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为本,创青龙特色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neaig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湿地如画、湖泊似镜的龙城之东,在毗邻紫荆公园,相依烟雨横塘之处,孕育着一所生机勃勃的小学——常州市青龙实验小学。她始建于1941年,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公办小学。学校占地25853平方米,环境优美、设施一流。近三年来,学校以科技为本,把科学精神融入到教育科研中,推进科技教育的实践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凸显科技教育的办学特色。作为江苏省第一批科技特色学校,科技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成为区域性科技特色教育示范窗口。
  一、课题引领,教育队伍专业化
  学校建立了“校长室—教科室—课题组—教师”四级教科研网络,制定了明确的岗位职责和“教改实验研究制度”、“教科研工作制度”,保障了教科研健康有序发展。通过课题三年规划的实施,90%的教师都能参加课题研究,在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由于我校生源主要是弱势群体子女,科技教育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等与一般城市学校的不同,从而决定了科技教育课程变革的必要性。省“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弱势群体子女科技教育课程变革的行动研究》就是以弱势群体子女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弱势群体子女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开发丰富的资源,构建适切的科技教育体系,在创新课堂、课程开发、资源建设、素养评价等方面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努力为弱势群体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同时学校还参与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保护”项目试点工作。
  二、开发资源,教育手段阵地化
  为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学校重点在科技教育资源建设上进行大胆的开发和实践。校园中的每个景点,都是科技教育的实践基地,如:绿色庭荫、艺术石林园、七彩地质园、植物采摘园、探秘植物园、励志天文园、科技长廊等。在校园的每个环境布置中,都尽量渗透科技教育的元素。学校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保证了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同时,积极开辟了校外实践活动资源。我们已经建立了五个科技教育实践基地:常州市勤绿蔬菜专业合作社、常州市亚玛顿光伏玻璃有限公司、龙澄污水处理厂、广源热电有限公司、紫荆公园,定期开展基地活动。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发挥这些基地中研发、设计部门科研人员的作用,组建了我校的校外科技辅导员队伍,指导我校的科技教育工作。在校内,我们充分营造了科技教育的活动环境,开设了学生科技教育活动室,有机器人、航模、七巧板、小制作等等,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校还建立了颇具特色的科技特色陈列馆,让师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来参与陈列馆物品的收集和整理,还配备了小小解说员,由学生自己组稿,自己解说,真正使这些科技物品取之于生,用之于生。學校还依托自身优势,搭建了科技教育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的辐射作用,开展网络学习,拓宽学习渠道,注重培养学生了解科技信息,逐步形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效率。
  三、 校本研究,教育项目课程化
  近几年来,学校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行动研究,进行了科技教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组建了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课程开发小组,在省、市专家的指导下,依托学校构建的校内外独特科技教育资源,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经过两年的努力,学校已经开发了三至六年级科技教育特色校本课程。所编教材浅显易懂、图文并茂,充分体现了趣味性、实践性、校本化、生活化的特点。学校将科技教育纳入了学校课程体系,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学生的探索意识,教会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纳入学校课程整体目标,将特色校本课程在课程结构中加以实施,做到科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了科技教育的全员性、全程性、全面性和实效性。在学科教学中,倡导富有创造力的课堂,拓展和丰富教学的内容,以创新课堂为载体,渗透科技教育,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创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共同合作,相互启发,深入探究科学问题,让孩子们充满了神秘感和成就感,他们既是课程实施的对象,更与老师一起成为科技特色校本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课程实施的合作者。科技特色校本课程  的开发和实施,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和思考,孩子们不仅更热爱学习,而且变得更善于学习。
  四、 科技为本,综合实践系列化
  学校把科技教育活动纳入到常规工作中,不但开设了近十个学生科技活动工作室,而且扎实有效开展了“触摸科学、启迪智慧”科技教育活动,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中心、年年有新意。通过开展科普教育、小制作、小发明、科普故事演讲、科普作文比赛、科普数学知识竞赛等活动,实现了由“小研究”到“大学问”的飞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也紧紧围绕科技教育这个中心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三年级为“我与植物”,四年级“我与动物”,五年级“我与环境”,六年级“科技与我”。同时各年级根据主题展开了科技教育体验项目的活动,并把该体验活动作为该年段学生科技学习必修的项目,作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还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让师生在比赛的过程中体会到科技的力量,享受科技实践带来的乐趣。以科技为本的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科技,服务社会。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学生的科技素养明显高于同类学校。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科技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内涵更丰富、层次更鲜明、特色更突出的校本课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当的发展。
其他文献
獨具匠心的细节设计,强劲有力的外部形态,以精湛的工业设计创作出的经典家具如雕塑艺术品一样充满魅力,令人着迷。
我有幸参加课外阅读推荐课的竞赛活动,通过自己甄别海选,决定立足孩子的实际,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向孩子们推荐儿童作家杨红樱“校园小说系列之一”的《五三班的坏小子》。课堂上呈现出的教学片段记忆犹新:  出示: 抬头望天跑的兔八哥突然摔了一跤,女生们都尖叫起来,男生们挥舞着拳头,拼命地大喊:“兔八哥,站起来!”  “兔八哥,站起来!”  兔八哥真的站起来了!  质疑:(1)兔八哥怎么了?爬起来了吗?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这无疑指明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要开放语文教学,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丰富语言积累,发展听、说、读、写等各项语
人类已进入高信息社会,我们正面临世界新科技的挑战,为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探索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的新型教学结构,不仅要构建以现代知识为内容的现代教育体系,而且要利用先进的科技,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重要性,首先要了解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
小学体育教学要以兴趣作为动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目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合适的游戏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在实际教学中发挥良好的作用。我以为,游戏参与小学体育教学时要注意三大原则,即因人、因地、因时开展游戏。本文试对这三大原则进行探讨。  一、因材施教,让游戏合乎学生成长特点  体育课是小学生玩乐的好天地,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的思维特点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如果仅凭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露珠的美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借助现代化媒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优势,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他们入情入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多种说话练习,促使学生将课文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落实语文的工具性。  教材分析:  《小露珠》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池塘的水之所以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地涌来。阅读教学之所以充满生机,是因为有问题不断地生成,问题是阅读教学之“渠”的“源头活水”。在阅读教学中,以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阅读,把阅读文本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觉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讲解新教材以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在生活中感受、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但在现实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现象,教学方法等极易陷入空洞的说教,使思品课举步维艰。在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让学生进行真实的生活体验,享受学习思品课的乐趣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思品课的教育主题和教学内
一、背景分析  由于对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片面理解或受传统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影响,在计算教学中出现了两种较极端的做法,一种只注重计算结果和计算速度,一味强化算法演练,每天机械练习,忽视算理的推导,以练代想,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重算法、轻算理。另一种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形式化的情境创设、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上,在理解算理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缺少对算法的提炼与巩
概括力是指以概括为主要形式,对文本归纳、提炼并通过语言进行言语表达的能力。在2011版课标中对概括力的训练目标体现出明确的序列化:从第一学段的“初步体验”到第二学段的“初步把握,初步感受”,再到第三学段的“初步领悟”等表述,呈现出逻辑递进的训练思路。然而,纵观当下的阅读教学,概括能力训练还是较少,即便有教师尝试,也常常费尽唇舌,学生也不得要领,使概括力的训练被不断边缘化,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整体化