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抑制到相对宽松:苏维埃政府对富农政策的转变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wuf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维埃政府对待富农所形成的政策,是一个长时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从最开始提出的合理限制,到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富农斗争革命,直到西北办事处期间对富农采取相对宽松的方针政策。这个转变无疑有多重原因,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富农 苏维埃政府 政策
  在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富农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富农和普通农民相比,是剥削阶层;和地主相比,是被剥削阶层。因此不可以将富农视之为普通农民,也不应该将富农与地主划为等号。正确认识富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一、南方时期苏维埃政府对富农的政策和態度
  中国共产党最早有关富农的政策是在中共六大的时候被提出来的。中共六大正值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与国民党对抗的初期。中国共产党当时为了立足于农村,争取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所以就有对农村土地进行改革的想法。1928年6月,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共六大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和《农民问题决议案》,指出苏维埃政府要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而对于富农则分类认识,因为富农也是分为进步的和反动的。一部分富农是可以团结的对象,但另一部分则是需要斗争的。
  中共六大对富农的认识是相对合理的。但当时中共受到苏联的影响比较大。苏联在以斯大林模式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时,对富农施以严酷的措施。于是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成立后,制定富农政策时借鉴了苏联经验。同年12月所颁布的《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表现尤为明显。“富农在被没收土地后,可以分得较坏的劳动份地。”富农只能耕作较坏的地,同时被禁止买回原来的土地。苏维埃政府当时主要考虑贫农的利益,而对于富农乃至中农,就欠缺了一些思考,甚至将少部分中农都划分为地主。
  总体来说,苏维埃政府在南方苏区时是采取以贫农、工人为支撑,中农为团结力量,抑制富农,消灭地主这样一个基本方针政策的。富农的生活状态仅仅在于生存下去。
  二、政策的转变
  由于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被迫进行了长征。土地改革的成果受到了国民党军队和“返乡团”的严重破坏,没有坚持下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农村中失去富农的支持,有的富农、乃至中农选择站在国民党的一边。
  红军历经了艰辛的长征之后达了陕北。中国共产党为了更有效地实行对西北苏区的治理,在1935年11月成立了苏维埃政府驻西北办事处。
  西北办事处成立后,对有关于富农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首先是毛泽东在1935年12月1日表示赞同改变对富农的政策。同年12月6日,中共中央也做出了有关富农问题的决议,认识到需要将富农也纳入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中。1936年4月4日,西北办事处正式开始执行有关富农的方针措施,以纲领政策的形式确定下来。1936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中进一步完善土地政策,对富农的财产、土地有了更详细、合理的安排。
  新形成的有关富农的方针和以前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化。
  第一,土地分配公平。在南方苏区的时候,对富农采取的土地措施是贫农分好地,富农分坏地。耕种坏地的富农,既要面对土地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又有赋税的压力。有些富农本来是倾向于革命的,但以前苏维埃政府的一些操作,让一些富农走到了革命的对立面。所以“富农可与贫农中农分得同样的土地,过去分坏田的原则是不对的”。新的政策下富农在土地方面获得了和其他农民一样的权益,不再只耕种坏地了。
  第二,对富农不再征收重税。以往苏维埃政府采取的税收政策是贫农中农轻税,富农税重,雇农及红军家属免税。这样使富农存在沉重的税务负担。对于分到坏地的富农来说,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他们的生存压力超过了普通农民。但苏维埃政府所实行的新的法令,除统一累进税以外,禁止地方政府对于富农的征发及特殊捐税。富农除了土地和普通农民一样,在赋税上负担也减轻了。
  第三,允许富农参加革命斗争。在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很多富农出身的人参加革命,甚至在党和政府中参与重要工作。他们普遍文化素养较高,为苏维埃政权扎根农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错误思想在全党内部扩散之后,其中的部分同志开始被错误地批判,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当苏维埃政权意识到这样是不对的,就做出了“对于那些过去积极参加苏维埃革命的地主富农出身的知识分子,我们是欢迎的决定”。
  三、转变的原因
  为什么对富农的态度发生这样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原因组成。
  西北的主要情况和南方是不一致的,陕北的基本土地问题不是高地租和渴望获得土地,而是缺少劳动力以及如何有效地组织劳动力以达到高产。因为西北地区生产条件远远不如南方地区,农村维持正常生产生活已属不易。再加上西北地区土地、人口都少于南方,土地兼并现象也不是很严重,所以农村的阶级斗争并不显得十分尖锐。
  日本侵华危机逐渐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退居其次。所以中共调整土地政策,以适应全民族抗战的需要。中华民族危亡之际,首先应考虑的是抗击外部侵略,而不是加剧国内阶级矛盾。中国土地属于日本人,还是属于中国人,这是首先急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富农乃至地主的剥削问题可以暂缓解决,因为这并不是当务之急。
  团结统一国内各个阶级抗日是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富农就是其中的一份子。团结并没有仅限于一句口号,也落实到具体的方针政策上。富农如果过于打压和敌视,只会把富农推向敌人的一边。苏维埃政权的主要势力范围在农村,富农是农村人口的组成部分。即使富农没有投降卖国,但自身利益过于受损,对于农村生产建设始终是没有动力的,所以团结富农是有一定重要性的。
  四、对富农的警惕
  虽然苏维埃政府变了对富农的态度方针,但对富农仍然保持有高度的警惕,这是因为阶级矛盾存在的客观情况是不可忽视的。“农村中的党应该善于监督和领导富农,严防为富农所领导。”富农潜藏的封建反动性与中国农村的斗争形势是相联系的。当土地矛盾激化加剧时,富农作为旧得利阶层必然转入地主阵线,这是中国半封建富农阶层的特点。因为富农虽然不再和过去一样被没收生产资料、分坏地了,但还是不如红军来到之前的情况。他们是过去农村中的既得利益分子,但没有像地主一样被完全打倒,所以他们还是可能有条件、有机会地去破坏农村土地改革成果。因此苏维埃政府不会放松对富农的严加监视。   同时,苏维埃政府也没有赋予富农选举权,这一点虽然不利于完全团结富农,但也是因为当时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压力仍然存在,所以不可能完全信任富农。富农并没有取得和普通农民一样的权利,他们的生活和过去相比只能说是相对宽松。
  五、转变的影响或意义
  稳定农村的生产生活秩序。在苏维埃政权治理下的农村社会,和旧时期的确大有不同之处,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在过去苏区严厉的土地政策措施下,大量地主逃离农村。富农在耕坏地和高赋税的压力之下,也有选择逃跑的人。在加上苏维埃政府曾错误地把一些上中农、中农也划为富农,也使得一部分人逃离。这样农村流动人口增多,容易形成大量流民,会助长不安定的因素,对苏维埃政权日常的安全问题也是一个考验。减少流动人口,有助于治安情况变好。自从苏维埃政府轉变了对富农的方针,很多富农都选择留下和回来,对稳定农村生产和社会秩序无疑是有益的。
  保证富农的合理利益,使富农这个阶级成为有利于革命的阶级。富农是农村的中间阶层,比地主不足、比贫农有余。生活温饱但也不足以支持大富大贵。苏维埃政权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但之前有所不同,苏维埃政府对富农合理合法的资产、收入不再全部没收,使得富农可以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在抗日救亡的宣传下,不让富农的利益受到过度的损失,有助于他们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乃至积极抗日。
  统筹兼顾多方面的利益,有利于形成强有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农村这个利益复杂的环境里,代表工农阶级利益的共产党,与富农的阶级矛盾是无可避免的。但在民族矛盾上升的大背景下,做到相对的均等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苏维埃政府没收富农带有封建性质的土地,其余的地和财产不被剥夺,但在政治上无权。富农与农民相比,有经济优势,但在政治上是劣势,两者形成相对平衡的均势。这种均势最大程度照顾到多个阶级的利益,对迎接全民族抗战有良好的影响乃至示范作用。
  六、结语
  从抑制到相对宽松这个转变可以看出,苏维埃政府兼顾到国家政权与阶层利益的统一。此举是考虑到富农的利益从整体上实现整个民族利益。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历史特点,政府做出的决策十分重要。任何政策,任何措施,只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应该在总体上予以肯定。苏维埃政府对待富农方针政策的转变无疑是进步的,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张闻天.是坚决地镇压反革命还是在反革命面前狂乱[N].红色中华,1934-06-28(0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上册)[M].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其他文献
摘要:红岩精神是一种革命精神,诞生于国统区——重庆,.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新中国的诞生,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铸就的。它最为核心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四个方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在如此不确定的时代,大力弘扬红岩精神,有助于我们凝聚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红岩精神 理想信念 “狱中八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
摘要:当下的教师教育,教师情感教育往往陷入缺失的困境。基于教师情感培育的现实藩篱以及教师情感发展的价值向度,重塑教师情感之于教师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从教师教育缺失教师情感的现状入手,说明教师教育缺失教师情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师情感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培育教师情感的路径:将“学校情感唤醒”和“社会情感期待”作为对“如何培养教师情感”这一问题的回应,旨在从学校教育的内生动力以及社
摘要:根据当前城镇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结合笔者切身体会,文章主要就加强城镇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工作的对策以及城镇化建设中土地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土地管理;问题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城镇化进程的迈进是推动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部分,而土地管理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近几年我国在土地管理上已经取得了一
期刊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电力系统建设不断深入,变电站的接地技术作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其接地电网的设计十分重要。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接地网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几点个人的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变电站;规模;接地网;设计;优化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目前,接地网设计不合理引发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些事故
期刊
摘要: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中形成的高尚精神品质和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对实现中国梦、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高尚价值观和坚持改革创新时代精神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育人价值,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关键词:新时代 共产党 革命精神 价值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中形成的高尚精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以及思想政治理论的不断革新,创办好思政课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重要途径。思政课教学的核心理念是立德树人,落实思政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根本要求,也是现代教育体系的根本任务。因此,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要抓住时代发展的趋势,推进高职思政课堂教学朝着更高水平发展,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对思政课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研讨,以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  关键
摘要: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网络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广泛应用,教育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出现了较多的教育数据,形成了教育大数据。这些数据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于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应用,对于教育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本篇文章对大数据以及教育大数据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数据挖掘在教育大数据中的应用现状,并探究了数据挖掘技术在教育大数据中的应用,希望
摘要:《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通俗读本,全书以各个时代的人事解读制度。本文从历史和文化两个角度分别看待制度发展,并从制度发展得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法律制度形成的必然性,以现实迁就制度并逐渐创新发展。  关键词: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历史 文化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是1952年钱穆先生五次讲演的讲义稿,其语言精简易懂,故读起来也酣畅淋漓。在内容上,此书着重描述了汉、唐
摘要:成就圣人的理想人格,是古代圣賢一直追求的精神信念,而这种理想人格的养成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修身的重要性,所以成圣之道,一定离不开修身养性,同时要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而乐”政治态度,而且不能缺乏自身的进取精神,方为成圣之道。  关键词:成圣 修身 进取 民本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圣者、贤者也避免不了有过错,中国古代思想家致力于成圣成贤
摘要:在当前“大思政”的育人格局下,如何紧密围绕“立德树人”做好学生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是当今独立学院需要突破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独立学院学生教育教学与管理体系固有化、单一化问题严重,亟待解决。因此,文章剖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的意义和独立学院学生思政教育与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教学 管理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通过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