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信息 合理推断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zenCis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和跨学科学习中,我们获取信息的文本,不仅仅是比较熟悉的连续性文本,如文学类、实用类、论说类等,还有图表、广告、目录、索引等多种形式的非连续性文本。然而,目前高中语文教学重视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忽视、漠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仅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为例,其中只有一篇非连续性文本——《图片两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对图片阅读的策略知之不多,对如何读图、如何实现图文转换、如何让学生自主建构从一个文本的阅读到一类文本的阅读策略的掌握等不是很清楚,教学实施中自然难以有大的突破。
  此外,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受到阅读测试模式的影响,教学考试化。以图表题为例,由于语文教科书中图表文本的缺乏,图表教学往往和图表题的阅读测试联系起来。教师为了方便教学,甚至将这类文本的阅读教学简化为解题技巧的传授,如指导学生审清题目和题干、观察图表、明确主旨、拓展思维联系实际等。将图表阅读简化为机械的解题步骤,看上去简化了教学程序,提高了教学效率,实际上很难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难以让学生通过运用阅读策略形成阅读能力,长此以往,学生思维能力薄弱,缺少分析和判断能力。在此背景下,试题的革新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们先看2011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的一道图表题: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下表所包含的主要信息,填在方格中,表述中不得出现具体数字。
  (摘自《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极少数人认为网络语言最终会走向消亡外,□□□□□□□□□□□□……□□□□(不超过30个字),□□□……□□□□□□□□(不超过30个字),甚至还有小部分人认为个性化的网络语言会逐渐取代传统的语言。
  综上所述,被调查者对网络语言的态度:□□□□□……□□□□□(不超过30个字)。
  本题前两空只要求对数据进行解释,由表格可知:占1.7%的人认为“网络语言最终会消亡”,64.9%的人认为“网络语言经过规范,会进入日常生活”,题目要求,答案表述中不得出现具体数字,我们将“64.9%的人”替换为“大部分人”即可。26.7%的人认为“部分网络语言会进入汉语词典”,同理,我们将26.7%的人替换为“一部分人”或“不少人”即可。只有最后一问稍难,要求综合以上数据进行一些提炼,被调查者大部分能接受网络语言,可以概括为被调查者对网络语言“比较宽容,同时期待对网络语言进一步规范”。对于此类非连续性文本,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仅要教给一般的筛选信息、图文转换方法,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在没有提示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推断的能力。
  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目的命制有了新的探索。请看江苏卷的一道图表题:
  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
  与过去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不同,本题没有给出任何倾向性的提示,只是给出一组数据,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数据直接写出结论。这一点提醒我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点的考查更加全面,教学中要在强化策略指导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并不注重审美体验的获得,而是为了获取信息。这就需要读者通过理智分析,严谨解码,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在文本中所表达的内容,进而借此获得信息。2011年山东卷图表题的第三问建立在前两问数据解释的基础上,答案容易提炼出来。2013年江苏卷的图表题没有任何铺垫,要求直接归纳出一个结论,难度提升了。回答这类试题涉及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分析推断及书面表达能力。学生拿到图表,不仅要进行字词辨识,还需要读标题、分类图例和数据、浏览文字说明才能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整体信息。在把握信息的基础上,学生寻找重点信息,把握核心词语,分类有效信息,才可以定位信息、加工并且整合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缺一不可。学生获得信息、加工信息相对容易,解释数据、分析数据、合理推断,最后得到隐含的结论较难。合理推断获得隐含的信息,需要学生将表中所反映的信息和自己原有的知识、想法和经验相连接,进行综合判断,才能归纳出有特定目的的结论。
  2013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图表题在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上,特点尤为明显。学生需要观察、理解、归纳、概括、推断。阅读图表,学生观察得知表格数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发表处女作的年龄,一部分是发表代表作的年龄。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发表处女作,主要集中在25岁前后;发表代表作,主要集中在35岁前后。以上只是描述一个现象,根据数据得出以上解释不难。试题要求“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所以要特别关注发表代表作的年龄与发表处女作的年龄之差,由此思路推断出答案:大多数作家需要经过十年左右的时间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的成熟期。这是试题命制者暗示的真实意旨。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进入高考试卷已是常态,笔者展望,将来这类试题的发展趋势,一是材料的多样化,如曲线图、目录表、设计图、地图、问卷、时间表、通知、广告等这些非连续性文本都有可能进入检测视野,因此,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需要全方位关注;第二,试题会在现有的能力基础上有所发展,既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取准确有价值的信息,还要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概括与推断。
其他文献
权威考试塑造了“写作能力”,进而塑造了中小学的“作文”。也正因为如此,“作文”的内涵要随试卷的风向而变动,“写作能力”的界定要随“优秀作文”的模样而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小学的“作文”在本质上是与应试挂钩的,中小学所培养的“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应试的能力。……  这样,就要求(召唤)研究者和教师以变革的姿态去研究“作文教学”,重铸21世纪的中国“作文”和“写作能力”。  ——王荣生《中国学生
各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有一些这样的课文:看似文字浅显、主题单一,实则内蕴丰富、魅力十足。此类课文往往是名家经典。但是,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时往往找不到有效的抓手。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在苏教版中被编在“底层的光芒”这一板块中,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是让学生简单地梳理和概括格斯拉作为底层人物的品质,没能引领学生感悟和分析作品“描述的卓越艺术”(其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这样,学生缺乏对作品应有
众所周知,犹太人特别聪明。这种聪明是与生俱来的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聪明,一个主要的原因便是喜爱阅读。在犹太民族,孩子刚懂事的时候,父母就会将蜂蜜滴在书本上,让孩子们去尝一尝书的“味道”,从而喜欢上书籍。  一、阅读,原来这么美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
沈从文曾经评价朱自清,“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在诗歌散文方面,得把他的作品和俞平伯先生成就并提,作为比较讨论,使我明白代表五四初期两个北方作家:平伯先生如代表才华,佩弦先生实代表至性”。[1]《背影》一文,则是“至性”散文的典范之作。《背影》创作于1925年,自1931年入选由赵景深编的《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以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读者,至今仍保留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背影》语言质
语文课难教,作文课更难教。大凡上公开课,很少有教师愿意上作文课,作文课俨然成为语文教学的软肋。可难教的作文课不好好地教,学生的作文水平恐难真正提高。为了寻求突破作文课教学的难关,我们在县级“教坛新秀”评选活动中,要求所有参赛者以“补课”为话题执教一堂作文指导课。比赛中涌现出一些优秀课例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典型误区。  一、指导内容只“多”不“精”  “作文指导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可以涵盖学生写作前的
赵振江,生于1940年,北京顺义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98年获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颁发的“伊莎贝尔女王骑士勋章”,1999年获阿根廷总统颁发的“五月骑士勋章”,2004年获智利总统颁发的“聂鲁达百年诞辰勋章”。著有《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歌导论》《拉丁美洲文学史》(合著)、《山岩上的肖像:聂鲁达的爱情·诗·革命》(合著)及学术论文多篇,译著有《拉丁美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表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给每一位炎黄子孙,贯穿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当中,才能形成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学校以年段为单位研究,制订单元文化主题对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语文教育根植于更深厚、肥沃的生存土壤。  一、利用早读、午读等,营造吟诵经典的氛围 
尊敬的编辑老师:    您好!我是西部一位语文教师,已经自费订阅《语文建设》4年,在教学一线中深受其激励,收获也不浅,非常感谢你们能编发这么好的杂志。  拜读贵刊今年第1期刊登的一节课堂实录课一江苏省特级教师张赛琴老师的《小螺蛳的“细节”》后,内心不由感叹:作文还能这样教!    启悟一:生活就是作文的基础。    站在生活的角度学语文,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给语文课堂
《诗经·卫风·氓》(以下简称“《氓》”)是入选高中语文教材时间并不算特别长的古诗,怎样的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课堂的教学特质,背后是关乎古典诗歌教学效果的大问题。  《氓》的篇幅较长,有的教师着眼于文言字词,索性将其上成文言文课,完全抹杀了《氓》作为诗歌的文学特质;也有的教师为了营造探究性课堂的氛围,就采取务虚的态度,将字词以诸如小检测等形式一带而过,然后脱离诗歌具体的语言与情境空谈人物形象、文化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边的蛇山上,始建于三国时期,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有“天下绝景”之称。古往今来,骚人墨客纷纷登临揽胜,留下了无数传唱千古的不朽诗篇。李白的两首黄鹤楼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虽是一人一地之作,却情随事迁,风格迥异,耐人玩味。    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