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我喜欢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_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犹太人特别聪明。这种聪明是与生俱来的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聪明,一个主要的原因便是喜爱阅读。在犹太民族,孩子刚懂事的时候,父母就会将蜂蜜滴在书本上,让孩子们去尝一尝书的“味道”,从而喜欢上书籍。
  一、阅读,原来这么美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
  请相信,人人都有语言的天赋。捧起书来,你会发现,你也是一个“阅读高手”,你会惊讶于你的阅读能力,你一定会感受到——阅读,原来如此美丽!
  二、阅读,我们在行动
  1 把任务变成兴趣
  常言道:“日久生情”,牵手阅读,就要经常和书本打打招呼,见见面。如果你已经喜欢上了阅读,恭喜你;如果你还没有喜欢上阅读,那么,在语文老师布置课外阅读作业的时候,可千万别把它当成负担,这个时候,你不妨告诉自己:“别把阅读当做一项作业,它可是放松自己的好方式哦!”久而久之,你就会知道:青蛙为什么有超强的弹跳力,桂花什么时候开放,人为什么要吃饭睡觉……我们所不知道的知识,我们所不明白的道理,都能从书中找到答案,书本就是我们“无声的老师”啊!
  2 从简单开始
  如果你现在还没爱上阅读,那一定是没遇上让你心动的书。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可以选择那些自己喜欢且容易读懂的。比如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看看配图故事,如图文版的《三字经》《海尔兄弟》《安徒生童话》;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看些简短但有很强故事性的文章,如《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读一些趣味性、知识性、哲理性俱佳的作品,如《鲁滨孙漂流记》《爱丽丝梦游仙境》《爱的教育》;初中、高中的同学呢,建议多看一些自己喜欢的中外名著,如《昆虫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 让交谈成为一种动力
  一个喜欢阅读、知识面宽的人,往往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如果能把我们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明白的道理和别人交流,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一个聪明的同学,他的聊天话题里,不应该只有零食、玩具和电脑游戏;一个高雅的人,他的头脑中,应该储存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宝藏,能够在不断的阅读积累与展示交流中提升自己。
  三、阅读,这样做更好
  1 “书非借不能读”
  清朝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中有脍炙人口的一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的确,借书者“能读”,是因为书是借来的,担心别人要回去,自己没机会看,充满紧迫感。自己拥有的,往往不能及时阅读,因为感觉在手里了,早晚都可以翻阅。因此,多办几张图书馆的借书卡,或者定期不定期地到书店“窃读”,都不是错的选择。
  2 拥有自己的书架
  “书非借不能读也”,此话—点不假。但是,对于很多爱书的人而言,拥有自己的书架,实在是梦寐以求的事。拥有自己的藏书,最重要的是能够对重要的书籍反复阅读以及方便查阅资料。如果家长已经给你备好了书橱或书架,那么恭喜你,拥有了很多同龄伙伴所没有的条件。毋庸置疑,你要做的,就是好好地管理这个属于你自己的“精神天地”。如果你还没有自己的书橱或书架,那么,创造一切条件去拥有它吧,哪怕只是自己动手用几块木板拼成的,那也无妨,它会见证你充实而愉快的读书旅程,收藏你阅读的所有快乐。
  3 呼唤良好的阅读氛围
  阅读兴趣的不断提升,当然还跟你的老师与父母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能通过你的带动,让爸爸妈妈一起来阅读某一本书,然后全家一起探讨其中的章节,这种“亲子阅读”会是家庭生活最美的画面之一;如果,你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阅读活动,各种知识竞赛,你就会发现展示的乐趣,当然也会明白自己的不足,这样,聪明的你,一定会像一块被挤干的海绵,在阅读的海洋中尽情地吮吸知识的水分……多待在阅读气氛浓厚的空间,阅读会感染你;多交几个爱阅读的朋友,你也—定会爱上阅读的!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为你高兴!此时的你,不正在享受阅读吗?
  (选自《作文其实很简单),陈智文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略有改动。)
其他文献
2013年全国18套语文高考试题中,除湖北省采用“材料 话题”的形式,其他17套都是材料作文。与2012年相似,材料作文成了一统天下的命题形式。笔者发现不少师生闻材料作文“丧胆”,“跑题”成了束缚写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透过18套试题的分析,掀开材料的面纱,我们会发现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方面独特的特点。  一、作文命题的形式  2006年以来,材料作文有了较大变化:一是题中材料涉及多个角度,要求学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学样式之一。它不仅具有怡情悦性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劝勉、评论、庆贺、哀悼、咏叹、讽刺等广泛的实用价值。对联艺术雅俗共赏,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一、对联题的设置及其价值  对联题的设置主要有选择题、排序题、对对子题、拟写对联题等形式,其中对对子题最为常见。  1932年,清华大学国文科入学考试,由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出题,其中有一题就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结果不少考生
1927年6月汪懋祖奉江苏教育厅令,接收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改组旧有教育资源以组建苏州中学,同年7月5日汪懋祖被任命为苏州中学校长。因而本文讨论的时间范围亦从汪懋祖1927年出任苏中校长到1931年辞职为止。  汪懋祖对苏州中学的定位和期待很高,“苏中规模大,人才多,实可作为一个实验中学”[1],这可从两方面来看。第一,汪懋祖早年留学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获硕士学位;学成回国后,汪懋祖先后
杨贤江(1895-1931),浙江慈溪人,我国杰出的教育理沦家。他以《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等辉煌的著作,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思想力最。在文学教育的观念领域,他别具慧眼,独树一帜。他在80多年前所秉持的有关文学教育的理念,至今仍散发着思想的光辉。  一、  杨贤江的文学教育目的观精髓在丁“立人”。概言之,就是“提高人的理想”“扩大人的同情”“慰安人的痛苦”。他说,文学“能够叫我
笔者教书21年,去年开始担任教研员工作,是教研员队伍中的新兵。因为工作的缘故,听课机会多了,在参与各类教学研讨、调研、评选、展示活动中,有幸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课,记录印象与随想当是工作的本分,也必然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确实,越来越多的教师文本意识增强了。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能够立足于课文,有意识地挖掘课文的教学价值,而不是盲目地拓展,把课文当作引子。在课堂“对话”过程中
【设计说明】  《曹冲称象》讲的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想出办法称象的故事,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特点,也说明了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解决难题。曹冲的年纪与学生相仿,且这个故事趣味性强,学生必将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内容。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用将大象和石头等量代换的方法来称象,令人惊叹。  【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日前,我到一所小学听了两节二年级语文课,两位教者讲的都是《黄果树瀑布》。  第一位教者首先用谜语导入新课:“悬崖挂块大白布,千手万脚捉不住。远听千军万马吼,近看银泉飞下谷。”然后引导学生采用默读、轮读、分组读、赛读的形式熟读课文。接着角色表演,学生当小导游,举着导游旗,用自己的话向“游客”介绍黄果树瀑布的水帘洞。最后,检查识字,推荐阅读叶圣陶先生创作的诗歌《瀑布》。  第二位教者如法炮制,也是用谜
我教过学生写作,个中苦涩,至今犹存;我听过不少写作课,效果基本不佳。尽管现在采用现代化的课件、声光与影视手段,让学生在眼花缭乱中产生了一些好奇,但随意指点、虚情假意、拿腔拿调、歌功颂德的伪写作一直没变,甚至越来越严重。  教师常常把学生的心声改得支离破碎,而且改的重点是成年人式的“无限拔高”之类的画龙点睛,对是否言为心声不闻不问,有的干脆让学生背几篇标杆文章胡乱套作。时下的一些写作活动,更趋于商业
权威考试塑造了“写作能力”,进而塑造了中小学的“作文”。也正因为如此,“作文”的内涵要随试卷的风向而变动,“写作能力”的界定要随“优秀作文”的模样而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小学的“作文”在本质上是与应试挂钩的,中小学所培养的“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应试的能力。……  这样,就要求(召唤)研究者和教师以变革的姿态去研究“作文教学”,重铸21世纪的中国“作文”和“写作能力”。  ——王荣生《中国学生
各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有一些这样的课文:看似文字浅显、主题单一,实则内蕴丰富、魅力十足。此类课文往往是名家经典。但是,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时往往找不到有效的抓手。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在苏教版中被编在“底层的光芒”这一板块中,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是让学生简单地梳理和概括格斯拉作为底层人物的品质,没能引领学生感悟和分析作品“描述的卓越艺术”(其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这样,学生缺乏对作品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