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之管见及建议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proklklkl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权威考试塑造了“写作能力”,进而塑造了中小学的“作文”。也正因为如此,“作文”的内涵要随试卷的风向而变动,“写作能力”的界定要随“优秀作文”的模样而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小学的“作文”在本质上是与应试挂钩的,中小学所培养的“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应试的能力。……
  这样,就要求(召唤)研究者和教师以变革的姿态去研究“作文教学”,重铸21世纪的中国“作文”和“写作能力”。
  ——王荣生《中国学生作文惹争议·序》
  
  编者按:在2007年高考作文中,有两篇作文备受关注——江苏一考生的《怀想天空》,上海一考生的《这道“坎”若有若无》。这两篇“争议作文”的命运引发了语文教育界同人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思考。
  
  2007年的语文高考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当时出现的两篇有争议的高考作文给我们带来的相关话题仍具有探讨和思索的现实意义。
  江苏的“争议作文”《怀想天空》起初综合评分为37分(满分60分)。终审时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发现了这篇作文,反复读了3遍,终于下决心给它54分,理由是这篇作文“真实、本色、真情、纯净”,有着“现实生活的质朴”。〔1〕上海的“争议作文”《这道“坎”若有若无》也经历了由初评不及格的20分(满分70分)到终审64分的过程。专家认定这篇作文“意味尽在不言中”,“充满生活气息与现实感悟”。〔2〕同样一篇作文竟有这么大的审美和解读距离,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固然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也不可否认这里存在对作文进行评判的价值标准谁更接近作文本质性的问题!
  结合自己对这两篇“争议作文”的解读,我觉得专家的评判是中肯的,真切、质朴,不能不说是两篇作文的最大亮点。真实本色、厚重的生活感悟是谁也不能否定的写作的普遍价值观。学生能把自己的视野投向生活,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表现生活,理应得到积极的肯定。然而这两篇作文最初的分数与专家给出的分数为何如此悬殊呢?专家更看中的是作文是否表达了生活的真实,情感是否真实。教师更关注的似乎是作文的形式层面,作文是否写得好看,给人有多大的视觉冲击力。这种价值取向的差异告诉我们:相当一部分一线教师的作文评分标准已经形成了一种可怕的思维定式——平实的作文只配给基本分及以下!
  按照这样的定式,什么样的作文才够优秀呢?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篇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的片段: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段文化气息颇“厚重”的文字可谓文采斐然。这固然可叹可赞。但那为赋“诗意”强作文,掩饰自己本真情感的话语,却早已失却了年轻人清新的生活气息和鲜活的生命气息,失却了写作主体独立的思想。叶老说:“作文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但本应说真话抒真情的作文在现实中似乎竟成了难以企及的高线!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厚重的生活积累与人生体悟是写作的基础。我手写我心。这些朴素的道理可能没有谁不知道。那么是教师的评判能力令人怀疑吗?当然不全是。指责学生吗?现实中学生本来就是弱势群体。其实老师和学生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他们都是在高考指挥棒下带着镣铐的表演者。鉴于此,我们作文的逻辑起点似乎早已不是生活本身而是应试。所以教师评判作文的思维定式似乎有相当的现实基础,反之,他们评判作文时的“媚俗”倾向又对高中作文教学与生活之源渐行渐远的风气起着导向作用。由此,摘抄别人的话语,复制别人的思路,寻找通用的素材,甚至干脆背上若干篇所谓高考满分作文加以套作也就成为自然的事了!所以,文采富丽而无精神,貌似有文化而少深度,叙事少了情节看不到细节,议论没了逻辑看不见思想就成为高中作文的现实之痛!
  高中作文该怎么教?如何走出浮华的误区?我以为:
  一、引导学生切实关注现实,思考人生,开启心智,是作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我们不能总是围绕高考转,不能让那些美其名曰检测学生人文素养而实际上说不清道不明的命题牵着鼻子走,应把作文的重心放在表达而不是审题上,应从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出发进行合情合理的引导启发,进而唤起学生的美好感情,解放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中学生的思想渐渐变得复杂起来,他们希望通过作文来反映自己的追求,宣泄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见解,盼望获得老师同学的理解。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反映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做人、鼓励学生创新等角度设计相关的题目指导学生作文。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作文鼓励学生对社会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让他们积极思考社会生活。
  二、规范实在的训练是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可以说是简单的、自由的、急功近利的,究其原因是没能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我觉得引导学生重视点滴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尽可能扩大他们的生活面,让他们接触生活,感悟生活,逐步提高认识。同时应加强阅读指导,推荐好文章,提倡建构自己的阅读空间,有计划地创设一些语文活动,如演讲、交流等,这些都是促进积累的有效途径。作文批改要避免形式主义,要注重效益,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做出恰当的建议。正如叶老所说:“批改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作文讲评应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不要面面俱到。如针对作文中出现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作文讲评可以侧重进行思想启发和情感交流,以开启学生的心智为目的。如果学生写作技法上有问题,可以结合具体文章进行技法指导。当然教无定法,关键是每堂作文讲评课都要给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
  三、给作文合理“减负”是作文教学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许多教师迫于考试压力让学生进行写作技法训练,这种理论先行的做法,过分强调审题、立意、结构和语言等技术层面的东西。这让鲜活生动的作文教学变得面目可憎、枯燥无味。正如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所说:“事实上我们的作文教学似乎太过于理性化,把成品文章的特点或规律告诉学生这并没有错,但从中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这些过于概念化、理性化的内容他们尚缺少感性的认识;从思维特征来看,过于理性的思维他们尚难于驾驭。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一切要按规律办事,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走缘事而发、缘生活而发的路子。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应体现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解生活,要引导学生把作文放到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来,用现代的眼光加以审视,至于作文技巧的指导则应在学生作文实践之后自然生成,不宜生硬拓展。相信随着学生作文实践机会的增加和生活阅历的丰富,写作技巧的掌握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3〕所以把不大管用的写作理论知识坚决减去,或把必要的技巧指导放在感性的读写过程中自然生成,是非常重要的。“减负”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对学生思想立意的期望值要实事求是,我们应该始终明白阅历的厚度决定作文深度的道理,所以建立对学生作文的期望值要参照学生心理成长的现状和规律,不能任意拔高,这对作文教学的和谐发展是很重要的。
  
  〔1〕蒋昕捷《一篇高考作文从及格变优秀的背后》,《中国青年报》2007年7月2日。
  〔2〕《从初评20分到最后仲裁64分——高考“争议”作文背后》,《解放日报》2007年7月14日。
  〔3〕储开华《缘事而发,源清水长——也谈真实写作》,《语文学习》2006年第10期。
其他文献
编者按  自2013年开始,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次新课改以2017年年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完成、重新颁发为标志,初步構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本次课标修订最大的亮点在于,基于各学科本质凝练了学科的核心素养,并要求落实到教材编写、教学、命题、考试、评价等各个环节。承接上期内容,本期继续刊发本刊特约课程与教学专家覃遵君领衔组织撰写的系列文章,初步探讨如何培育思政学科的
孙绍振先生对于曾经风行全国的“满堂问”发出质疑,正本清源,提出师生平等对话。教师不能主动告知,不能系统讲授,几乎成了某种不言而喻的教条甚至行政规范,最极端的是竟有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教师讲授不得超过十分钟,提问必须达到四十二次以上。满堂问如此风靡,表面上是教师长于提问,实际上恰恰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是提问只重形式而不计效果。提出问题是思考理解、分析深化的前提。值得反思的是,我们一堂课上提出少说十个甚至
2013年全国18套语文高考试题中,除湖北省采用“材料 话题”的形式,其他17套都是材料作文。与2012年相似,材料作文成了一统天下的命题形式。笔者发现不少师生闻材料作文“丧胆”,“跑题”成了束缚写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透过18套试题的分析,掀开材料的面纱,我们会发现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方面独特的特点。  一、作文命题的形式  2006年以来,材料作文有了较大变化:一是题中材料涉及多个角度,要求学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学样式之一。它不仅具有怡情悦性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劝勉、评论、庆贺、哀悼、咏叹、讽刺等广泛的实用价值。对联艺术雅俗共赏,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一、对联题的设置及其价值  对联题的设置主要有选择题、排序题、对对子题、拟写对联题等形式,其中对对子题最为常见。  1932年,清华大学国文科入学考试,由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出题,其中有一题就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结果不少考生
1927年6月汪懋祖奉江苏教育厅令,接收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改组旧有教育资源以组建苏州中学,同年7月5日汪懋祖被任命为苏州中学校长。因而本文讨论的时间范围亦从汪懋祖1927年出任苏中校长到1931年辞职为止。  汪懋祖对苏州中学的定位和期待很高,“苏中规模大,人才多,实可作为一个实验中学”[1],这可从两方面来看。第一,汪懋祖早年留学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获硕士学位;学成回国后,汪懋祖先后
杨贤江(1895-1931),浙江慈溪人,我国杰出的教育理沦家。他以《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等辉煌的著作,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思想力最。在文学教育的观念领域,他别具慧眼,独树一帜。他在80多年前所秉持的有关文学教育的理念,至今仍散发着思想的光辉。  一、  杨贤江的文学教育目的观精髓在丁“立人”。概言之,就是“提高人的理想”“扩大人的同情”“慰安人的痛苦”。他说,文学“能够叫我
笔者教书21年,去年开始担任教研员工作,是教研员队伍中的新兵。因为工作的缘故,听课机会多了,在参与各类教学研讨、调研、评选、展示活动中,有幸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课,记录印象与随想当是工作的本分,也必然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确实,越来越多的教师文本意识增强了。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能够立足于课文,有意识地挖掘课文的教学价值,而不是盲目地拓展,把课文当作引子。在课堂“对话”过程中
【设计说明】  《曹冲称象》讲的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想出办法称象的故事,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特点,也说明了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解决难题。曹冲的年纪与学生相仿,且这个故事趣味性强,学生必将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内容。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用将大象和石头等量代换的方法来称象,令人惊叹。  【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日前,我到一所小学听了两节二年级语文课,两位教者讲的都是《黄果树瀑布》。  第一位教者首先用谜语导入新课:“悬崖挂块大白布,千手万脚捉不住。远听千军万马吼,近看银泉飞下谷。”然后引导学生采用默读、轮读、分组读、赛读的形式熟读课文。接着角色表演,学生当小导游,举着导游旗,用自己的话向“游客”介绍黄果树瀑布的水帘洞。最后,检查识字,推荐阅读叶圣陶先生创作的诗歌《瀑布》。  第二位教者如法炮制,也是用谜
我教过学生写作,个中苦涩,至今犹存;我听过不少写作课,效果基本不佳。尽管现在采用现代化的课件、声光与影视手段,让学生在眼花缭乱中产生了一些好奇,但随意指点、虚情假意、拿腔拿调、歌功颂德的伪写作一直没变,甚至越来越严重。  教师常常把学生的心声改得支离破碎,而且改的重点是成年人式的“无限拔高”之类的画龙点睛,对是否言为心声不闻不问,有的干脆让学生背几篇标杆文章胡乱套作。时下的一些写作活动,更趋于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