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课的三种典型误区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难教,作文课更难教。大凡上公开课,很少有教师愿意上作文课,作文课俨然成为语文教学的软肋。可难教的作文课不好好地教,学生的作文水平恐难真正提高。为了寻求突破作文课教学的难关,我们在县级“教坛新秀”评选活动中,要求所有参赛者以“补课”为话题执教一堂作文指导课。比赛中涌现出一些优秀课例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典型误区。
  一、指导内容只“多”不“精”
  “作文指导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可以涵盖学生写作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及相关的写作知识,例如材料的积累与整合、审题与拟题、确定文章结构与写作提纲、选材与立意、思维与表达,等等,但教师不可能在特定的场合把什么都揉进作文指导中,而是有所选择、有所设计的。”[1]然而,在现实的作文指导课中,很多教师还是片面追求所谓课堂容量,指导内容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在以“补课”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的作文指导课上,执教者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播放影音文件,导入“补课”话题。
  (二)畅谈感受:用简短的几句话表达你对“补课”行为的情感、态度或观点(喜欢或不喜欢)。
  (幻灯片展示:有关补课话题的时事新闻图片。)
  (教师讲解)
  (三)话题评价:对话题内容或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积极与消极面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就补课的利弊得失进行讨论,教师做好总结并示例。)
  (四)立意拟题:结合前面的情感、态度及内容,指导学生锁定立意点,拟出较合适的标题,要求表明立场、观点,起到引领全文的作用。
  拟题示例(略)
  (五)开篇入题,立论阐释,表达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开门见山,揭示文章主旨。
  (课堂自由讨论,然后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语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做好总结展示6个示例。)
  (六)课堂小结,照应前文,升华文章主题。
  该堂课以“学习认识议论文体的一般写作特点,训练学生初步的立意构思能力,培养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教学目标,围绕“作文的拟题、入题指导”这个教学重点,突破“学生立意、构思和有效地入题”这个教学难点。一堂课下来,既让学生交流看法、评价话题,又进行了拟题、入题、结题的指导,初看起来内容可谓丰富,学生可学习到的东西似乎也很多。然而,这种面面俱到的做法,反映了教师对学情的忽视。每次的作文指导,教师认为自己什么都应该教,学生什么都应该学,这样做明显是没有针对学情开展教学。把学生看成什么都不懂的对象,教师则以保姆式的包揽指导全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喧宾夺主,最终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都是一笔糊涂账。总之,这堂课乍一看似有“广度”,实际上鲜有“深度”。
  二、指导方法只“教”不“用”
  作文需要指导,尤其写作方法的指导。于是,有人认为作文指导课也可称为写作方法指导课。但是,“方法”必须借助“过程”来实现,“过程”必须依靠“方法”来展开。没有过程的方法,往往会出现方法的“教”和“用”脱节的现象,这样的方法最终难以让学生真正掌握,进而形成能力。因此,作文方法的指导重点应放在让学生于过程中获得方法,于具体情境中辨别方法,于实际中选择和运用方法,并对自己运用方法的情况作出评价。“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讲作文方法的时候,不能满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抽象分析,更要注意通过生动的案例示范,阐明‘怎么办’和‘为什么这么办’。”[2]然而,目前的作文指导大多采取教师传授一些陈述性知识的单一方法,显得有点刻板机械。教师在进行写作方法指导的时候缺乏与思想内容、主旨情感的联系,也没有重点和针对性,导致方法指导游离于写作实际,写作方法成为中看不中用的花招。
  下面是话题作文“补课”的指导课,执教者紧紧抓住“拟题”这个重点开展教学。
  为了让学生理解拟题,教师首先以话题“家”为例,列举一些好题目,如“我们都有一个家”“回家的感觉真好”“两束康乃馨一份爱”“一生倾情”“我想有个家”“家,我温暖的港湾”等等。
  接着以“读书”话题为例,介绍拟好题目的方法。
  (1)扩展法。在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从而拟出比话题更加具体的题目,如“谈读书”“书是我的挚友”“读书轶事”“世界因书而精彩”……这是较容易掌握的一种拟题方法,使话题由大化小,避免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利于把握文章的重点。
  (2)想象法。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让思维在虚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从而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据此可拟题为“假如世界没有书”“22世纪的书”“梦幻的书海”等,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3)拟人法……
  (4)引用法……
  (5)引申法……
  (6)悬念法……
  (7)公式符号法……
  最后要求学生给“补课”这个话题拟写题目,并说说所拟题目的写作中心、重点以及段落层次的布局等。
  上述课例可以说是目前作文指导课中最常见的课型。很多教师都认为,这样做能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写作方法,甚至简单认为,经教师这么一讲,学生似乎获得了许多有关话题作文拟题的方法性知识,似乎就完全掌握了拟题的方法,自己就会拟题了。但是这些方法再好,对于学生来说,终究还是别人的,要想把别人的经验真正变为自己的方法,必须经历一个复杂内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才能逐步真正掌握写作方法。案例中的教师所讲的有关“读书”话题拟题方法的知识,都是他人的现成结论性知识,并不是学生自己“做”中学来的知识,因而学生即便获取这些知识,也仍然是只会说而不会做。
  三、指导过程只“指”不“导”
  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文字传情达意的能力,如遣词造句的常见技巧、谋篇布局的基本章法、传情达意的基本技能、常见应用文体的基本格式等。对这些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教师教与不教还是大不一样的。[3]从作文指导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写作知识的解析还是写作技巧的传授,无论是写作氛围的营造还是写作要领的剖析,都离不开教师的讲授式指导。只不过教师的这种“讲”,不是进行抽象的“说教”,或仅是理论的灌输,而是与其他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与需要,能够破解特定写作中的疑难点,而且常常一语中的,使学生在教师简约的讲解中听有所悟、学有所得。[4]   下面是话题作文“补课”的部分指导过程。
  (一)仔细审读,把握“话题”中心意思。
  “补课”不等于“上课”。“补课”为动宾结构,动宾结构重点关注动词,审题的落脚点在“补”上。“补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1)补学或补教所缺的功课:老师放弃休息给同学补课。(2)比喻某种工作做得不完善而重做。我们在作文中应体现“补”这个动作、行为、状态,而不能把重心放在“补课”的“课堂内容”上。
  (二)发散思维,多角度构思立意。(出示课件)
  1.故事激趣:《算命先生的骗人故事》
  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谈谈自己补课的经历或说一说补课的感受。
  3.思路领航:(出示课件)
  从时间上,可以是周末、晚自修、节假日、暑假、寒假……只要是不发生在周一至周五正式的课堂上均可。
  从地点上,可以是在家里、学校、校外、路上……
  从对象和方式上,可以是老师、同学、叔叔、阿姨等给自己补课,个别辅导还是集体补课……
  从课的内容上,可以是文化课、艺术课、思想品质课、人生课……
  从补课的心理感受上,喜欢、有意义、有趣、有价值,或无聊、厌烦、害怕……
  从表现的角度上,写人(通过补课表现人物的高贵品质),或记事(叙述一段特殊的补课经历,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和特殊感受,产生重大影响)。
  ……
  上述课例中,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可以说有明确的指向,即话题作文“补课”的构思问题,先让学生把握话题中心,再把指导的重点放在“多角度的构思立意”上,从时间、地点、对象和方式、课的内容、补课的心理感受、表现的角度等方面发散学生的思维。可以说,学生从中认识到作文构思的几种基本模式,开拓了思维的广度。可惜的是,教师往往容易说得太多,过多充当主角,而学生则所获甚微。学生体会不到作文构思的乐趣,其构思能力自然难以真正提高。教师若真正做到有“指”有“导”——教师指出几个构思的角度,对每个角度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到创造的无限乐趣。
  参考文献
  [1][2][4]张先亮,蔡伟,童志斌.作文指导及其质量标准[J].教育研究,2008(8).
  [3]郑桂华.写作过程指导的能指与所指[J].教育科学论坛,2007(3).
其他文献
1927年6月汪懋祖奉江苏教育厅令,接收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改组旧有教育资源以组建苏州中学,同年7月5日汪懋祖被任命为苏州中学校长。因而本文讨论的时间范围亦从汪懋祖1927年出任苏中校长到1931年辞职为止。  汪懋祖对苏州中学的定位和期待很高,“苏中规模大,人才多,实可作为一个实验中学”[1],这可从两方面来看。第一,汪懋祖早年留学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获硕士学位;学成回国后,汪懋祖先后
杨贤江(1895-1931),浙江慈溪人,我国杰出的教育理沦家。他以《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等辉煌的著作,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思想力最。在文学教育的观念领域,他别具慧眼,独树一帜。他在80多年前所秉持的有关文学教育的理念,至今仍散发着思想的光辉。  一、  杨贤江的文学教育目的观精髓在丁“立人”。概言之,就是“提高人的理想”“扩大人的同情”“慰安人的痛苦”。他说,文学“能够叫我
笔者教书21年,去年开始担任教研员工作,是教研员队伍中的新兵。因为工作的缘故,听课机会多了,在参与各类教学研讨、调研、评选、展示活动中,有幸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课,记录印象与随想当是工作的本分,也必然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确实,越来越多的教师文本意识增强了。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能够立足于课文,有意识地挖掘课文的教学价值,而不是盲目地拓展,把课文当作引子。在课堂“对话”过程中
【设计说明】  《曹冲称象》讲的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想出办法称象的故事,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特点,也说明了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解决难题。曹冲的年纪与学生相仿,且这个故事趣味性强,学生必将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内容。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用将大象和石头等量代换的方法来称象,令人惊叹。  【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日前,我到一所小学听了两节二年级语文课,两位教者讲的都是《黄果树瀑布》。  第一位教者首先用谜语导入新课:“悬崖挂块大白布,千手万脚捉不住。远听千军万马吼,近看银泉飞下谷。”然后引导学生采用默读、轮读、分组读、赛读的形式熟读课文。接着角色表演,学生当小导游,举着导游旗,用自己的话向“游客”介绍黄果树瀑布的水帘洞。最后,检查识字,推荐阅读叶圣陶先生创作的诗歌《瀑布》。  第二位教者如法炮制,也是用谜
我教过学生写作,个中苦涩,至今犹存;我听过不少写作课,效果基本不佳。尽管现在采用现代化的课件、声光与影视手段,让学生在眼花缭乱中产生了一些好奇,但随意指点、虚情假意、拿腔拿调、歌功颂德的伪写作一直没变,甚至越来越严重。  教师常常把学生的心声改得支离破碎,而且改的重点是成年人式的“无限拔高”之类的画龙点睛,对是否言为心声不闻不问,有的干脆让学生背几篇标杆文章胡乱套作。时下的一些写作活动,更趋于商业
权威考试塑造了“写作能力”,进而塑造了中小学的“作文”。也正因为如此,“作文”的内涵要随试卷的风向而变动,“写作能力”的界定要随“优秀作文”的模样而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小学的“作文”在本质上是与应试挂钩的,中小学所培养的“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应试的能力。……  这样,就要求(召唤)研究者和教师以变革的姿态去研究“作文教学”,重铸21世纪的中国“作文”和“写作能力”。  ——王荣生《中国学生
各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有一些这样的课文:看似文字浅显、主题单一,实则内蕴丰富、魅力十足。此类课文往往是名家经典。但是,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时往往找不到有效的抓手。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在苏教版中被编在“底层的光芒”这一板块中,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是让学生简单地梳理和概括格斯拉作为底层人物的品质,没能引领学生感悟和分析作品“描述的卓越艺术”(其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这样,学生缺乏对作品应有
众所周知,犹太人特别聪明。这种聪明是与生俱来的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聪明,一个主要的原因便是喜爱阅读。在犹太民族,孩子刚懂事的时候,父母就会将蜂蜜滴在书本上,让孩子们去尝一尝书的“味道”,从而喜欢上书籍。  一、阅读,原来这么美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
沈从文曾经评价朱自清,“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在诗歌散文方面,得把他的作品和俞平伯先生成就并提,作为比较讨论,使我明白代表五四初期两个北方作家:平伯先生如代表才华,佩弦先生实代表至性”。[1]《背影》一文,则是“至性”散文的典范之作。《背影》创作于1925年,自1931年入选由赵景深编的《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以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读者,至今仍保留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背影》语言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