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还能这样教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13622229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敬的编辑老师:
  
  您好!我是西部一位语文教师,已经自费订阅《语文建设》4年,在教学一线中深受其激励,收获也不浅,非常感谢你们能编发这么好的杂志。
  拜读贵刊今年第1期刊登的一节课堂实录课一江苏省特级教师张赛琴老师的《小螺蛳的“细节”》后,内心不由感叹:作文还能这样教!
  
  启悟一:生活就是作文的基础。
  
  站在生活的角度学语文,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给语文课堂增添无限趣味。
  
  启悟二:教会学生用“自己”去观察是作文的关键。
  
  观察需要指导,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作文时面面俱到或是无从下笔。不同层次学生的观察能力存在差异,经过训练的学生更加不一样。
  
  启悟三:教师指导是作文的捷径。
   不要小看教师的那几句提示话语:“可以写螺蛳盖,可以写螺蛳壳,也可以写软体或螺蛳宝宝,更可以写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某个细节”;“要千方百计地把题目内容缩小再缩小,直至小到—分钟、一闪念内的事情……”,这就是作文的指导:
  1 把发现写进作文。把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经历到的、思考到的、联想到的记录下来,这是素材积累。2 把感触写进作文。就发现的素材进行认真的观察并有层次地写下来,强调与众不同的感触。这是对素材的筛选。3 把细节写进作文。抓住最细小、最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写出别人没写的细节。这是突出主题。4 把角度写进作文。叙述角度不同,主题表达效果也就不同。这是写作方法的点拨。
  
  启悟四:写作训练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所谓实践出真知,任何好的方法没有一定量的训练就不会被学生掌握,更不能达到熟能生巧进而创新运用。
  
   启悟五:读写结合,把语文教到学生心里。
  结合教育理念、方法、经验以及情景,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感觉语文有用而且不难学,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把语文教到学生日常生活中,教到学生心里,他们作文就不觉得费力。
  以上是我的一些,还望编辑老师赐教。谢谢!
  祝编安!
  
  广西靖西县禄峒初中 苏 腾
其他文献
【设计说明】  《曹冲称象》讲的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想出办法称象的故事,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特点,也说明了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解决难题。曹冲的年纪与学生相仿,且这个故事趣味性强,学生必将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内容。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用将大象和石头等量代换的方法来称象,令人惊叹。  【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日前,我到一所小学听了两节二年级语文课,两位教者讲的都是《黄果树瀑布》。  第一位教者首先用谜语导入新课:“悬崖挂块大白布,千手万脚捉不住。远听千军万马吼,近看银泉飞下谷。”然后引导学生采用默读、轮读、分组读、赛读的形式熟读课文。接着角色表演,学生当小导游,举着导游旗,用自己的话向“游客”介绍黄果树瀑布的水帘洞。最后,检查识字,推荐阅读叶圣陶先生创作的诗歌《瀑布》。  第二位教者如法炮制,也是用谜
我教过学生写作,个中苦涩,至今犹存;我听过不少写作课,效果基本不佳。尽管现在采用现代化的课件、声光与影视手段,让学生在眼花缭乱中产生了一些好奇,但随意指点、虚情假意、拿腔拿调、歌功颂德的伪写作一直没变,甚至越来越严重。  教师常常把学生的心声改得支离破碎,而且改的重点是成年人式的“无限拔高”之类的画龙点睛,对是否言为心声不闻不问,有的干脆让学生背几篇标杆文章胡乱套作。时下的一些写作活动,更趋于商业
权威考试塑造了“写作能力”,进而塑造了中小学的“作文”。也正因为如此,“作文”的内涵要随试卷的风向而变动,“写作能力”的界定要随“优秀作文”的模样而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小学的“作文”在本质上是与应试挂钩的,中小学所培养的“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应试的能力。……  这样,就要求(召唤)研究者和教师以变革的姿态去研究“作文教学”,重铸21世纪的中国“作文”和“写作能力”。  ——王荣生《中国学生
各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有一些这样的课文:看似文字浅显、主题单一,实则内蕴丰富、魅力十足。此类课文往往是名家经典。但是,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时往往找不到有效的抓手。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在苏教版中被编在“底层的光芒”这一板块中,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是让学生简单地梳理和概括格斯拉作为底层人物的品质,没能引领学生感悟和分析作品“描述的卓越艺术”(其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这样,学生缺乏对作品应有
众所周知,犹太人特别聪明。这种聪明是与生俱来的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聪明,一个主要的原因便是喜爱阅读。在犹太民族,孩子刚懂事的时候,父母就会将蜂蜜滴在书本上,让孩子们去尝一尝书的“味道”,从而喜欢上书籍。  一、阅读,原来这么美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
沈从文曾经评价朱自清,“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在诗歌散文方面,得把他的作品和俞平伯先生成就并提,作为比较讨论,使我明白代表五四初期两个北方作家:平伯先生如代表才华,佩弦先生实代表至性”。[1]《背影》一文,则是“至性”散文的典范之作。《背影》创作于1925年,自1931年入选由赵景深编的《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以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读者,至今仍保留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背影》语言质
语文课难教,作文课更难教。大凡上公开课,很少有教师愿意上作文课,作文课俨然成为语文教学的软肋。可难教的作文课不好好地教,学生的作文水平恐难真正提高。为了寻求突破作文课教学的难关,我们在县级“教坛新秀”评选活动中,要求所有参赛者以“补课”为话题执教一堂作文指导课。比赛中涌现出一些优秀课例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典型误区。  一、指导内容只“多”不“精”  “作文指导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可以涵盖学生写作前的
赵振江,生于1940年,北京顺义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98年获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颁发的“伊莎贝尔女王骑士勋章”,1999年获阿根廷总统颁发的“五月骑士勋章”,2004年获智利总统颁发的“聂鲁达百年诞辰勋章”。著有《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歌导论》《拉丁美洲文学史》(合著)、《山岩上的肖像:聂鲁达的爱情·诗·革命》(合著)及学术论文多篇,译著有《拉丁美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表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给每一位炎黄子孙,贯穿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当中,才能形成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学校以年段为单位研究,制订单元文化主题对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语文教育根植于更深厚、肥沃的生存土壤。  一、利用早读、午读等,营造吟诵经典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