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与重塑:发展厚植教师情感的教师教育

来源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woy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的教师教育,教师情感教育往往陷入缺失的困境。基于教师情感培育的现实藩篱以及教师情感发展的价值向度,重塑教师情感之于教师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从教师教育缺失教师情感的现状入手,说明教师教育缺失教师情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师情感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培育教师情感的路径:将“学校情感唤醒”和“社会情感期待”作为对“如何培养教师情感”这一问题的回应,旨在从学校教育的内生动力以及社会支撑的外部动力这两个维度谈培育教师情感的对策。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情感;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1)07-0046-06
  综观国际师范教育的培养范式,最终可以归结为教师的知能(知识与能力)和情感人格两大类培养范式。在师范教育历经“知识和能力并重”“文化育师”“情境培训”等探索的实践基础上,关注师范教育的情感之维,积极倡导情感师范教育成为大趋势[1]。然而在师范教育逐渐演变发展成为教师教育的过程中,“情感师范教育”的理论却未能深入落实到教师教育的实践: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多数人在选择从事教育职业的时候并没有能够正确认识到教师职业的性质、意义及其价值,他们可能会认为教师职业只是一份工作,认为自己选择成为教师只是选择了一份安稳、有保障以及相对体面的工作,并未能深入教师职业的实质,体会从教者的教育本心和育人初心,这一类教师对未来要从事的教育事业还未形成积极的态度。不容置喙的是,教育应当也必须是情感深度卷入的事业,教师教育是脱胎于情感并归于情感的事业,教师情感的断裂不利于教师教育的未来发展,促成教师情感的复归,走向以情感为基的教师教育是未来教师教育发展的良策。
  一、教师教育缺失教师情感的表现及原因
  (一)教师教育缺失教师情感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师范教育转型发展成为教师教育,这一转变似乎释放出来这样一个信号:教师教育在专业发展的路上会在一定程度上偏向学术性的提升,至少这是教师教育在专业发展之初的选择。那么,在“师范性”和“学术性”的零和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作为培养教师的教师教育专业在偏向强调学术性的同时,却不能很好地兼顾对传统师范精神中的人文价值追求以及对完整人格的关怀,主要表现为:在教师教育中过于侧重师范生知识、能力等外在方面的专业体现,少有关注师范生情感素质方面的专业发展,由此造成了教师教育缺失教师情感教育的现状。具体说来,教师教育缺失教师情感培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教师教育偏离师范生师德修养的实质,教师教育忽视师范生心理发展,教师教育缺乏关注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主体性。
  1.教师教育偏离师范生师德修养的实质
  师德修养,通俗来说,指的是教师的道德感,教师的道德感又是教师情感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我国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观中,师德修养就是意味着教师要无私、无悔地奉献,而且往往要求极致的爱与奉献。有关教师的各类文学作品也是极力表达了社会对教师在道德上的良好期待,比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便被众多人用来形容理想教师的形象,但这种隐喻过分强调社会外在的期待,透露出不尊重教师生命的意味;仅仅把教师这一工作看作自我奉献与牺牲,看不到由这种牺牲、奉献所得到的人生意义和情感价值,看不到教师的工作的幸福与追求是极其狭隘的。不仅如此,这种对于教师道德的狭隘理解还会让教师陷入得不到精神力量支撑的困境,教师会因此而失落唏嘘,看不到从教的希望和价值。然而,道德从来就不是某一方的责任或者义务,它应该在人与人之间“双向流动”,可是在教师教育中却常常把单向的道德感传输给教师,这给教师本身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教师教育重视对师范生师德的培养本无可厚非,因为师德的培养助推教师情感的生成,道德与情感相伴而生、相生发展,一个具有师德的教师必定会是一个情感充沛的好教师,但这应建立在对师德素养客观全面的理解之上,用片面的道德观念来要求教师的付出是不利于教师情感培育的。
  2.教师教育忽视师范生的心理发展
  教师是人而不是神,神化教师的思想导致了对教师真实心理感受的忽视。不难发现,现代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型教师需要明确社会角色,树立师德心;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增强自我更新能力;需要具备淡泊名利,追求幸福的品质。现如今,我们给教师提了太多的要求、责任和束缚,却鲜有谈及教师的情感和需求,教师的心理发展状况也由此受到忽视。诚然,教师心理是现代教师教育需要予以关注的问题,教师教育不能因为师范生还未踏足教学岗位、未能体验工作压力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说,教师教育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便是为教师岗位、教育事业输送更多的优秀教师,其中,師范生健全的心理发展便是考核其是否属于优秀教师的重要指标。然而,目前教师教育对于教师情感的培养基本上都只是停留在心理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上,心理评估、调节、咨询等技能还未在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体现。长此以往,教师对于教学的热情会有所消减,更有甚者会陷入对自身的怀疑。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工作的“操心”程度远超其他职业,可是教师却不能得到“关心”,这是极其不利于教师情感培育的。
  3.教师教育缺乏对未来教师主体性的关注
  长期以来,教师教育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需求和自我的成长,过于强调教师的育人功能,忽视了教师自身的育己:无论是偏向知能型的教师教育还是注重培养伦理人格型的教师教育,其实都是在强调教师之于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价值,是带着功利性的滤镜看待教师群体的培育,忽视了教师个体的丰富性、能动性及教师首先作为“人”的主体性。教师教育常论及“以人为本”,但此处的“人”意指并非师范生,而是师范生未来作为教师时的教育对象——学生,即是说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作为个体的存在为本质关注点。但对于师范生而言,他们在教师教育中的角色何尝不是学生呢?其作为学生的主体性却时常被忽视,这何尝不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脱钩?可以说,对于师范生而言,其教师情感缺失的很大程度上缘于主体性的缺失。与此不同,教师教育应该重视教师个体在师范教育中的作用,鼓励教师努力做自我的实现者,提升自身的幸福能力,于教育之中发现自我的价值和从教的幸福,如此一来,教师情感也就会慢慢深入到教师们的心里。   总之,高校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群体,而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便不能在师范生的培养中只侧重认知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忽视情感能力的塑造。
  (二)教师教育缺失教师情感教育的原因分析
  教师教育承载着的不仅是教授师范生知识与能力,更应该关注师范生的教育情感,毕竟坚定的从教情感才是一位教师学习教育理论以及教育技能的内生动力之源。但是当下的教师教育却呈现出缺失教师情感培育的情况,其原因可从两方面来说:一是在师范生学习期,情感教育课程寥寥可数;二是师范生实习期,重技能培训、轻情感培育的现实。
  1.师范教育学习期:情感教育课程寥寥可数
  师范教育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旨在将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成优秀教师。然而,教师教育课程本身就存在着问题,具体说来就是:不管是中等师范教育还是高等师范教育,为师范生开设的课程除了专业的必修科目外,便是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未将情感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甚至开设相关选修课的大学都寥寥可数;研究生教育中也未明确将情感教育作为研修课程,仅停留在提倡和呼吁重视的阶段。然而,情感对于教育而言该是何其重要,教师的情感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师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持久动力。试想,一位缺乏情感体验的教师能给予学生怎样的影响呢?由此可见,培养师范生情感是刻不容缓的。遗憾的是,师范教育学习期却缺乏教师情感培育,弥补这一遗憾的最好方式便是提倡鼓励开设情感教育课程。或许有人会认为,教师情感是内隐、私密的,是独属于个人的体验,无法依托书本养成的,觉得在师范教育学习期增加情感教育类课程只是纸上谈兵。而实际上,在情感生成之初,我们是需要一些启蒙和引导的,而学习有关情感教育的知识便是促成情感生成的契机,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师范教育中增加情感教育课程是无可厚非的。
  2.师范教育实习期:重技能培训轻情感培育
  师范生实习是教师教育与在职教师教育的连接点,师范生职场破冰的实习期是成为教师必备的磨合期。在师范教育实习期,我们希望通过教育教学的实操训练让师范生获得独特且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从教的热情和内在的职业动机,以此唤醒师范生内心的向往和外在于知识和能力的情感。然而,目前的师范生实习暴露出众多的问题,教育实习被异化成单纯的技能加工,对教师情感的培育不够。可以说,教育不单单是文化传递,更是对人的心灵和人格的唤醒,相比于外在教育本身的技能培训,对于师范生教师情感的唤醒更贴近于教育的本质,教师丰富的情感实践是学生学习的教育资源,其饱满的情感体验是可以惠及学生一生的财富。在师范教育实习期,应该注重培养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专业认同,这些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情感经历、体验将逐步内化为他们作为教师的情感素质,同时这也关切到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二、培育教师情感之于教师教育的价值
  (一)教师情感的意蕴与价值
  情感是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修养,教师的情感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及对学生关爱。当然,教师的情感主要还包括学生的反馈,比如学生会带给教师快乐,以此来提升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师生关系其实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浪漫”,那么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情感无疑是激励学生学习进步的催化剂,是丰盈学生生命成长的沃土;对教师而言,教师情感是塑造教师人格魅力的自驱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
  朱小蔓认为,情感师范教育下培养的是具有教育爱的未来教师,这类教师有积极的自我观念,对学生抱有尊重、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善于了解并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她对于情感教师的推崇也正好印证了教师情感的重要地位,诚如是说,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是化育生命的,教师应该是“有人情味的人”。在科学技术、经济水平日益发展的今天,片面地用知识、技能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已经是不可能的,知识和技能已不再是教师发展的全面内涵,情感是一定需要纳入赋予教师全面发展意义的指标体系中的。质言之,教师专业发展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等技术性维度,还应广泛考虑教师情感这一价值性维度。
  总之,当下强调教师专业素质中的情感素质培育已经成为趋势,这不仅是因为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于人文主义回归的向往,更是因为情感本身就是教师精神面貌和生命质量的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在教师漫长的从教生涯中,情感往往是最能抚慰人心和提高教师生命质量的法门。所以,要培养健全的教师品格就离不开对教师情感的培育,教师的情感素质与修养是承托教师未来发展的坚强基石。
  (二)教师情感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结合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情感是个体精神面貌和生命质量的重要表征;将情感放到教师这一职业领域来看,教师情感素质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首先,情感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生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人格的健全发展和生命的精彩展开都离不开对教师情感的关注,忽略情感这一较为深刻维度,教师专业发展容易偏离本心和初衷,甚至走向工具化的表层发展,失去情感的支撑还有极大的可能会窄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品格,后果是教育本质的疏离和教育目的的短视[3]。
  其次,在實践操作中,教师的情感资质是衡量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教师的专业发展绝不应该囿于科学技术的视角,从而回避教师情感。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情感对于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教师拥有好的、积极的情感是教师专业性的最好体现。如果教师没有情感,只剩下冷冰冰的知识、技能,何谈专业性?如果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忽视自身情感素质提升的话,那么教师只能成为“经师”,远离了社会及家长所期待的“人师”,其自我生命价值也难以实现。
  再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有情感的支持才能获得更内在的驱动力量。由于教师是从事与人相关的工作,其专业性不仅包含理智的判断,还包含着对人的情感的理解。教师面临的对象是鲜活、有血有肉的人,人是复杂的动物,是理性和感性的集合体,工作职责是“对人的加工”的教师,需要关照理性和感性两个维度。因此,教师对于学生除了需要制度的刚性规约,必不可少的是情感的关照。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多年后,我们或许不记得老师教过的知识,但一定可以回忆起老师动情的鼓励和关爱的眼神。可想而知,有情感的教师自然会传递教育者的情感,也更有机会培养出具有教育情怀的学生,而这些学生未来也有可能成为有情怀的教育者去培育下一代对教育饱含情感的学生。如此一来,教育会形成积极情感的循环,生生不息地吸引更多的从教者。所以,把握教师发展的情感维度可以帮助教师去体会教师成长的真正价值,饱含教师情感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发自内心的要求和行动。   最后,教师情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教师专业发展如果没有情感支持是难以想象的,在教师的整个生命长河中,教师情感能够支持教师对职业的理解、认同,促进教育教学实践,驱动专业成长的自觉性,最终内化并生成与教师生命融为一体的人性情感、人文情感和职业情感,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
  三、教师教育培育教师情感的策略
  (一)学校对教师的情感唤醒
  1.唤醒教师情感意识:学习教师情感教育课程
  从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观之,教师教育的培养仍旧存在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培养的问题。究其根本,知识、技能其实是外在于教师个体的东西,是可以被量化的“知道”,而要想这些“知道”能真正内化于心并为人服务、体现出“知道”的价值,就必须借助情感让这些东西浸入教师的认知本体,体现到生活与行为中。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学习情感教育方面的课程,广泛涉猎关于情感、情感教育、情感心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情感教育方面的课程,教师一方面能够了解和掌握人的情感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情感的发展特征;另一方面,能够通晓学校情感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等,为教师情感素质的培育和提升奠定知识基础[4]。通过这一从外生到内化的养成过程,知识和能力才能真正成为教师自身的素养。
  据此,教师教育开设的教师情感课程应该以“教育爱”为情感教育导向。所谓“教育爱”,即教育者对教育工作的一种崇高的热爱,体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教学活动、学生的一种专业的、尊重的、诚挚的道德境界和教育信念。师范生要以“教育爱”为职业导向,以爱为帆,以情育人,刺激教育的敏感度,激发真正的教学兴趣,明晰职业定位,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提升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教师教育开设的教师情感课程应该以提高情感素质和情感交往能力为情感教育目标。情感素质和情感交往能力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和生命。再一方面,在日常的教师教育课堂中加入情感教育的因素,潜移默化地将情感教育的内容作为一项常规活动纳入课堂教学当中,丰富准教师们的情感认知、情感体验和情感行为,完善情感性人格。比如说可以挖掘教材中情感方面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也可以将教师的心理调节课程纳入教师教育培养体系,还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让学生可以更接近教师职业的实质,避免在从教路上的片面化发展。
  2.激发教师情感意愿:开发教师情感教育资源
  目前来看,一些师范生对于教师情感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空喊口号”的阶段,认为“热爱”“伟大”就是对教师职业有情感,这与教师教育中有关教师情感的理论知识学习有关。如此却让准教师们在进入教育现场的时候,无法将教师情感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因此,开发教师情感教育资源应该兼顾理论与实践。
  从理论层面观之,开发教师情感教育资源需要联动引发教师的情感触角,对教师情感保持敏锐,这可以从培养文学、艺术素养入手,引导教师提高对美的感受力。在教师教育过程中,文学和美学溢出的美感激发了教师情感的衍生,有助于教师情感教育的培养。教师体验这种美好,将这种教育资源的价值在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何乐而不为?总之,在教师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教师的美感,让教师在教育的真理中体验教育之美。
  从实践层面来说,开发教师情感教育资源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学生开展可以展现师范特色的精品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师范精神以及师范学校文化,真正形成富有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浓郁的师范文化中培育教师情感。二是完善教学实践,情感教育资源不应该被束之高阁,而应该接近教育實际,情感资源应该尽可能渗透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比如,组织师范生开展义务支教专题活动,培养职业情感,并在参与教育实践中体验职业情感。教师教育需要提供给师范生参与教育实践的机会,让准教师们在实践中体验情感、积累情感,把学院派的理性认识转化为实践派的真情实感,从而坚定自身的从教之路。
  (二)社会对教师的情感期待
  1.构筑社会多维支撑,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教师职业认同有助于教师坦然地面对职业的琐碎、应对各方的压力、提升精神追求,这有赖于教师教育的培养。在教师教育中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可以借助社会的力量,社会可以为教师形成职业认同感提供两方面的支撑:社会情感认可和社会组织培训。
  首先是社会情感认可。社会应该认可教师的职业声望,应该给予教师职业足够的尊重,教师情感的建立就来源于此。尊师重教古已有之,教师职业从古至今都是受人尊敬的职业,甚至还有不少神圣化教师的言论和见解。到了现代,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只增不减,比如加强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呼吁社会大众认可教师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不得不说,这一系列举措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职业声望和职业吸引力,是教师情感生成的主要动力之一。
  其次是社会组织培训。师范生走出校园即是步入社会,社会不比象牙塔式的学校,社会的竞争或许会使得刚走出校门一腔热血的师范生们感觉到压力甚至是无力,教师们在学校积累的教师情感可能会被社会的挑战所消磨。基于此,社会也需要抛出自己的“橄榄枝”,为教师情感的培育做出贡献,比如开设职业情感教育培训类课程或组织有关教师情感培育的素质拓展活动,以此提高教师的情感交际能力、增强教师内心积极的情感、提升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帮助教师们快速适应职场生活。
  最后,教师职业认同感的产生主要还是源于对教师职业性质、意义的深刻认识,这构成了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坚强壁垒。教师教育需要培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加强其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修养,把教育与自身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关联起来,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据此,可以通过社会情感认可以及社会组织培训来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从而,促进教师情感的生成。
  2.营造社会情感空间,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教師情感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如果一份职业能带给人以幸福感,那么这份职业相对来说就会更有吸引力。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师这一职业过程中感受到了幸福,更多表现为一种价值感,它从深层次上体现了教师对教育理念与教育价值的追求。鉴于幸福感带给人的巨大满足,我们认为教师情感的最终指向应该是幸福感,教师为学生创造幸福的可能,为教育创造幸福的前景,自然也应该为自己创造幸福的生活。成为教师,仅凭责任心与良心工作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师的责任心和良心可能会在日复一日的繁琐工作和劳累生活中被消耗殆尽,可若是能让教师们感受到从教的幸福感,他们的教师情感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和完善。而想要做到这一方面就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社会积极营造教师情感空间,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具体可分为两方面:温暖教师的职业氛围和守护教师的职业价值。
  一则,社会应该作为教师情感的温床而存在,营造温暖教师的职业氛围。社会对教师最大的支持就是应该基于教师人本化的关怀,社会大环境中的人情味儿让教师认为自己的职业是温暖的,前景是光明的,于是教师会不知不觉地使教学过程也充满丰富的情感。此外,学校的微观环境对于教师情感的滋养也是十分重要。在学校这样一个教师职业成长最为重要的微观职业环境中给予教师爱的关怀和鼓励,让教师在情感的温床上修养自身,不失为明智之举。综合起来说,就是需要将学校的情感关怀和社会的情感关怀相结合,将学校的情感空间环境延伸到社会上去,营造教师社会情感空间,让教师们未来可以在爱的环境中工作,是对“教育是爱的事业”的最好回应,能够让教师们葆有教师情感。
  二则,社会应该守护教师的职业价值。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教师作为回馈社会型的人才更是如此。教师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学校与社会也从来就不是彼此孤立的存在。在教师教育中,应该注重发挥学校和社会的联动作用,学校有义务让师范生们明确教师的职业价值。与此同时,社会便有责任守护教师的职业价值,以此鼓舞师范生们去追求教师的价值。基于此,社会应该注重点燃教师们内心的职业热情,社会给予教师们的信任和激励是推动其发展的巨大力量。而在这一方面,社会应该更多地采取情感激励的方式,积极回应教师职业的工具理性,走向教师职业的本体价值追求,使教师感受关爱、尊重的同时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综上,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下,教师教育更应该关注教师内在情感,而非熟练应用教育技术。人类学家告诉我们,是情感。虽然不同时代的个体要应对不同时代的问题,但人性中最为基础、柔软的情感却相对稳定。现代社会,技术只是一时的,它会不断革新;但是情感却是永恒持久的。因此,教师教育应首重教师情感,教师情感的培育应该伴随教师终身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始终。
  参考文献:
  [1][2]刘胡权.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感基础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69,71.
  [3]王凤英,柳海民.走向以“情”为根基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03):22-26.
  [4]马多秀.论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感维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04):37-40.
  
  Abstract:Intodaysteachereducation,teachersemotionoftenfallsintothedilemmaoflack.Basedonthepracticalbarriersofteachersemotioncultivationandthevalueorientationofteachersemotiondevelopment,itisofgreatsignificanceforteachereducationtoreshapeteachersemotion.Thispaperstartswiththecurrentsituationofthelackofteachersemotioninteachereducation,explainsthereasonsforthelackofteachersemotioninteachereducation,andanalyzestheinternal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semotiondevelopmentand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aswellasthewaystocultivateteachersemotion:Taking“schoolemotionalawakening”and“socialemotionalexpectation”astheresponsetotheproblemof“howtocultivateteachersemotion”,thispaperaimstodiscusstheCountermeasuresofcultivatingteachersemotionfromthetwodimensionsofendogenouspowerofschooleducationandexternalpowerofsocialsupport.
  Keywords:teachereducation;teachersemotion;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
其他文献
摘要:心理咨詢工作是学校对学生群体的道德教育与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督办心理咨询工作是技工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工作中,需要对目前技工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加强对心理咨询工作的监督实施,督促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同时加大宣传心理健康的力度,让学生和家长们主动参与配合,营造健康积极有效且专业性的心理咨询室。  关键词:技工学校 心理咨询 实效性
摘要: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已经逐渐深入到高校教育工作中,成为高校学生和教师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高校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将互联网技术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共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文章先是从互联网对高效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之后又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的策略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辅导员要全面认识互联网的价值,引导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  关键词:
摘要:大学生作为当前社会的新生力量及中流砥柱,其成长和发展获得了社会的大量关注,中共十七大曾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当今社会最关注的问题。本文将积极心理学知识运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探究积极心理学为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和作用,帮助辅导员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知识,从而不断提升自己,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辅导员 思政
摘要:高校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为祖国培养优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但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众多弊端,影响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发挥,因此,采用O2O教学模式迫在眉睫。O2O教学模式将线上优质的教学资源与线下教学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扬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因素,以达到1+1>2的教学效果,并在O2O教学模式下探索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使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得以快速提高。 
摘要:意识形态的维护工作已经引起了国家的注意,在开展相关形态建设过程中,需要强化思想引领,把握工作的主动性以及创新性。同时与当前的网络技术相结合,处理好行业与大数据技术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大数据技术更好地为中国的智慧建设服务。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 高校意识形态 安全教育 建设  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国家的稳定以及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无数的过往经历以及实践结果显示,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国家以及党的事业
摘要:综艺节目不仅能够作为人们解压的主要途径之一,也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觀。然而,并非所有的综艺节目都能实现如此理想的目标。各种综艺乱象的频繁出现,使得人们不禁思考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文艺观对于综艺节目的制作来说,是一剂强心针和有力的指导方针。其强调的人民观、人性观、和谐观能够帮助人们制作出更多有营养、有价值的综艺节目。  关键词:文艺观 人民观 人性观 和谐观 综艺制作  当
摘要:《项羽本纪》中“东城快战”可谓战争史上的传奇,项羽能带领28骑突破五千人的重重包围,直抵乌江边上,因其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一是紧急之中有谋划,二是果断出击占高地,三是闪电之间定目标,四是临战不惊巧布阵,五是身先士卒凝军心。正是因为有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项羽才赢得了东城快战的胜利,成为经典战例。  关键词:东城快战 项羽 指挥艺术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悲剧英雄,虽未能成为一代帝王,但他的历史
摘要:高职职业技能大赛是提升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优化高职院校专业技术实践教学的重要渠道,是促进职业教育理论创新的重要动力。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的主办情况整体良好,但是在具体的举办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持续改进。本文主要就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的意义、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路径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技能大赛 现状 思考  作为职业教育来讲,学生的实
摘要:典型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班同年级学生相比,由于受到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所作所为困扰着班主任的心理,给班主任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同时给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分析这些学生的心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开展我们的班级工作。  关键词:典型问题学生 心理 分析  典型问题学生是在同一领域内,一般是在同一
摘要:红岩精神是一种革命精神,诞生于国统区——重庆,.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新中国的诞生,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铸就的。它最为核心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四个方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在如此不确定的时代,大力弘扬红岩精神,有助于我们凝聚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红岩精神 理想信念 “狱中八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