岳飞,飞将军李广等。而这些英雄形象的塑造或多或少都借助比较直观的战事描写。比如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对李广战场杀敌的形象有较为详细的描述:“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司马迁在文中既有对李广的动作、语言描写,也有对匈奴反应的描述,甚至有两军之间的战斗场面。我们确实能够直接感受到李广的英勇气概和无畏勇气。
  再看《木兰诗》,几乎没有哪些语句是对战斗场面的描写,我们也找不出那些所谓木兰英勇善战的有力证据。也许有人会说“旦辞爷娘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几句是写打仗。其实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几句写的是木兰行军途中,离家愈远而产生的想家思亲的情绪。那么“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呢?稍作分析即知这句也不是,这一句写的是部队行军速度飞快。也有人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可以体现。仔细品品实则也不然,这句讲的是军队宿营,写的是营地环境的艰苦。整首诗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可以算讲打仗。但严格意义上讲,只有“将军百战死”一句,因为“壮士十年归”已经讲将士凯旋了,而不是讲打仗。纵观整首诗,并没有直接描写木兰战斗场景的语句。因此,所谓木兰“英勇善战”也就不是全诗要呈现的重点。
  对战争的场面轻描淡写,百战之苦、十年艰苦,作者一笔带过,显然不要突出花木兰作为战斗英雄的高大形象。至此,对木兰巾帼英雄的解读如果只停留在表面,让学生仅知木兰“英勇善战”单一的英雄概念,这样的教学不可谓成功。脱离了文本的主观判断和臆测,也就脱离了阅读教学关于“钻研文本”的要求,这也无益于学生思维的锻炼和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
  二、“巾帼英雄”花木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尊重文本事实,从文本语句出发,对学生的分析加以正确的引导。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木兰的人物形象呢?必须说明的是,在《木兰诗》中,花木兰的确是个女性英雄。但是作者设定的这一女性英雄的形象特点,却恰恰不在其英勇善战上。
  细读文本,在课文一开头,未见人先闻声。从一开头连续十六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全部写的是木兰作为花家女儿,为年老的父亲担心,决心代父从军。这是木兰作为一个女儿的考量,体现她孝顺之余更多的是女性身上的独有的情感表达。她的孝义绝非是代父从军的逞能莽撞,从后面交代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木兰对于自己的出征和戎马生涯是有比较详尽的准备的。一方面她周密准备战斗所需的装备,另一方面细致考虑可能会遇到的种种挑战并做好相应的心理建设和措施防备。因此,这里展现的是一个勤劳孝顺、细腻谨慎的木兰,带有明显的女性标签,这也是课文花费较大篇幅来呈现的。
  接下去的诗句更值得细细品味,“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前后四句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是相同的,即思念父母。既然意思相近,句式结构也几乎一样,没有提供过多的其他信息,作者为什么要冒着文句重复的危险,花费如此大量的笔墨呢?无疑,作者用这样的方式突出了木兰思亲的浓重心理,也就是说作者更注重对木兰作为一个女儿的身份的刻画。作者时刻告诉读者,这里出征行军,上前线战斗的是一个女性,由此更容易产生浓厚的思念情谊。
  接下来凯旋以后,写家庭迎接的欢乐,一共六句;再写木兰换衣服化妆,一共十二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个爱美妆的女子跃然纸上,一副天生的女儿情态。可以确定,这样的描述绝不会出现在对男性英雄形象的塑造上。
  当然,本文不是要推翻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而是展现了一个更立体、更完整的花木兰。
  三、关于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于木兰替父从军的相关记载还有不少,迪斯尼更是根据这个故事改编成动画片并搬上荧幕,使花木兰这一人物为更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我们不排除在其他文字或影像资料中,花木兰身上表现出来的英勇善战和胆略过人。而在《木兰诗》里,作为一首北方民歌,诗歌本身固然有着豪放的语言风格,这些我们在“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诗句中都能够感受到,这是区别于南方民歌细腻的特点的。
  本文不是就木兰到底是一个巾帼英雄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孝女做二者取其一的讨论,而是直面教学中遇到的人物形象分析,将“巾帼英雄”之“巾帼”二字进行针对性地落实和呈现。作为上战场杀敌的士兵,木兰区别于一般男性英雄的特征何在,同时她区别于一般织布姑娘的性格亮点又在哪里。这是教师在分析《木兰诗》中花木兰的性格时不能回避的问题,而这个恰恰又容易被忽略,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笼统地概括出花木兰是一位巾帼英雄便草草结束人物分析的教学环节。
  在《木兰诗》的教学中,对整首诗的叙事加以详略地划分是很有必要的,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阶段概括木兰的人物特点,避免“套路化”的误区,就不会将其形象概括简单地停留在“巾帼英雄”上了。如果教师能够总结出课文“详写女儿情态,略写英雄气概”,应该也算比较成功的教学了。
  北大教授钱理群在《解读语文》序言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结构深层的文化密码。我们知道,阅读主体与文本主体之间是有间隙的,在新课标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课堂上,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在两者之间做好由浅到深的同化与调节,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 温新成.巾帼英雄还是传统孝女——《木兰诗》中木兰形象再探讨[J].语文教学通讯.2005(1).
  [3] 陈洪.花木兰—一个光彩照人的巾帼英雄——也谈《木兰诗》人物形象[J].新课程学习,2010(6).
其他文献
摘要:就笔者所教的班级而言,大部分同学在初中时没有读过四大名著,家里也没有相应的书籍,而且有不少同学认为自己以后学理,不用读,不想读,读不懂,也浪费时间。所以,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作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本文介绍的就是笔者通过《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对古典小说阅读进行指导的案例。  关键词:古典小说;阅读教学;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
有些事情这辈子若是错过了,便是不可弥补的遗憾。就像有些人,你这辈子总要去见它一次。它深居故宫多年,只有两次以真面目示人。如今,它再次现身故宫,无数人为睹其真容而疯狂。因为错过了,就不知此生是否还能再见它一面。  怎么描述它呢?它有着宋代画作清雅的特质,但它的颜色又不似宋代写意画善于运用的色彩。它大青、大绿,甚至黑色都搭配得毫无违和感,就像是本身生出来的。它的作者也没有什么大名气,只是徽宗招来创作的
摘要:学校评价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导向作用,以学生的最后考试成绩或升学率作为学校教育质量唯一标准的评价制度越来越受到诘难。学校效能评价是对学校影响学生身心发展情况的价值判断过程,它以其“增值”的理念与寻找“净影响”的思路,形成了有别于传统评价的模式与方法。由此,增值评价是学校效能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学校教育教学的起点和过程,综合考察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一种“绿色升学率理念”下的发展性学校
在比利时阿登省附近的夏蒂伦村郊外的森林深处,有一座巨大的废弃汽车场,数量最多的时候约有五百多辆被废弃的车辆。由于年代久远,这些车的车身已被黄土埋陷过半,苔藓、藤蔓爬满车身,树枝、落叶混杂其中。虽然这些车子还能分辨出颜色,但是车面油漆剥落,锈迹斑斑。有的车子轮胎已经腐烂,方向盘被扔到车顶,前照灯像张着两只空洞大眼的骷髅怪物。这里就是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墓地之一的夏蒂伦汽车墓地。  顾名思义,所谓“
摘要:教师和教科书在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研究它们的职能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形势,突出强调合理分配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分别介绍了教师职能与教科书职能,并找出结合点,使教科书职能和教师职能更合理地分配和结合,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师职能;分配;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82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
学校门口小卖部一元钱一包,把面饼捏碎伴着调料包可以直接吃,“小浣熊”牌干脆面是在我们口袋里装着两元钱就敢称宽裕的年纪里,最简单、最实惠的快乐。久而久之,“干脆面”反过来也成了小浣熊(也称浣熊)的代名词。  然而,有很多网友也会在有小熊猫的文章和视频里,评论“干脆面”。小熊猫和浣熊这两个看上去没那么容易混淆的动物,为何被混为一谈呢?小熊猫毛色呈红褐色,而浣熊则以灰褐色为主,虽然体型相似,且尾巴上都有
摘要:以肖培东老师执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针对课堂教学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主的现象,提出了关注语文文字本身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是在阅读课文时,既要读词语,还要读单元提示;默读课文时,教师要耐心等待;指导感情朗读,可以从读重音、读快慢、读标点着手。二是品味语言可以采用删除法、调换法、补白法。三是体会文章主题美时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多元解读之美和拨云见日之美,从而展现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  关键
摘要: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在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归一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44  化学新课程将科学探究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旨在转变学生
牛顿说:“我可以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这句话的大意是,科学的问题好解决,人性的深邃却难以把握。但对于自行车如何保持平衡的问题,即使众多科学家求索了几百年,也始终无法说清其原理。  自行车是18世纪末法国人发明的,与其他现代交通工具一样,自行车也经过了几代的改良。最初的自行车没有脚踏板,也没有转向功能,前行要靠脚蹬地,转向需抱住车体。直到德国的德莱斯发明出了可以控制方向的车把
在人类社会中,以貌取人是常有的事儿,有意思的是,在人类玉米育种史上,以貌育种也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育种学家们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20世纪初,玉米开始在美国大量种植,玉米品种的好坏成了农场主们最关心的问题。为此,美国种植业协会每年会召开一次玉米展览会,评选出最好的玉米品种,并予以奖励。展览会评选玉米品种的标准是:果穗美观、匀称、硕大,单株产量高。一句话,看起来要“帅”。  这个评判标准成了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